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造福于全體人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具備世界現代化和中國特色化的現代化。何以表征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給出了深刻的答案。2021年11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宣告“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基于中國式現代化探尋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可以發現,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是職業教育在理念、規范、制度、結構、文化等方面系統的、長期的、復雜的變遷過程,這個過程涉及職業教育結構優化、質量提升、實力增強,進而推動社會的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
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既包括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橫向融通、縱向貫通和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內涵式發展,又包括中國特色職業院校的高質量發展,以此實現個人全面發展與國家繁榮富強。未來百年,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旨在以更加自信、更加成熟的姿態將中國職業教育的成功范例、有效經驗傳播到世界各地,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發揮中國職業教育的引領作用。因此,闡明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邏輯理路和實踐向度,是新時代職業教育理論追尋的重要方向,是未來百年職業教育現代化建設的價值旨歸。
一、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價值意蘊
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支撐,是中華民族的共同使命和戰略追求。
(一)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必經之路
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是引領和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支撐。作為國家現代化的必經之路,中國式現代化主要包括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這對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就經濟現代化而言,意味著勞動生產率與國民收入的增長,經濟福利與社會公平的改善,涉及生產效率、經濟結構、經濟制度等變化。中國式職業教育作為國家創新體系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構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石。黨中央始終堅持以新發展理念指引職業教育現代化由外生模仿引進向內生創新發展模式轉變,將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超越發展建立在知識與技術創新引領的基礎之上,積極開拓自主型高新技術產業自主發展道路,著重引進有利于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重大技術和關鍵技術,創新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路徑。當前中國式經濟現代化的重點方向是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這對技術技能人才質量提出更高要求,需要職業教育在職業分類與標準、人才培養規格與規模、專業結構與設置等方面進行積極改革,不斷提高辦學水平,以期實現職業教育服務產業、服務社會、服務大眾的價值追求。
政治現代化是隨著經濟和社會現代化而出現的從傳統政治體系向現代政治體系轉變的過程,包括政治體制結構、政治管理行為、政治價值觀念等。政治現代化具有政治民主化、現代科層制運作、政府有能力與權威實現政治穩定性、關注經濟發展等顯著特征。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堅持以促進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核心,積極貫徹部省協同發展機制,有效紓解職業教育制度變革、結構優化、體制機制創新過程中的制度供需矛盾,有利于全面實現政治現代化、政治民主化。
人的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指向,是個人價值觀念、知識結構、行為方式由傳統向現代的變遷過程。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是促進個人現代化的核心,是立足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和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路徑實現從職業人到公民再到人類的轉變方向,關注共同人性、培養整全的人的價值追求,是滿足個人多樣化發展需求的關鍵之舉,是實現個人全面發展與國家繁榮富強的必經道路。
(二)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是與世界共建共享的時代戰略
隨著國際化加速推進,現代生產的國際化現象正形成一個全球價值鏈,促進世界各國和地區積極統籌職業教育國際合作戰略,大力推進自身的職業教育國際化進程。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準繩,以不同國家、不同地區教育交流互鑒為原則,積極融入國際化發展戰略的現代化。中國式職業教育國際化戰略旨在推動經濟全球化,“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繪就“一帶一路”美好藍圖,將具有國際化能力的技術技能人才作為人力資源的重要支撐。中國式職業教育要培養適應全球化需要和促進人類發展的國際性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致力于服務產業需求和助推共同富裕的技術技能人才。
中國式職業教育與世界共建共享主要體現在兩個維度:一是秉持“拿來主義”精神,廣泛借鑒學習世界各國和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的優秀經驗與典型模式,引入職業教育相關國際標準或課程體系;二是以開放的襟懷,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踐行中國道路、弘揚中華文化、服務人民、服務中國發展,將我國職業教育推向世界,為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貢獻中國力量。所以,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既要堅持本國特色化發展,又要融入國際化戰略,充分利用以后發模仿為主的后發外生模式和以后發自主創新為主的后發內生模式。不僅如此,還要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職業教育,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奮斗目標,適時推動職業教育轉型發展,激發職業教育內生發展的優勢,實現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經濟社會轉變的領先超越。更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世界介紹中國職業教育的實踐案例、可推廣經驗,在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和相互合作的基礎上,提升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三)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是職業教育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進行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也是當前實現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戰略選擇。2021年10月,《關于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明確實現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關鍵舉措,即面向2035年,職業教育要全面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基本建成技能型社會。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梢姡殬I教育高質量發展作為一種發展模式,是實現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重要保障,是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應然樣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旨在積極應對新時代新要求,從規模式擴張向內涵式發展轉型,全面保障個人受教育權利,提升個人選擇職業教育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構建縱向融通、橫向貫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促進職業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
質量是新時代中國式職業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核心要義。提升職業教育發展質量著眼于在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過程中逐漸形成職業教育質量標準、質量規則、質量行為等,其核心旨在建立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標準,使職業教育發展形成統一的質量價值觀。因此,我們要立足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起點,構建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新發展格局,創新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深化產教融合運行機制,推動多元主體形成“命運共同體”;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新要求、新期盼,深化職業教育思想觀念、體制機制、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與教學體系、法律法規等方面的改革,以期邁向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的新階段。
二、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邏輯理路
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已然形成過往百年的敘事基調,奠定了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基石,彰顯了百年中國基于歷史、制度和文化三重邏輯共同形塑的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邏輯理路,以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開啟未來百年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
(一)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歷史邏輯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在對社會主義道路艱辛探索中逐步形成的。百余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奮發圖強,形成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之路,歷經萌芽期、形成期、發展期三個階段。這種道路自信作為一種歷史積淀,成為未來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方向
1. 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萌芽期(1840—1977年)。
我國現代意義的職業教育,是鴉片戰爭之后從國外引入的。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啟了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西方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及文化教育也伴隨侵略者的“堅船利炮”進入中國。在民族危機、國家落后的時代背景下,為救亡圖存,一批有志之士開啟了19世紀60年代的“洋務運動”以及之后的“維新運動”。“洋務派”相繼創辦一批技術學校,用來專門培養科技、軍事、制造等方面的工程技術人才。1866年福州馬尾船政學堂創辦,作為第一所職業教育機構開創了中國近代職業教育的先河。以1904年1月的“癸卯學制”為標志,現代意義的職業教育開始引入并形成制度化建制。1921年,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義無反顧地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重任。新中國成立后,職業教育面向工農群體,相繼舉辦了一批中等職業學校和技工學校,專業技術教育取代了舊有的職業教育。在此背景下,職業教育重視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半工半讀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形成。1958年,我國第一所半工半讀學校成功開辦,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辦學模式得到加強。因此,在一定意義上說,我國現代意義的職業教育肇始于國家奮發圖強、追趕發達國家的背景之下,既有政治意義上的考量,也有來自技術、科學、實業起步的需要。
2. 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形成期(1978—2011年)。
開啟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自覺自省之路是從1978年改革開放之后形成的?,F代化發端于西方,鴉片戰爭之后的我國現代意義職業教育的肇始已帶有一定的“現代化基因”,但由于歷史文化和經濟環境等因素,并沒有使現代化萌芽茁壯成長,而使職業教育緩慢地踟躕朝向現代化?!拔幕蟾锩苯Y束時,我國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邊緣,百廢待興,經濟發展蓄勢待發,發展職業教育成為迫切需要。以1985年《中共中央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為標志,職業教育發展進入高潮,在后來的十幾年發展中職業教育規模得到迅速提升,趨向“普職相當”。真正打出“現代化旗幟”的標志性事件是鄧小平1993年提出的教育“三個面向”,即“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隨著2010年黨中央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職業教育正式開啟現代化之路。
可見,從改革開放走向新時代這段時期,職業教育旨在從應對社會急需發展到適應現代化建設需求,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職業教育現代化“搭架子”的時期,我國通過規模擴張適應社會必需,促進職業教育快速發展。
3. 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發展期(2012年至今)。
邁向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新征程起始于黨的十八大。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統籌推進職業教育戰略布局,促進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強調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2019年,《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再次明確指出職業教育是一種重要的類型教育。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不僅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需求,事實上也是中國教育現代化發展的任務之一。2022年4月2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并于2022年5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是該法自1996年頒布施行以來的首次大修。新職業教育法系統構建了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法律制度體系,對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建設技能型社會、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必將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2022年,隨著黨的二十大的召開,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具備了戰略高度,必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總之,中國職業教育從肇始至今不斷發展壯大,這一過程也是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不斷成長的過程,雖然在這一過程中充滿了曲折與困難,但指向中國特色化發展道路始終清晰明確。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歷史邏輯是為了滿足不同發展階段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發展需求,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形成具有時代性特征的職業教育結構布局和規模質量?;厥装倌曛袊浇逃F代化宏大敘事,從“教育優先發展”到“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再到“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已處在歷史的最佳時期,具備繼續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條件,“歷史邏輯”為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進路指明了方向。
(二)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制度邏輯
構建現代化職業教育制度是我國未來發展的根基,制度創新可以加快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實現步伐。明確各級政府發展職業教育的主體責任和構建中國特色職業教育制度體系可以為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保駕護航。
1. 明確各級政府發展職業教育的主體責任。
對于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制度形成而言,明確各級政府的主體責任有利于凝聚社會本身所稀缺的權力資源、財力資源、人力資源,全面推動職業教育現代化進程。中國著力強調在國家治理過程中發揮政府功能,趕超西方國家“有限政府”的發展理念。例如,法國和日本職業教育現代化權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自主權較少,形成單一制民族國家的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范式。再如,英國和美國區域經濟發展存在失衡,中央政府難以統一地方政府的發展步調。為實現區域在動態中的協調發展,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權力分散到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只起宏觀調控的指導性作用,這是復合制民族國家的職業教育現代化范式。
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制度既有力地發揮了各級政府的主體責任,又有力地規避了各級政府各自為政的弊端,最大程度地激發了職業教育多元辦學主體的積極性。其中,國務院具備綜合協調和宏觀管理的重要職責,進一步建立起職業教育工作協調機制,統籌規劃全國職業教育發展,將職業教育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和質量保障機制。省級政府對本區域職業教育發展負有主體落實責任,重在匯集區域資源發展地方特色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創新職業教育辦學模式,進一步優化區域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和保障機制。國務院賦予省級政府職業教育治理權力,使省級政府擁有統籌權、決策權,這充分調動了省級政府開展職業教育工作的積極性,有助于促進國家層面利用政策杠桿集中職業教育辦學資源,實現職業教育多樣化發展和特色化發展。
2. 構建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管理體制。
在職業教育大眾化、市場化、國際化的新形勢下,現代化職業教育制度必須適應市場經濟、知識經濟的需求,才能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歷史使命。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堅持以建設教育強國、人力資源強國、技能型社會為目標,全面推進職業教育辦學模式改革?;诖耍袊铰殬I教育現代化管理體制有利于職業教育系統結構的優化組合和系統整體功能的發揮。從職業學校的視角來看,在職業學校外部,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致力于健全完善的政策和法律保障,旨在有效處理政府與職業學校之間的管理問題,有效轉變政府職能,擴大職業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加強職業教育的宏觀調控;在職業學校內部,我國政府致力于健全的管理制度和順暢的運行機制,加速職業學校內部治理結構改革,綜合改革職業學校決策制度、組織制度、激勵制度、評價制度等,旨在為職業教育現代化建設目標提供制度性保障。
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管理體制還有利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經過幾十年的改革探索,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由計劃經濟體制成功轉型到市場經濟體制。中央以區域差異化發展為核心,穩步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正確劃分中央與地方政府的職業教育責任,妥善處理了政府的教育責任與學校辦學自主權、職業教育辦學的選擇性與開放性、區域職業教育的差異性與平衡性、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多樣化與統一性等各方面的關系,更好地構建了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
(三)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文化邏輯
在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實踐過程中直接產生的深層的民族心理結構與價值觀念,構成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歷久相傳的文化內涵。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文化邏輯源于中華優秀文化,深深烙印于民族精神之中。
1. 弘揚“和而不同”的儒家文化傳統。
儒家文化深深地影響著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進程,使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從一開始就具有了傳統文化的烙印,是推動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根基所在。儒家文化具有多樣性和包容性的特征,這使得我國職業教育不僅在不同區域呈現多樣性與特色性發展,還與外來文化不斷碰撞包容和相互融合,探索出一條“和而不同”的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道路。
職業教育現代化以追求社會的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為最高目標,我國積極推行多元化職業教育發展模式是“和而不同”的具體表現?!拔幕且粭l河,是從過去(傳統)經現代流向未來的河?!敝袊厣鐣髁x正是在“中和”這一文化觀念的土壤上誕生的,中國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蘊含著儒家中庸思維的文化積淀。“和而不同”的儒家文化傳統強調中華民族在職業教育現代化之路上的團結和凝聚,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職業教育征程中實現和睦相處。不僅如此,這種“和而不同”的儒家文化傳統,也使得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在尊重世界各國職業教育政治制度、經濟社會發展程度、文化差異的基礎上,積極推動職業教育多元發展和包容合作。中國職業教育與世界各國職業教育在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價值觀念、政治體系、經濟發展等方方面面的差異,構成了世界職業教育系統的多樣化發展。因此,弘揚“和而不同”,在我國職業教育現代化進程中,既有利于堅持職業教育規律,又能處理好職業教育發展與其他國家的關系,還能尋求到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支柱力量。
2. 遵循“道器合一”的人文教育價值。
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不僅注重技術技能的器用價值,更關注人才培養的技術之道,推動職業教育現代化文化邏輯指向“道器合一”的人文教育價值,超越對技術技能的工具性依賴。
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以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價值旨歸,以多元治理主體的協同共治為根本追求。儒家中庸思維為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交流與合作奠定了基礎。中庸思維對于“道”的論述,強調“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是客觀規律,是主體。對“道”的堅守,就是遵循職業教育本質規律。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文化價值內核在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強調促進技術技能人才的多元復合式能力發展,不僅體現在職業崗位所需的技術技能,更表征在職業素養等價值觀的塑造。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文化邏輯還強調內涵式發展,以專業群為載體全面推動職業教育深化改革,堅持職業教育助力技術創新和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進而推動社會現代化,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遵循“以器成道”的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道器合一”的實踐性教學,幫助學生統領技術性與道德性的平衡,從真善美中挖掘職業價值,實現個人社會價值。通過采取“以器成道”的人才培養模式,我國實現技術性與人文性兼備的人才培養目標,推動文化與科技的融合,促進中國式職業教育實現真善美的價值追求。
三、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實踐向度
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道路是通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的現代化道路,是歷史邏輯、制度邏輯和文化邏輯的必然選擇。加速職業教育規模與質量的內在統一、健全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整體推進職業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全面推進技能型社會建設共同構成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改革的實踐向度,共同體現職業教育作為“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的“民生”與“國家”的高度。
(一)加速職業教育規模與質量的內在統一
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進程中要堅持規模與質量并重。從規?;鲩L到高質量發展,是推動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關鍵一步。職業教育的規模擴張和質量提升都對經濟增長產生推動作用,但相對規模而言,教育質量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推進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需要動態把握規模與質量的關系,重點關注規模與質量發展的主要矛盾。
新時代,職業教育發展重心發生轉變,辦學規模成為變化較小的穩定變量,因此,我國高度強調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旨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所以加速職業教育規模與質量的內在統一,是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意。為此,必須在人才培養模式、專業結構布局和人才培養規格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改革,進一步完善職教高考制度、職教本科制度,提升職業教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文化創新的能力,這是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重心所在。
(二)健全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健全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不僅是提升職業教育服務能力的關鍵一環,也是增強中國職業教育影響力與競爭力,推動職業教育現代化進程的重要舉措。面向2035,需要建立健全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具體來說:第一,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職業院校要主動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變革,深化產教融合,專業設置全面對接新經濟、新業態、新技術、新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緊跟技術前沿和民生需求;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為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培養出更多更優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增強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撐的經濟功能。第二,推進普職融通協調發展。堅持推進職普科學分流,保證職普“質”“量”大體相當、均衡發展。鞏固中職基礎地位,強化??聘呗氈黧w地位,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系統構建從中職、專科、本科到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體系。推進職教高考制度構建,跳出技能高考形成的思維定式,為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多元化選擇路徑。第三,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同步發展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加強職業教育社會培訓和技術服務,擴大1+X證書制度試點,提升學生技術技能創新能力,構建多樣化的職業教育辦學格局。
(三)整體推進職業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職業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不僅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基本構成,而且是教育體系現代化的關鍵表征和基本保障。從“管理”到“治理”,不僅是術語的變化,而且是思想觀念與行為的變化。“治理”是教育體系運作的原則、制度、規范和決策機制,是政府管理教育的手段與工具,也是社會參與教育的渠道與通路。當前,職業教育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加快,但在理性設計與現實運作之間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因此,提升職業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是建設一流職業教育的關鍵。
第一,構建多元主體合力推進的治理格局,形成更有活力、更有效率、更加開放、更加公平的職業教育治理體系,進而提升職業教育系統內部各主體的參與度、滿意度和獲得感。第二,從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基本要求入手,以職業教育多元發展為依據,以構建政府、學校、企業、社會的和諧關系為核心,推進管、辦、評分離,轉變政府職能,構建科學規范、系統完備、運行有效的職業教育治理體系,更好地激發職業院校自主辦學的活力,更好地調動中央和地方的辦學積極性。第三,完善職業教育法律法規體系。依法治教是職業教育現代化的基本保障。職業教育治理現代化包括政府依法管理、學校依法辦學、教師依法執教、社會依法評價。我們要全面構建支持和監督職業教育發展的教育法治實施機制和監督體系,根據新時代新要求對職業教育政策和法律進行適時修訂,不斷提高職業教育治理的針對性、時效性和系統性。
(四)全面推進技能型社會建設
建設技能型社會是中國式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需要,也與我國現代化進程相匹配。這種匹配突出表現為,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為經濟的持續高質量發展提供滿足時代需求的人才供給,通過學歷補償、在職培訓、社區教育、老年教育和專業技能提升等方式進一步提升勞動者素質,從而滿足新時代技術變革需求。構建技能型社會需要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升一線產業工人技術創新能力。面向2035,技能型社會構建不僅是一個教育工程,而且是一個關乎民生福祉的幸福工程。技能型社會構建包括政策法規系統、資格框架和學分管理系統、社會組織和基礎設施系統三部分。政策法規系統構成終身教育體系的基礎,資格框架和學分管理系統構成終身教育體系的紐帶,社會組織和基礎設施則是終身教育開展的重要支撐。
第一,加強為終身教育、終身學習和技能型社會建設提供法治基礎和法律保障,將終身教育單行法的制定與中國教育法治體系建設并行推進,將終身教育與職業教育、民辦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相結合,為建設技能型社會奠定制度基礎。第二,政府聯合職業院校、行業協會、企業等利益相關者研究制定公開、透明、科學的國家資格框架,建立并完善橫跨行業、縱貫學歷層次、學分可積累轉換的學分銀行制度。構建一個現代的、開放的、友好的終身教育體系,打通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之間的僵化壁壘,再依托學分銀行統一技能學習成果,實現學習成果的認證、積累和轉換。第三,通過信息技術為未來技能學習賦能,有力促進“以技能學習為中心”的學習方式的建立,生成更加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提供多樣化的技能學習資源和技能學習場所。不斷完善創建構建技能型社會的基礎設施與公共場所,提高圖書館、檔案館、歷史博物館、技能公園、城市廣場、藝術長廊等公共場所的開放度和技能學習功能,將它們打造成知識增進、精神陶冶、品性鍛鑄的技能學習人文空間。
來源: 《教育與職業》雜志第5期, 作者李陽,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在讀博士。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