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教融匯強調了科技和教育的緊密聯系,強調創新的教育思維和方法,推動了現代化教育改革和發展。在職業教育領域中,科教融匯被賦予了新的內涵,具有人才培養精準化、教學內容豐富化、實訓教學虛擬化、學生成長具象化和教師發展高效化的特征。為了推進職業教育與科學技術的深入融合,需要通過加大統籌協調力度、探索職業教育辦學特色、優化專業課程體系、鼓勵教師進行科研交流等渠道,提高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質量。
關鍵詞 :職業教育;科教融匯;內涵特征;推進策略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這充分體現了黨中央整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與創新的重視和決心,也為我國新時期職業教育改革指明了新方向??平倘趨R的提出是智能化時代背景下對于科學技術與教育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新要求的總結和歸納;是為了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和互聯互通,讓教育更加普及化、便利化、個性化;是強調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教育中,推動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和優化,實現教育現代化改革和發展。職業教育作為國家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普通教育相比,其與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的互動關系更加緊密,承擔著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促進就業創業的重任。在智能化時代背景下,科教融匯的提出為促進現代職業教育優質發展、職教人才融入新興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提供重要保障,能夠通過科技研發創新與教育教學、實踐實訓的有機融合,提升職教師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然而,職業教育科教融匯之路任重而道遠。因此,結合職業教育特色厘清科教融匯在職業教育領域中的內涵特征是當前的首要任務,從職業教育與科學技術的內在聯系出發分析職業教育科教融匯的理論邏輯,并站在職業教育的立場上探索推進科教融匯的對策,不僅有利于職業教育應對時代挑戰、助力經濟發展,也有利于職業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 職業教育科教融匯的新定位
黨的二十大報告創造性地提出了科教融匯的概念,這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基礎,也是我們努力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和不斷塑造新動能、新優勢的重要突破口??平倘趨R中對于“科”和“教”的定義不單單是指科學研究和教育教學,而是指向更大的范圍,表示科學技術、科學研究與教育應當呈現融合交匯的關系。職業教育身處生產前線,作為與經濟、產業結合最緊密的教育類型,要想為科技自立自強、人才驅動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必須打破傳統觀念,主動開放重組不同教育要素,互動融合各類產業要素和創新要素。
(一) 理論邏輯:構建科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發展共同體
現代經濟學研究充分證明,科技創新決定著經濟發展的長期趨勢,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職業教育的具體形態受經濟和產業形態的影響非常大,因此科技變革往往也帶來職業教育形態的重塑。在農業經濟時代,科技發展水平低下,與落后的手工生產技術相適應的職業教育呈現“學徒制”形態;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科技水平得到提升,為適應工業經濟的專業化及標準化,職業教育出現職業學校形態;進入工業社會后期,職業教育尋求與跨國經營及集團化經營人本管理理念相適應的“學?!髽I”混合形態;在知識經濟時代,新的科學技術革命利用信息化技術促進產業變革,職業教育建立起與現代企業組織扁平化及個體經濟相適應的以企業為導向且多機構共同參與的具體形態。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職業教育的辦學形態并不是一種形態完全替代另一種形態,而是會出現多種形態并存、共同發展的繁榮景象。按照歷史發展的脈絡,職業教育具體形態演進的根本因素是科學技術模式與產業形態變革,即科技變革重塑職業教育具體形態。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智能技術的深入應用,科技變革對標準化、低技能的工作崗位產生沖擊,低技能勞動者逐漸被智能設備取代,低技能崗位數量減少。產業結構升級換代速度的不斷加快要求從業者的“技術”含量更高,同時對勞動者知識、技能和素質的要求也更高。
此外,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具有高集成性、多領域交叉性的鮮明特征,科技發展使高度社會化分工生產向多功能綜合化職業活動轉變,過去分工明確、界限清晰的職業體系逐步瓦解,不同類型職業之間存在著交叉融合,單一工作任務的復雜度和廣度顯著提高。可以說智能化、信息化在工作場域的廣泛引入從根本上改變了技術技能人才的素質要求,職業教育需要培養復合型的高技術技能人才??茖W技術的演進勢必會引起產業結構的更迭,從而導致部分舊職業的消失和新職業的興起。職業教育作為直接面向職業世界的教育類型,其專業設置必須對接科技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進行更替。
目前,科技進步仍然是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動力,發展新興產業,實現科技突破已成為各國共同的戰略選擇。國際實踐表明,職業教育是輔助科技發展的重要手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職業教育肩負著助推“中國制造”走向“優質制造”和“精品制造”的歷史職責。一方面,職業教育承擔部分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的責任,這主要集中在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直接開展科技“生產”,為社會提供寶貴的科技成果。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提高專利技術轉化率能夠直接推動和引領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職業教育必須有效對接科技發展趨勢,努力實現促進科技轉化的使命,助推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另一方面,科技發展需要技術技能人才提供關鍵性投入要素??萍纪黄频倪^程不僅需要拔尖創新人才的引領,還需要一線工程師和技術技能人才來實現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應用。職業教育在克服科技成果如何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難題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發展職業教育,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創新人才,是促進科技進步的主要手段。職業教育可以通過培養各種復合型人才和具有高技術技能的熟練勞動者,確??茖W技術“生產”部門的有效再生產。
(二) 概念內涵:科學技術與職業教育同向發力,提高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質量
從字面上看,科教融匯指的是科學技術與教育應當實現融合交融、高度整合。對職業教育來說,“科”更多指向技術技能及其應用研究,當然也包含職業教育領域的科學研究工作。在職業教育科教融匯中,“科”“教”不分家,重點在“融”,結果是“匯”。要強化科學技術與人才培養的關系,加強科學技術與辦學模式的互動聯系,深入推進科技元素融入教學的全過程,推動科技創新融入學生全面發展、科學研究融入教師專業發展,不斷提高創新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科教資源配置的合理性。要把科技革新的力量與育人工作緊密結合起來,融匯成一股強大力量,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助力國家現代化建設。
將科技創新融入職校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參與真實科研項目,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科技創新是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根本動力,培養學生的科研素養不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標,也成為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重要舉措??蒲兴仞B是指學生在科研活動中表現出的思維模式、心理狀態、綜合素質以及態度品質。將科技創新融入職業學校培養人才的整個環節,整合利用不同的科研載體、科研工具與科技資源,在各種科研實訓活動中幫助學生積累扎實的科研知識,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技能,鍛煉學生邏輯思辨的科研思維,形成求真務實的科研精神,提升創造探索的科研能力,發展鍥而不舍的科研品質。
將科技創新融入職校教學環節,在創新創業教育和實踐教學活動中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通過創新實驗、創新訓練、創新競賽等一系列創新教育活動,培養學生創新素質、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格。在大量的創新實踐中,學生能夠感受到作為問題發現者、研究者和解決者的力量,激發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與敏感性,形成創新精神。在進行科技性、實踐性和探索性的科技創新實踐活動中,學生對未來技術領域前沿問題的猜想進行反復的實驗和不斷地嘗試,培養求知求是的創新思維、開拓進取的創新意識與革新探索的創新能力。
科教融匯要求職業教育教師應該要具備科研創新能力。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不具備科研創新能力的教師無法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在現實情況中,職業教育教師更多強調職業和教育的雙重能力,教師教學團隊的科研能力一直得不到重視,團隊中缺乏科技領軍人才,教師科研意識薄弱,缺乏主動性,許多教師的科研主動性不強。
將科技研發融入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中,組建以高水平科研團隊、教學創新團隊為引領的師德高尚、學識扎實、業務精湛與、創新發展的雙師隊伍。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各層次職業院校要根據學科建設與專業發展的需要,引進“學術型”專家學者、企業領軍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全力打造教學與科研能力兼備的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將科研能力融入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中,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終身學習。要求學校為教師創造開拓創新、冒險精神的寬松環境,倡導思想活躍、自由探索的發展氛圍,完善考核評價制度和管理機制,激勵教師參與科學研究,不斷研究新技術、新問題,提高教師對專業學科知識的整體把握,提高實踐教學能力,增強教師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戰略定位:回應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愿景訴求
科教融匯的理念強調教育與科技的關系,使職業教育更加注重實踐與創新?,F代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現代科技的支持,各種高新技術的應用不僅使得職業教育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發生了巨大變化,也加快了職業教育的發展速度。同時科教融匯的理念讓職業教育更貼近市場需求,更精準地為社會提供了適合的人才,更符合經濟社會的發展。在全球化趨勢的加速發展進程中,科教融匯的理念還會使職業教育以更積極的姿態融入全球化進程中,與國際接軌,引進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資源,實現職業教育的國際化、開放性和多元化。因此科教融匯的理念在職業教育領域的應用,對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發展、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是當前中國職業教育改革的三大主要方向。其中,科教融匯主張將教育與科技相融合,應用現代科技手段來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和效率,進一步推動職業教育的現代化、產業化和智能化發展。在當前的職業教育中,科技的應用和教育的融合是必須要關注的問題
此外,科教融匯與職普融通、產教融合密切相關,三者相互支撐、相互促進。一方面科教融匯能夠幫助職業教育更好地適應新技術、新產業和新需求的發展,實現教育的持續升級;另一方面,科教融匯能夠促進不同層次的教育體系之間的溝通和協調,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因此科教融匯與“職普融通、產教融合”并置,是作為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構建融通融合融匯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戰略支撐。
二、 職業教育科教融匯的特征
(一)人才培養精準化
在實踐中,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使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更加復雜。一方面,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造成了工作世界的深刻變化,這要求技術人才具有更高的水平、更復雜的職業能力和通用能力,因此職業教育人才的培養模式必須隨之改變;另一方面,新技術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支撐手段。
科教融匯的深入推進,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新要求,為專業設置提供了新參考??萍几锩纳钊氚l展促進了工作世界的深刻變革,傳統的流水線、生產線正在被柔性生產線所取代,傳統的工作形態被淘汰,就業結構、崗位工作任務以及就業能力要求隨之發生轉變。職業教育是以市場和行業為導向的就業教育,面對這種新變化,職業教育必須根據職業教育與產業優化升級互動發展的規律,根據產業發展不斷優化職業院校的布局和專業結構。職業院校的專業、課程設置必須與產業升級發展同步協調,明確專業建設方向,增強對產業的適應性,根據不斷演化更替的產業形態及時調整課程內容,培養適應生產方式轉變、新技術變革、新業態發展要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科教融匯也體現在科技手段直接作用于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過程,新技術的應用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式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目前,科學技術對職業教育的支持主要體現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例如已經有所運用的翻轉課堂、遠程教學、虛擬現實等極大程度地降低了學習的時空成本,還有正在推廣的學習管理系統、人工智能技術、虛擬和遠程實驗室等打破以往基于實體空間的合作運行方式。這些科技手段在職業教育中的應用有利于節約人才培養成本,增強安全性。例如虛擬仿真技術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在實踐中練習,避免消耗更多的物理成本,并提前熟悉技能以避免風險。同時科技手段的應用還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例如數字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實現教學內容的可視化和動畫化,簡化晦澀的理論和復雜的實際操作,賦予新的呈現形式。新科技手段的應用有利于打破時空的局限,實現資源共享,使定制化學習變成可能,例如數字化教學資源庫能夠使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和需求選擇合適的課程,隨時隨地展開學習。
(二)教育內容豐富化
利用科學技術加快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對科教興國戰略的積極回應。從教育內容來看,大數據、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科技蓬勃發展,為新時代職業教育內容和呈現方式的創新帶來了許多新機遇。
在科教融匯的背景下,科技創新與教育內容深度重合,促進教育內容朝著豐富化和有趣化的方向發展。依托大數據、區塊鏈等科技手段對教育內容進行采集、抓取和篩選,并進行挖掘、分析與重組,與行業、產業、企業最前沿的知識和真實案例結合,能夠使教育內容貼近社會現實和工作實際。運用數據平臺進行資源儲存共享、知識拓展和交流互動,依托科技手段建設職業教育數字學習資源庫, 集中整合職業教育內容。數字資源等新科技在職業教育領域的應用具有容量大、易儲存、可共享等方面的優勢,不僅使教育內容更全面豐富,也能使教育內容更精準,學生更便捷地獲取優質學習資源。此外,利用科技手段對抽象的理論觀點進行通俗易懂地解讀,通過圖片、視頻、動畫等多種形式服務于職業教育內容的呈現,增強教育內容的趣味性,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職業教育內容更加生動活潑。
在科教融匯的背景下,科技創新為教育內容提供了多種呈現方式,使教育內容的可視化程度高、體驗感強。傳統的教育內容較為呆板難懂,與之對應的內容載體也都以教材為主。科技手段在職業教育中的應用突破了傳統職業教育內容載體的窠臼,采用學生日常使用、易于接受的載體呈現教育內容,成為在學生日常生活中“看得到”的文化形態。依托科學技術的職業教育內容場景化表達方式,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包括文本、圖像、音頻和視頻在內的復合職業教育內容,還為學生帶來了包括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體驗,使職業教育“活”起來、“動”起來,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畫面感和學習沉浸感。
(三)實訓教學虛擬化
隨著“互聯網+”時代到來,職業院校實訓教學對科學技術應用的廣度與深度都在不斷提高,VR、AR等虛擬仿真技術借助開發平臺生成逼真的視覺、聽覺、觸覺一體化的虛擬現實空間,學生借助相關設備對虛擬場景中的對象進行操作,利用體感交互功能產生與實際現實中同樣的體驗。新技術通過搭建職業教育智能應用場景,解決了傳統教學手段枯燥無味且無法生動、直觀地展現這一缺陷,為學生創造輕松有趣的學習氛圍,在降低學習難度的同時增加了學習機會,提升學生學習體驗感。學生在虛擬的環境中模擬一線工作場景,能夠全身心融入到工作角色中。學生也可以在虛擬的場景中根據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練習,避免因犯錯被教師指責感到尷尬或者因與其他同學進度不一感到焦慮,學生可以在更舒適輕松的環節中學習,提高學習質量。
除此之外,科教融匯能夠提高學生專業學習的理論知識和實訓技能??萍际侄卧趯嵱柦虒W中的應用使課堂與課前、課后無縫對接,師生能夠進行實時互動,教師可以隨時為學生答疑解惑,克服了傳統教學師生互動受限的不足。科技手段在實訓教學中的應用能夠將抽象的知識簡單化和具體化,并能夠在訓練過程中綜合考查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內化,且科技手段帶來的學習資源豐富充足,拓展了實訓教學的廣度和深度。同時科技手段在實訓教學中的應用使學生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提供工作環境的沉浸感和臨場感,通過多次練習機會穩固知識記憶,且科技手段能夠及時提供標準化指導,及時進行糾偏,改善了傳統實訓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的學術偏差,促進學生實訓技能的提升。
(四)學生成長具象化
在科技革命和智能化時代的背景下,在教育評價過程中引入科技手段,實現評價的完整性、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已成為一大趨勢。當前,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先進科技手段的快速發展,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平臺建設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特別是區塊鏈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分布式數據存儲技術,具有去中心化、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和智能合約等技術特點,成為解決金融等領域信用、安全、問責等問題的有效技術解決方案。職業院??梢岳脜^塊鏈技術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的核心引擎,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作為輔助手段,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個性化成長進行精準畫像,建立規范的職業教育學生綜合素質檔案,準確真實地記錄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表現,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興趣特長、社會實踐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和分析。通過使用系統的數據挖掘、人臉識別和語音識別等智能分析技術,可以準確收集學生的學習軌跡、活動視頻和音頻等綜合素質狀態,然后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評估報告,教師也可以在后臺實時監測學生的學習任務完成情況和技能掌握情況,為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及時提供提升依據和反饋建議。
同時基于科技手段的綜合素質評價系統能夠形成培養過程數據庫,教師、家長、學校、用人單位等主體可以根據具體需求開展自助式遠程訪問、上傳與下載數據資源,打破了時空壁壘,使分散的考試成績、培養方案、就業反饋等數據互聯互通,對學生在某段時間內的學習進程進行常態化跟蹤與動態監測,對學生在某個時刻的學習狀態進行評估和干預,既能保證每一個評價環節的透明公正,厘清各評價主體之間的權責關系,也能展現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的客觀性和可靠性。當然,評價本身并非教育的最終目的,借助綜合素質評價系統職業院校能夠對學生行為進行畫像,從學生角色出發,展開深入的數據挖掘,通過因子分析、聚類分析、交叉分析以及組合分析等手段對相關業務系統元數據進行分析,對學生個性化成長情況精準畫像,了解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優勢和不足。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更精準有效的學情分析,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并優化教學手段。
(五)教師發展高效化
2021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開展虛擬教研室試點建設工作的通知》,拉開了基于科技手段大規模建設基層教學組織、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序幕。該文件要求以信息化建設虛擬教研室為基礎,開展協同教學研究,并指出虛擬教研室是信息化時代新型基層教學組織建設的重要探索,今后國家將建設一批類型多樣、動態開放的虛擬教研室,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依托,打造教師教學發展共同體,構建新型基層教學組織建設的新機制。虛擬教研室是一個教師社區,由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科或專業的教師動態組織,是在信息社會環境下,基于現代信息技術平臺,旨在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進而提高學生的教育質量的教師共同體。虛擬教研室為職業教育教師搭建了跨時空交流互動的平臺,為實現職業教育教師教學經驗的互聯互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虛擬教研室里,教師通過各種渠道和方法進行交流探討,不斷更新教師教學知識、完善職業知識結構、,提升教學水平。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虛擬教研室促進了以專業化發展為基礎的實踐共同體的產生形成,實現教師發展的高效化。
另一方面,虛擬教研室的參加以自愿為原則,教師們有著共同的目標和愿景,更容易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時,虛擬教研室作為一種非行政序列的教研團體,其組成成員以基層教師為主,其組建目標也是以服務基層教師為主,具有實用實際、靈活高效的特性,填補了傳統教研工作的空白,是對現有教研形式的有效補充。并且虛擬教研室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突破了原先的物理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形成了統一的團隊發展愿景,充分利用類型多樣、層級齊全的特性,實現同伴交流和互助,尊重每位教師的個人發展需求,最大程度地滿足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
三、 職業教育科教融匯的推進策略
(一) 加大統籌協調力度,為職業院校提供高質量的科研平臺
科教融匯在職業教育領域尚屬于新生事物,職業教育科教融匯還處于“導入期”。此時對于科教融匯的數據監測、監督管理等制度方面還尚有不足,公共資源的落實和執行也需要相關政策與機制的保障和支撐。因此在職業教育推進科教融匯的過程中,首先,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有方向、有重點地開展資源投入和政策傾斜,保障政策支撐和資源投入的高效性。在職業教育科教融匯初期,政府需要為職業教育提供充足的科研資源奠定科教融匯快速發展的基礎,為職業教育與科研項目搭建協作平臺。其次,政府需要以實現職業教育科技服務和技術創新為目標,加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填補目前的法律空白,為科教融匯背景下開展科技服務和科技創新可能出現的問題提供政策法規制約,提升科技創新共同體的穩定性。最后,政府要進一步加強對科教融匯全過程的數據監測和監督管理,實現項目成果評價的科學化和透明化,自覺接受社會監督,避免重立項輕管理、重結題輕轉化應用等問題。
(二) 探索職業教育辦學特色,明確科研定位
職業院校在推進科教融匯的過程中,應該積極探索自身的辦學特色和優勢,遵循職業教育發展規律,探索以服務地方發展為引領,以科學技術為支撐,以科技研發應用與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融合為突破,發展具有職業教育特點特色的科教一體化工作。職業院校還應明確科研在本校發展中的合理地位,厘清科研與教學的關系,明確科研服務教學工作、科研助力學生培養、科研促進地方發展的理念。職業院校的科研工作應立足于不同區域、不同階段、不同專業的實際,定位于服務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地方區域經濟發展。同時不同職業院校應該根據各自辦學特色,在不同專業領域發揮自身優勢,將科學研究定位于服務不同行業領域技術需求。在具體開展科研工作時,職業院校需要將辦學特色與科研內容融合、將專業特色與科研重點整合、將教師教育教學實踐與科研論文結合、將企業實際與科研工作匯合以突出職業教育的科教融匯特色。
(三) 優化專業課程體系,將科創思維融入育人全過程
面對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對職業教育提出的新挑戰,各職業院校需要時刻關注新興產業的發展趨勢,緊緊圍繞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優化專業課程體系,注重將科創思維融入職業教育育人全過程之中。在專業設置上,積極捕捉產業變革新趨勢,調整優化專業布局,布局新興專業,淘汰落后專業,推動傳統專業轉型,打造品牌專業。在課程教學中,需要重構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以科技素養為核心設計專門課程,將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等科技素養納入課程內容,凸顯職業教育科教融匯的新趨勢,培養學生的科技素養與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確保培養人才的知識結構適應新業態和新技術的發展,同時又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活動育人方面,職業院校需要設計多元化的科創教育活動,滿足各類學生對科技知識與專業技能的學習需求,凸顯學生在科創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自主探究科技問題并解決問題,強化科技創新項目對學生創新思維培養的作用,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科技素養。
(四) 鼓勵教師科研交流,組建兼具創新、應用、實踐素養的師資隊伍
師資隊伍是推進職業教育科教融匯的基本保障,教師對科教融匯的理解、對科技手段的掌握以及自身的科研能力和科技素養深刻影響著科教融匯的發展,因此應鼓勵教師進行科研交流,更新教師培訓的相關內容,著重提升教師的科研能力與科技素養,組建一支兼具創新、應用、實踐素養的師資隊伍??蒲心芰σ殉蔀槁殬I教育教師必備的關鍵能力,提高教師科研能力需要加強教師培訓,推進教學創新團隊建設,著力提升教師的創新思維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實現由一元教學能力到多元技術科創能力的轉型,實現教師在教學團隊中學習與成長。科技素養已成為職業教育教師的核心素養,培育教師科技素養需要將教師的科研能力和科技素養納入評價體系中,從制度上為教師科技素養的養成提供支持。教師自身需要敏銳捕捉經濟發展新業態,積極學習行業產業的科技前沿理論,將與專業相關的科技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掌握數字化教學方法,自覺增強科技素養。
來源: 《職教論壇》2023年第5期5-12頁
作者簡介 :張思琪(2000-),女,華東師范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職業教育教師專業發展;匡瑛(1978-),女,華東師范大學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職業教育教材建設和管理政策研究)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比較職業技術教育、職業教育政策、職業院校德育。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