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年,首輪“雙高計劃”各建設單位圍繞十大改革發展任務,強基礎揚優勢,取得階段性成效。面對后續建設與發展,各建設單位應在繼續高質量完成十大改革發展任務基礎上,結合《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等國家職業教育發展新文件要求,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在引領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上發揮示范帶頭作用。
一、激發融合融通新活力,優化職業教育類型特色
構建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彰顯職業教育類型特色的根本舉措。一方面,致力于健全縱向貫通的職業教育體系。以職業能力開發為主線,遵循職業能力由低級到高級、簡單到復雜螺旋式發展的規律,對應職業崗位實際需求一體化開發中職、高職、職業本科不同層次人才的職業能力。基于職業能力標準,形成以專業教學標準、核心課程標準、教材開發標準等構成的標準體系,一體化設計縱向貫通、循序漸進的課程體系,有效實現從工作體系到教育體系的過渡。多方協同培育技術技能人才,真正實現職業教育縱向貫通的人才培養通道。
另一方面,繼續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效銜接。一要創新產教協同育人途徑。通過打造基于產業園區的產教聯合體以及行業企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等產業先進元素持續不斷地融入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標準、實習實訓標準,重點選擇國家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的領先企業及產教融合型企業等,開展跨區域生產情景下的實習實訓或工程實踐。二要完善產教融合體制機制。尋找校企利益最大公約數,把制度、組織、機制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讓企業深入到專業建設、課程開發、教材編寫、實訓項目開發、就業創業等每個教學環節,形成校政行企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三要探索產教融合評價改革。完善產教融合評價導向,強化“育人意識”“應用意識”“服務意識”,避免出現對顯性指標的片面追求,要著力于可持續發展。評判一所學校產教融合做得好不好,要看校企合作培養的學生是否符合產業需要,要看學校是否緊貼地區地方產業發展需求,要看學校在服務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解決的真問題、做出的真貢獻。
二、夯實專業群建設基石,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
高職戰線對專業群建設的必要性、重要性,已經達成一致共識?!半p高計劃”的持續推進,需進一步在高質量專業群建設方面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及時調整專業群建設內容。在科學組群的前提下,專業群建設內容包含七個方面,即產業需求分析、課程體系重構、課程教材開發、培養模式創新、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轉型、評價制度落實。應自覺實時引入產業理念、產業技術、產業文化、產業力量,融入課程、教材、培養模式、師資、實訓及評價等方方面面。
二是強化專業群“雙師”教師隊伍建設。完善高層次人才引進機制,嘗試以“一人雙聘”方式柔性引進高層次稀缺人才;建立講學制度,定期邀請企業現任的技術技能大師和能工巧匠入校講學。加強“雙師”教師培訓力度,與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等合作建立“教師工作站”“博士工作站”,為一流師資開展社會服務課題及應用研究提供平臺。強化分層分類績效考核制度,將教師分為教學型、科研型、教學科研型、技能型等不同類型進行考核,分級打造師德高尚、技藝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學名師、專業帶頭人和青年骨干教師。
三是完善專業群協同發展機制。高職院校應在分級構建不同層次專業群基礎上,強化以群建院機制,同步完善專業群各項教學文件,建立跨學科跨專業的教學組織,創新產教融合背景下教學管理方式,健全體現產教融合的產業學院(或其他實體組織)運作制度,等等。
三、提高協同創新平臺能效,服務社會經濟發展
服務社會經濟發展是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特征,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技術技能平臺,積極發揮平臺能效,對于提升高職學校的社會服務能力具有重大意義。
一是圍繞行業需求和人才培養建立高端技術技能平臺,重點培育和扶持具有較強應用研發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的科技團隊。瞄準科技前沿和新興領域,通過助力地方政府、工廠企業研發技術攻關項目及轉移轉化研發成果等方式,緊密結合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培育大批能夠帶領學生服務產業、服務社會的教師團隊,提升學校服務社會整體水平和人才培養水平。
二是關注科研專利產出數量和應用效果。把協作科研、協同攻關作為高質量建設和發展的重要指標,把對國家社會、行業企業的實際貢獻作為重要考量,重點關注產出了多少有應用價值的科研技術成果。這既包括為滿足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解決地區行業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等有重大影響的成果,也包括聚焦行業企業關鍵核心技術和剛性需求的技術發明、成果專利等立地式研發成果,還包括針對中小微企業在關鍵技術研發、產品開發、創新設計等方面的成果轉換。
三是創新成果轉換的激勵機制。聚焦地方經濟與產業發展方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產學研聯盟為載體,通過修訂技術技能平臺管理辦法、優化平臺創新的生態環境、改進技術技能平臺考核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創新技術技能平臺的管理機制,組建跨學科跨專業的研究團隊,改革技術技能平臺評價激勵機制,解決成果轉換難和評價激勵不足的問題。
四、健全終身學習教育體系,推進技能型社會建設
高職學校通過自我建設與改革創新,關注學生成長、成才和可持續發展,提高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使其能在未來職業中實現自我提升,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
一是強化育訓并舉、協同發展的認知觀念。一方面,建立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相對獨立的教學運行管理機制,既構建技術技能知識傳授、綜合能力與素質教育一體的學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又逐步完善兼顧各類社會人員需求的職業培訓模式;另一方面,處理好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在師資、課程、教材、實訓等方面的資源共享關系,進而為學生自主成長、全面發展、終身發展提供更多選擇與指導。
二是搭建銜接各類教育形式的學分立交橋。依托國家在學習型社會建設(如社區教育、開放大學、遠程教育等)、學習成果轉換與認定(學分銀行、1+X證書制度試點、技能培訓等)等方面的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高職學校應積極推行真正意義上的學分制改革,通過插班學習、選修學習,擴大社會人員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促進學校教育與繼續教育的銜接。
三是發揮國家重點項目和平臺資源優勢。依托示范性職工培訓基地、示范性繼續教育基地、社區教育示范基地和老年大學示范校等國家各類重點項目和平臺資源,面向不同地區不同人群開發類型多樣、內容豐富的培訓課程,利用信息化手段(如智能融媒體技術、虛擬仿真技術等)推動職業教育開放辦學。搭建校內終身教育實體平臺,更好地對接學習需要、整合社會資源、統籌全域協同、提高運作效率、提升服務水平。
來源:高職觀察,節選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年第16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