一、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建設的現實問題
當前各“雙高”院校已全面落實高地建設任務,但在建設過程中仍然面臨著高地建設定位有所偏差、內容有待明確、效果評價不足等問題,給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帶來一定的挑戰。
(一)高地建設定位有待進一步明晰,人才培養引領示范作用發揮不夠充分
一方面,全國范圍內缺乏統一通用的高地建設標準或指導方案,已出臺的《意見》中僅對高地總體改革發展任務進行了闡述,明確高地總體定位,但缺乏對高地建設目標、具體任務、建設成果等方面的具體性規定和合理性論證,在建設過程中各區域對高地建設內涵理解不統一,部分地區強調高地“成果產出定位”而相對忽視“人才培養定位”,導致定位有所偏差,人才培養示范引領作用發揮不夠充分。另一方面,區域政府“元治理”統籌規劃職能未有效發揮,缺少對本區域產業發展定位、高地建設定位、高地發展趨向的統一規劃,各區域高地標志性成果同質性內容較為明顯,缺乏區域人才培養的差異化展現和地方特色示范。
(二)高地建設內容尚需進一步明確,德技并修類型育人過程發展難以平衡
一是體現在高地建設內容不明晰。通過梳理197份自評報告的文本內容發現,各“雙高”院校高地建設的標志性成果與“雙高計劃”其他任務建設的標志性成果重合率較高,包括標準建設、專業建設、課程教學、師資隊伍等各個方面,涵蓋面廣但建設內容重點不明晰。二是高地德育建設力度和效果相對薄弱。各院?;旧隙紡娬{了技術技能培養方面的內容,形成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等一系列標志性成果,但在立德樹人、德技并修方面的標志性成果建設相對薄弱。如全國“三全育人”綜合改革試點單位這一標志性成果建設有待進一步增量和增效,在197所建設單位中僅有4所院校入選,其中3所為高水平學校建設單位,1所為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數量較少;且各院校在案例總結方面多強調德技并修的形式和最終效果的描述,對于德技并修的具體內容和實施路徑方面缺乏典型經驗和具體模式闡述。
(三)高地建設成效尚待進一步展現,數量指標和質量指標的區分不夠清晰
一方面,缺乏對高地建設績效指標的統一規定,當前各高職院校強調短時期、高績效產出“多而廣”的指標成果,相對強調以成果產出數量/獲取率等硬性指標來展現成效,且各建設單位對數量指標和質量指標的內涵理解不到位,兩者區分不夠清晰,在自評報告填報過程中“數、質”指標內容交叉較多,很難在建設單位之間進行橫向比較和績效管理,且難以凸顯技術高地的“質量”引領支撐價值以及“高”“強”內涵特征。此外,從標志性成果總體均值來看,高職建設成效呈現出院校間有所不均衡的問題。197所“雙高”院校標志性成果總數量為6172個,總體均值為31.33個,其中高水平學校建設單位效益顯著,標志性成果總體均值為49.59個;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單位相對不足,標志性成果總體均值僅為24.08個(具體見表2)。另一方面,對高地建設較為成功的實踐模式缺乏具體分析,關于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教育教學實踐案例等區域性、特色性內容總結提煉不到位,難以為區域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供可借鑒、可推廣的典型模式與實踐經驗。
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建設的推進路徑
高地建設關鍵在于找準定位、突出特色,為此,應從頂層規劃、特色發展、評價賦能三方面打造高地,推動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實現區域特色“引領發展”。
(一)頂層規劃:行政引導規劃區域高地建設具體任務和發展趨向
建設定位決定著建設方向,堅持先謀后動、規劃引領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建設的關鍵。
一方面,頂層規劃,建設我國高職院校特色發展“引領樣板”。國家層面要發揮統籌規劃、政策供給、工作指導、過程監督等宏觀管理職能,頂層規劃高地建設目標、重點任務、重要成果、發展趨向等,做好高地建設的統籌和保障工作;地方政府要充分落實各項政策規定,分解細化各項任務指標,列出任務清單、項目清單和成果清單,具體推進高地建設工作落地實施。
另一方面,系統推進,強化“政校行企”部門協作。要發揮各級各類職業學校在高地建設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全方面、多形式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發揮行指委在專業目錄、教學標準等制(修)定中的重要作用,明確人才培養各項標準制度;強化企業、科研機構、民間資本等多元主體參與,借鑒現代社會多元共治的理論和實踐成果,創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高地建設新格局。
(二)特色發展:立足區域發展特色打造高地育人內容和推廣模式
高地建設就是要發揮地方特色優勢,立足區域職業教育資源配置,形成比學趕超、相互促進、交相輝映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發展格局。
一是立足地方、對接產業,精準打造高地特色育人內容。一方面,要精準把握地方產業升級發展定位,基于地方優勢引領建設特色育人內容,如以杭州為代表的環杭州大灣區建設,可立足電子商務、智慧城市等方面的產業基礎與行業優勢進行特色人才培養等;并按照東部提質培優、中部提質擴容、西部擴容提質的總體原則,引導其往地方產業、重點產業人才培養傾斜,探索適應地方產業發展需求、德技并修類型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一地一策、分區推進”的高地建設格局。另一方面,要分領域進行高地建設專項協作,以專業領域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協作共同體為基礎進行多區域、人員交流、研究合作、資源共享、協同創新,在德技并修、標準制定、制度創新、課程教學創新等關鍵改革中共建共享特色人才培養經驗。
二是以點促面、示范推廣區域高地建設模式。一方面,各地要打響亮點突出、重點清晰的高地建設“強品牌”,高職院校要注重梳理凝練高地建設相關實踐創新案例、成果經驗、觀察思考等,明確高地建設的目標、主體、內容、路徑、創新與亮點、輻射區域與領域等內容,形成一批可示范、可借鑒、可輻射的高地建設模式、機制和經驗。另一方面,各地也要探索創新因地制宜、渠道多樣的高地建設“宣傳冊”,將高地建設推廣作為“雙高”院校高地建設重點之一,通過專題會議講座、課題研究、成果交流會等多種活動宣傳推廣區域高地建設模式,構建以“雙高計劃”院校為龍頭引領、區域內高職院校系統推進、中高職院校一體化人才培養的高地建設大格局。
(三)評價賦能:量質分類并舉實現高地建設過程評價和結果展現
高地既要重視典型案例與模式推廣應用,也要關注高地建設評價指標的完善,基于量質結合的全過程監測預警提升高地建設成效。
一是明確數量指標和質量指標的內涵,處理好標志性成果與整體建設成效之間的關系,量質并舉進行高地成效評價。在《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績效管理暫行辦法》的附件1《雙高學校建設數據采集表》三級績效指標基礎上,可進一步明確高地建設任務的數量指標和質量指標,其中數量指標可作為衡量“雙高計劃”院校自身的高地建設任務標志性成果增量,展現高地的“高”與“強”;將得到國家認可或為經濟社會做出直接貢獻的支撐引領、柔性特色類指標劃歸為質量指標,反映高地總體引領水平和類型特色,以清晰詳盡的評價指標促使高地建設成效可示范、可測量、可比較,使得“雙高計劃”建設任務能夠有效驗收。
二是創新“雙高計劃”建設情況動態監測與預警機制。一方面,要基于“雙高計劃”檢測平臺對“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項目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常態化監測與趨勢化預測,包括實施部門/人員責任、資金預算及使用、績效指標與標志性成果目標值達成、項目建設佐證材料等內容與任務相關聯,以數據化、可視化的動態檢測對高地建設現狀進行規范分析與趨勢預測。另一方面,應利用全過程監控數據的迭代更新對建設過程進行預警反饋,對于絕對數量增量少、相對成效增幅慢的建設任務進行及時預警,并以“建設任務情況預警報告形式”通知到相應負責人,實現短期績效與長期監測相結合、近期動態與遠期效果相參考的全鏈路數據驅動描述與評價,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以評促強,持續優化和提升高地建設質量。
三是建立健全評價結果診斷與持續改進機制。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門可基于國家“職教大腦”智慧系統等平臺,將本次中期績效評價結果以可視化、可對比的形式呈現在平臺上,以全面系統地掌握“雙高計劃”整體建設情況,對比分析高地建設存在的問題,推進全國高地建設一盤棋;另一方面,各建設單位可通過在目標、功能、過程、結果等方面的建設成效進行橫向結果比較,精準定位自身建設短板,強化從驗收到診斷的評價需求轉向,面向未來終期高地建設進行持續改進和重點突破,推動“雙高院?!蹦軌蛴心繕朔较颉⒂锌冃е笜?、有潛在成效的打造高地品牌樣板。
來源: 節選自《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23年第3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