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國內外已有研究可知,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化能力是指職業院校教師所具備的運用信息化技術進行教學、教研、反思時所涉及的數字情感、數字知識、數字技能與數字環境的心理特質。與此同時,以數字情感、數字知識、數字技能和數字環境為基礎的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化能力還涉及持續性信息化教學意向、情感適應等觀測點。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化能力基本結構如圖1所示。
圖1 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化能力的基本結構
一、數字情感: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化能力結構的前提
數字情感是指教師對于數字化所具有的情感方面的認知,主要包括教師具備的持續性應用信息化教學的情感以及教師對于教育信息化的情感適應,是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化能力提升的前提。
教師持續性應用信息化教學的情感是教師運用數字化教學所具備的心理慣性,即教學時采用數字化教學的心理和行為上的傾向。教師持續性教學主要受到教師數字化教學自我效能感的制約,自我效能感是指個體對于自身能否完成一項行為進行的判斷。一般情況下,自我效能感與行為的發生情況呈現正相關,即自我效能感越強,其行為的發生概率越高。職業院校教師對于自身是否能完成課程信息化教學的判斷,直接影響到教師持續性使用信息化教學的情感,進而影響到自身數字化能力的發展。數字化教學的自我效能感可分解成眾多的影響因子,其中數字化教學感知有用性、數字化教學感知易用性和數字化教學分心性是最具有代表性且穩定性強的影響因子。數字化教學感知有用性是指教師相信數字化技術對于教學過程的優化和教學難題的解決能夠起到促進作用,能夠使得教學結果向好的方向發展;數字化教學感知易用性是指教師認為使用數字化技術的難易程度,在職業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認為教學技術是有用的,但所花費精力大時,其感知易用性也不高;數字化教學分心性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響而對是否采取數字化教學行為產生猶豫的心理狀態,具體表現為教師不能確定對于采用數字化教學方式是否會對學生專注力、課堂管理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產生消極影響。數字化教學感知有用性、數字化教學感知易用性和數字化感知分心性構成了教師是否采取數字化教學行為的價值判斷,與其數字化教學行為的外顯呈現出正向相關性。
教師對信息化情感適應是建立在教師具有持續性應用信息化教學情感基礎上,教師對數字化的適應階段,包括初期的淺層適應階段、發展過程中的滯后情感適應階段和后期的深層情感適應階段。教師的數字化情感適應水平是進行教學、教研的重要基礎,是教學數字化能力的重要構成部分。處于初期適應階段的教師,在數字化教學應用上表現為心理上感興趣、行動上順從和被動。這一階段,教師運用數字化進行教學具有不穩定性,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擾而減少數字化教學實踐行為的發生。滯后情感適應階段,教師在情感上逐漸接受數字化,并在行動上主動學習數字化技能,在眾多場合運用數字化技能。深層情感適應階段,教師在自我判斷基礎上對數字化價值形成了情感認同,在行動上向數字化創新方面進軍,該階段教師對數字化情感適應具有穩定性和持久性,是教師數字化情感適應的形成。情感適應能夠充分反映出教師對開展數字化教育教學實踐本質需求的內在體驗,一旦形成便能產生較大的欣慰效能心理,能夠提高教師對數字化的認同感、責任感與共情感,從而促進數字化教育實踐頻率的提升。
二、數字知識: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化能力結構的基礎
數字知識是指教師能夠運用數字化進行教育教學的背景知識,是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化能力發展的基礎。數字知識主要涉及教師所擁有的計算機經驗和科學技術知識。計算機經驗是指職業院校教師對于辦公軟件、教學軟件、研究軟件使用的熟練程度。數字化背景下計算機經驗被視為教師必備的基本知識技能,是教師進行其他數字化活動的技能基礎。計算機經驗將影響教師對開展教育數字化實踐難易程度的認知。一般情況下,豐富的計算機經驗會提高教師對于數字化教學感知易用性,進而影響其數字情感。同時,豐富的計算機知識也能促進教師在數字化領域的能力遷移,意味著教師將更容易掌握數字化教學實踐所需的新的信息技術,更容易以數字化的方式解決教育實踐中的難題。
科學技術知識是指數字化時代教師通過各種途徑所獲取的有關科學技術領域的知識。通常來講,能力的體現需要以知識作為依托,豐富的科學技術知識將通過內化對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數字化管理能力、數字化評價能力、數字化研究能力和數字化反思能力產生影響。同時,科學知識獲取更是思想觀念的更新,在新舊觀念的碰撞之下,教師對于傳統教育和數字化教育的界限逐漸明晰,對采取數字化開展教育實踐的動機逐漸提升,最終教師的科學技術知識將以數字情感作為中介影響因素而影響到教師數字化能力。
三、數字技能: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化能力結構的核心
教師數字技能是指教師所具備的運用數字化進行教育實踐的具體能力,包括數字化教學能力、管理能力、評價能力、研究能力和反思能力,數字技能是職業院校數字化能力發展的核心。
數字化教學能力是教師運用信息技術促進課程教學實踐的能力,這種能力不是技術工具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的簡單應用,而是更加注重教學內容創造,面向技術重組學習環境并提供有效教學策略的一種能力。在具體教學活動中,衡量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的指標包括教師使用數字化軟件和運用“云資源”來重構教學內容、教師通過數字化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對于學科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掌握、教師運用數字化手段促進學生深度理解與學以致用的能力、教師通過數字化的手段幫助學生掌握數字化技能和教師突破線下教學的傳統教學形式,采用線上教學、混合式教學、MOOC教學等具有信息化特質的教學形式。數字化管理能力是指教師對學生日常學習狀態及實習狀況給予信息化的跟進,包括教師管理學生個體對于數字化資源的使用情況,使用數字化軟件對學生的課業項目、學業成績和學生品德等方面進行管理和評估以及使用數字化工具參與家?;优c合作。數字化評價能力是指教師借助信息化產品對學生學業、品德等方面做出可視化的評價,包括教師依托數字化知識、運用數字化軟件制作學生評價量表,借助數字化資源學習平臺對學生學科知識掌握和技能學習狀況進行可視化觀測,運用數字化工具對學生的學習和品德的發展做出綜合評價。數字化研究能力是指教師主動研究數字化技術,運用信息化產品進行教學研究的一種能力,包括教師對于數字資源的開發,教師研究使用何種教學法、運用何種教學技術促進學生對于學科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掌握,教師主動將課程目標與數字化資源匹配、研究教育資源如何實現課程目標、教師運用數字化資源和工具進行學術研究及主動研究數字化技術。數字化反思能力是指教師運用信息化手段進行自我反思的能力,包括教師對于數字化教學技能使用效率的反思、對于利用數字化資源獲取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反思及運用數字化技術對個人職業發展規劃和自我認同的反思。
職業院校教師五大數字能力將直接作用于教師數字化能力的構建與發展。五大數字能力具有外顯性和可測定性,是教師數字化能力發展的核心部分。依據五大數字能力指標編制量表,可直接用于職業院校教師數字能力的測試,從而評價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化能力。
四、數字環境: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化能力結構的保障
數字環境是指在職業院校特定環境中師生相互影響下的規范化、數字化的環境,是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化能力提升的保障。影響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化能力發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宏觀方面的數字化文化環境和微觀層面的職業院校環境。
職業院校數字文化環境主要涉及國家層面對于職業教育數字化發展的戰略引領、職業教育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和職業教育數字化資源的開發應用。職業教育數字化發展的引領戰略在數字環境建設中居于主導地位,是國家開展職業教育數字化環境建設的總依據。在職業教育數字化發展戰略引領下,各級單位積極推進職業教育數字化基礎建設和數字化資源開發應用,其中由教育部牽頭建設的國家職業教育智慧平臺最具示范效應,集職業教育數字化基礎建設和資源開發于一體,對職業教育數字化發展、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化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促進作用。國家職業教育智慧平臺由一個數字駕駛艙系統與教育管理平臺和教育服務平臺兩個二級平臺構成,具體內容包括公共信息服務,中高職院校的學校管理、學生管理、專業設置管理,課程服務、教材服務、虛擬仿真實訓中心和教師能力提升中心。國家職業教育智慧平臺作為職業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環節,整合了各種數字化教育資源,融合了職業院校學生和教師的發展目標,是職業教育數字化進程中的有力舉措,為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化能力發展提供了基本保障。
職業院校數字化環境作為職業教育數字化大環境之下的子系統,是衡量職業院校數字化辦學的重要依據,包括基礎設施數字化、教師數字化培訓和學生管理數字化等。職業院校基礎設施數字化將對教師數字情感起到熏陶作用,對教師數字化培訓將直接影響到教師數字能力發展,學生管理數字化將有助于提高教師數字化管理能力,三者共同作用于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化能力發展。職業院校數字化環境越高,越有利于職業院校教師數字化能力提升。
來源: 節選自《職業教育研究》2023年第5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