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X證書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1+X證書制度作為職業教育領域的一項綜合性改革,從改革涉及的主體來看包括各級各類政府機構、行業、企業、院校、教師和學生,各類主體利益訴求不同,工作的出發點和關注點也不同,導致利益協調困難重重。從實施的工作鏈路來看包括從證書招募領域的確定、培訓評價組織的遴選、證書標準建設、證書考核費用的確定、證書在院校的書證融通和考核發放、證書實施的監測評估,過長的鏈路為工作執行的衰減和外在擾動的串入提供了條件,政策高效推進的難度劇增。
(一)證書在運行實施中偏離初始定位
按照1+X證書制度的初始定位:一是“1”與“X”兩者不可分割,必須堅持以“1”為本,“X”是“1”的強化、補充和拓展,二者相得益彰、相互銜接和融通。然而在制度實施和監測評估中,卻將兩者孤立起來,過分關注證書的就業促進作用、證書的考核通過情況等,忽視了兩者的融通。二是在院校內實施的X證書本質上是一種學習結果的憑證,本質上是一張教育證書,需要通過若干個“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實施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而在實踐中,卻將其與職業資格證書相比較,過分強調證書對就業的促進作用,將促進就業作為衡量證書優劣的核心標準。這些都背離了1+X證書制度設計的初衷,尤其是當調查顯示1+X證書制度試點對就業的促進作用不明顯時,就會極大影響1+X證書制度的公信力,阻滯其深入實施。
(二)證書在開發建設中缺乏系統規劃
證書建設規劃要科學處理好專業、證書、標準的關系,合理布局各專業大類證書數量,精準設定各批次招募證書數量,但在實施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一是專業、標準與證書三者的邏輯體系缺乏系統規劃,給予培訓評價組織標準制定權、證書開發權及專業的選擇權,其權力泛濫促使逐利性加劇,證書開發時將覆蓋專業面盡量擴大,“跑馬圈地”以達到較大規模的發證量,以期獲得更多的收益,導致專業與證書的匹配度嚴重下降,給院校實施1+X證書制度帶來了困難。二是證書分布缺少規劃,專業大類中證書分布多寡不均,部分專業大類對應證書較多,如裝備制造大類、電子與信息大類,同質化現象嚴重,但同時尚有生物與化工、公安與司法兩個專業大類無對應證書。三是證書建設遴選節奏缺乏規劃,前兩批證書在小規模試點的基礎上尚未有效進行總結,第三批、第四批證書大規模遴選發布,在疫情的疊加影響下,教學資源發布、教師培訓工作總體較為倉促,試點成效不佳。
(三)書證融通在實踐中尚未有效落地
書證融通是1+X證書制度的邏輯基礎,但在實踐過程中書證融通的實施成效并不突出,“兩張皮”現象明顯,人才培養與證書標準融通不深入,部分試點院校將工作集中在教師培訓與學生考證上,在將標準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實現課證融通和模塊化教學上沒有實質性的進展。據教育部組織的抽查監測結果顯示,58.3%的教師認為其所在專業學生用于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備考培訓的時間在30課時以上,43.5%的學生認為學校組織考證前有關培訓大概時間在30課時以上,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學業負擔。
二、1+X證書制度的提升策略
2022年起1+X證書制度從試點階段進入深入實施階段。該階段提升1+X證書制度實施成效的主要策略是:厘清X證書的功能定位,使其在國家證書體系中準確歸位,發揮其應有的功效;優化1+X證書體系規劃建設路徑,完善標準開發的依據、標準和證書建設的主體;建立書證融通的標準程式。
(一)強化體系研究,厘清證書的功能定位
目前國家技能證書體系中主要有三大類型,技能人員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院校內實施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以下簡稱X證書)。通過對三者的比較研究發現,從功能定位來看,技能人員職業資格證書主要用于就業準入或特殊行業、危險行業的技能水平評價,其實施主體和評價組織由國家相關部委或指定的行業鑒定機構實施,具有權威性、強制性;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主要服務技能人才水平評價,跟技能人才的薪資待遇掛鉤,由用人單位、社會評價組織和技工院校負責考核評價。上述兩種證書服務的對象都是社會人員,開發的邏輯起點都是源自《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中的職業工種,遵循的標準是《國家職業技能標準》,屬于國家標準,只是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由原來國家相關部委權威背書變成了由用人單位或培訓評價組織背書。X證書主要面向的對象是在校學生,開發的邏輯起點是專業所對接的職業崗位(群)的若干典型工作領域(一般2~3個),證書內容顆粒度理論上要小于前述兩種證書,其遵循的標準是培訓評價組織開發的標準,屬于企業標準,一般來說要求高于國家標準,其開發的重點不僅在其本身,而且更注重學歷證書與X證書(即“1”與“X”)之間的融通。(表1)
表1 三種類型證書的比較
因此,從證書的功能定位上說,X證書與前兩者有明顯不同。必須堅持X證書開發的初始定位,在宣傳闡釋和運行實踐中要注意三點:一是不能矮化,把1+X證書制度簡單理解為X證書,脫離1+X證書制度對于彰顯職業教育類型特征,培養高素質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本質要求;二是不能簡化,將X證書簡單與就業直接掛鉤,X證書可以提升就業的適應性,但是作為一個小顆粒證書,對就業的直接促進作用不如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明顯,不能將其與就業簡單掛鉤;三是不能虛化,脫離“1”而只談“X”,必須堅持以“1”為根本,“X”是補充、強化和拓展,兩者相互融通,培養復合性技術技能人才才是其根本要義。
(二)構造開發邏輯,系統化規劃建設證書體系
系統化的規劃證書體系應以職業教育專業為統領,充分吸納行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行業組織、龍頭企業參與,做到職業工作領域分析、職業技能等級標準開發、X證書開發三者既相互獨立又有機銜接。實踐中可遵循如下路徑。第一,工作領域清單編制。要以專業為統領,由行業指導委員會成立專家組織,分析專業所對接職業崗位(群),由此為起點,分析所涵蓋的工作領域,形成工作領域清單,進而解析出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要求。不同層次職業教育專業分析技術路線一致,只是存在工作領域的不同或是工作任務的不同、抑或是職業能力要求的不同。第二,職業技能等級標準清單編制。以職業工作領域為基點,重點針對社會需求緊缺,技術更新迭代迅速、需要在院校教學中加以強化、補充和拓展的工作領域,通過委托、招標等方式,由行業組織或龍頭企業牽頭開發職業技能等級標準清單,全國統一的標準可由國家相關部委組織開發、行業通用的標準由行業組織開發、區域特有的標準由當地龍頭企業或行業協會組織完成,確保標準開發的先進性、權威性。第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開發。以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為基礎,向社會公開招募培訓評價組織,按照職業工作過程,將對應若干工作領域的標準進行整合,設計考評項目、內容和方法,開發對應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形成與專業對應的證書。通常證書在容量設計時可包含2~3個職業工作領域,按照職業工作過程,整合2~3個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的要求,一般對應教育領域的2~3個學分。不同級別證書對應不同層次職業教育專業。在證書開發過程中也可根據需求進行模塊化組合,以減少不同級別證書的重復程度。(圖1)
圖1 1+X證書制度證書體系規劃路徑
(三)立足能力本位,開發書證融通標準化實施路徑
書證融通是1+X證書制度在院校落地生根的基礎,實施路徑上要包含四個階段的內容。第一,標準融通,將專業教學標準與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對接,實施過程中要將人才培養方案的職業能力分析表與職業技能等級標準中職業技能要求做比對,形成職業能力清單,從而優化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規格,調整畢業生就業崗位。第二,課程融通,將X證書職業技能要求與現有課程設置、課程目標、課程內容進行逐項對比分析,做到等同能力直接互認,不同能力經開發后以獨立課程、教學模塊、知識技能點的形式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在融入過程中根據X證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吻合度可以分為直接融入法、接口法、單列法和混搭法。第三,教學融通,充分發揮模塊化教學實施的靈活性,使兩者在教學內容、教學實踐、場所安排、組織形式、師資分配、時間安排等方面相互融通。第四,考核融通,實施以證代考、教考分離、考培分離的考核評價制度改革,將課程考核和證書考核統籌安排。第五,成果融通。X證書考核通過后記入學分銀行,可以兌換相關專業課程學分。課程考核通過后,課程學分也可以抵免證書培訓考核對應模塊內容。第六,資源建設融通。在實施過程中,以專業(群)建設為統籌,以課程建設為核心,加強書證融通資源條件建設,同步優化基于書證融通的教學管理制度。(圖2)
圖2 1+X證書制度書證融通實施路徑
1+X證書制度進入深入實施階段后,將會有更多的培訓評價組織、證書標準進入職業教育領域,涉及的院校、學生和教師也會更多,帶來的壓力和困難也會加大。面對困難,首先,要堅定信心,以構建技能型社會為目標作出1+X證書制度應有的貢獻。其次,要政府、行業、企業、院校盡職履責、協同配合,在協商中達成一致,在一致中落實執行。最后,要加強研究,如與國家資歷框架和學分銀行的協同研究要加快進度,讓證書效用盡快發揮出來;要加強對職業資格、職業工作領域的研究,提升證書標準開發的科學性和先進性;要加大對證書、標準監測評估體系研究,讓“有進有出”“優勝劣汰”的機制落到實處。
來源: 節選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年第12期、高職觀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