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是“雙減”元年,也是這一輪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工作扎實開展的第一年,全國60個示范區和73項成果持有方積極探索教學成果大面積轉化應用的實踐路徑,努力將優秀教學成果轉化為教育生產力,服務“雙減”工作,建設高質量基礎教育體系。
受教育部委托,中國教育學會(以下簡稱“學會”)負責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評審和推廣應用的組織實施工作,學會成立成果推廣部,專職開展成果推廣應用工作。成果獎評審非常重要,推廣應用也必不可少。成果應用轉化是教科研生態上不可缺少的一環,是最鮮活、最生動的教育教學改革行動研究。以往大家通常都高度重視成果獎評審,相對忽視成果推廣應用和轉化。通過一年的工作,社會各界對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工作的關注度和認可度逐漸提高。
一、在工作理念方面共同發展、同向而行
我們秉持“共同體”的理念,把管理方、組織方、推廣方和應用方看作學習共同體和成長共同體,目標一致、同向而行,不斷完善協同創新機制。
學會協助基礎教育司起草、完善《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工作管理辦法》和《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工作評估辦法》,明確各方責任和使命。管理方,即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負責制定相關政策,遴選、認定推廣應用示范區,組織評估考核,指導各方開展工作。組織方,即中國教育學會,在管理方具體指導下,負責綜合協調、交流溝通、搭建平臺、專業指導、開展宣傳、研制報告、提供政策建議等組織落實工作。推廣方,即成果持有者,負責為應用方提供培訓、指導、咨詢、研討等專業服務,促進成果在示范區落地應用及成果的迭代升級。應用方,即部里遴選認定的60個示范區,負責制訂并執行推廣應用工作計劃,采取有效措施,探索可行路徑,推進成果本土化落地應用,促進區域教育質量、教科研和教師隊伍水平提升,發揮輻射引領作用。
四方各負其責,共同推進成果推廣應用工作有序高效開展,形成以優秀教學成果為內核的共同體。比如,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吳正憲團隊,推動“十、百、千”工程,形成研修共同體,開展伴隨式研修,做到共性和個性指導相結合;江蘇省小學跨界學習研究所研制了跨界學校聯盟申請規則、聯盟共同體發展章程,助推共創“1+N”完整育人成果推廣共同體———全國小學跨界學習聯盟;南京市瑯琊路小學進一步明確各校所承擔的任務,擬定了《“小主人教育”成果推廣共同體創行公約》。這就是共同體理念的典型代表。
二、在工作舉措方面回應熱點、精準施策
一是深入調研,了解現狀、問題與經驗。重點了解推廣方和應用方工作開展情況,提煉推廣應用過程中形成的成功經驗,討論雙方在實際工作中的思考與困惑,并給出建設性意見。從2021年初開始,學會組織團隊赴京、滬、蘇、浙、黔、晉、閩等15個省份、30余個示范區及成果持有方進行調研。鑒于當下疫情形勢,及時轉變工作思路,開展全面電話調研,通過電話溝通,了解成果持有方、示范區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困難,把幫助和支持雙方解決問題作為后續工作安排的重點內容。遼寧省大連市西崗區聚焦區域成果本土化和校本化的關鍵問題進行現狀調研,以測評報告為開展工作提供數據化支撐;天津市南開區、河南省濮陽市、云南省麗江市古城區、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等示范區,加強多方調研,精準對接需求。
二是強化制度建設,完善工作機制。協助基礎教育司優化完善《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工作管理辦法》《基礎教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工作評估辦法》等制度性文件,加強政策保障,優化工作思路。在成果持有方中,顧明遠先生團隊,依托北師大原教育家書院的兼職研究員(各地名校長、名教師),吸收國內有影響力的一些教研員組成陣容強大的推廣團隊,并開放所有網絡資源;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王月芬團隊,以落實“雙減”政策為導向,基于23個成果推廣應用示范區的需求,圍繞專題培訓、展示研討、項目研究等方面有序地推進成果推廣應用工作。在示范區中,上海金山區定期舉行行政(教育局)、業務(教研室)、學校聯席會議,形成三方聯席會議機制,協調進程,研討重點工作;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校羅濱團隊秉持雙線并進策略,行政推動+教研主導,同向發力,聯動協作,整體推進;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堅持以“價值觀引領、課程引領、公益服務引領”為己任,不斷落實推進“成志教育”成果的推廣應用;北京市朝陽區形成“課程改革—教學改進—質量評價—信息化支撐”的四元研究格局,構建“區域全覆蓋+批次基地校”相結合的工作格局;廣西柳州市教育局每年專項撥款550萬元,用于推廣五項教學研究成果;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師阿拉爾市以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助推教師培訓的創新,激發教師專業發展的內生動力;貴州省貴陽市云巖區建立教研員下校掛職教學副校長的制度,借助成果應用,外推與內引相結合,提升學校校本教研水平。
三是常態化開展線上交流研討活動。我們設立常態化線上交流研討機制,定期組織線上交流展示活動,其目的是加強成果推廣應用各主體之間的學習交流,分享成果推廣應用的典型經驗,交流問題及對策,促進各地推廣應用工作的有效開展。線上交流研討的形式是成果方+示范區+實驗校,以成果方為主體,組織其指導服務的示范區,以團隊的形式進行展示交流。整個團隊圍繞一個主題,就某一種推廣應用模式講深講透,為其他示范區和成果方開展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這也體現了前面提到的“共同體”的理念。上海靜教院附校張人利校長的后“茶館式”教學成果團隊,在線下開展參觀考察、課堂觀摩、對話交流等培訓的同時,自主研發后“茶館式”教學成果推廣交流平臺,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師培訓策略;上海市洋涇中學構建集課堂教學診斷和資源共建共享于一體的云端課堂教學診斷平臺。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倪崗團隊、華南師范大學鄭希付團隊、上海中學高中生創新素養培育實踐研究團隊、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相紅英團隊、山東省濟南市望岳路小學張立團隊等許多成果持有方,以及天津市南開區、山西省運城市、江西省宜春市上高縣、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興慶區、固原市西吉縣、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等多個示范區,借助“互聯網+教育”建設成果,提供開放式學習平臺,開放線上優質資源,為參與推廣應用的學校及教師提供培訓服務。
四是將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工作納入鄉村振興計劃。充分利用成果方和示范區的專家資源,通過成果輸入、培訓、教研、研討等形式,幫扶貧困地區教育,提升成果推廣應用工作的社會效益。貴州師范大學原副校長呂傳漢教授及其團隊的足跡遍布黔貴大地,在推廣“中小學數學‘情境-問題’教學”成果中,拓展“情境-問題”教學人才培養模式,為教師提供定制化的課題教學和寫作指導,整體提升示范區的教育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重慶北碚區復興小學借助西部農村兒童線描畫特色校本課程成果,致力于提升農村地區兒童的審美素養;蘭州大學“同動同靜復式教學”成果開創多種研修模式,逐步形成菜單式培訓的“蘭大模式”,并通過駐校陪伴、云端課堂、虛擬合作、以研助教等途徑,為提升邊遠小規模學校課堂教學質量、為鄉村小規模學校和學生的發展找到了出路。
五是結合重點工作開展宣傳推廣。將成果推廣應用工作與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雙減”工作緊密結合,圍繞成果中的“作業改革”“教學質量提升”等主題,組織報刊、官網、視頻類官媒開展系列活動。我們與央媒合作,策劃顧明遠、吳正憲等人物TED演講,以視頻形式傳播成果推廣應用工作的好聲音;我們與各紙媒合作,以“作業管理”“課程改革”等專題、專欄的文章傳播成果推廣應用工作的好經驗;我們開展線上線下多種形式的研討會、展示會,以典型經驗交流的方式講好成果推廣應用的好故事。陜西省寶雞市在官網、官微、雜志設立專欄,通過新華網、陜西教育等媒體報道寶雞“作業革命”;天津市河西區進一步規范義務教育學校教育教學管理,以學生作業系統改革為切入點,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重慶市江津區開辟“因作業而同行”微信公眾號,并在官網及報紙雜志上,對成果要義進行深刻解讀和廣泛傳播,及時宣傳“作業設計”成果推廣應用的典型做法和成功經驗。
三、在工作成效方面創新路徑、落地見效
一是統一思想認識,研究—推廣—應用的科研生態初見端倪。在四方協作之下,經過前期的評審會、啟動會、研討班及學會項目組的宣講、調研溝通,各方逐漸統一了思想認識。成果持有方將“要我推廣”變為“我要推廣”,示范區將“要我應用”變為“我要應用”,產生了開展工作的內生動力。73項成果持有方和60個示范區制訂工作方案,組建專家團隊,成立領導小組,遵循“行政推動、教研引領、專家攻關、問題導向、實踐論證、融入融合、本土創新”的工作思路,協同開展工作。北京市房山區將推廣應用工作視為房山區教育發展的“復興號”,通過行政與業務貫通等方式,實現成果持有方和應用方、區域教研與校本教研間的聯通,達到成果推廣應用工作與日常教學、常態教研融通的目的;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借力、借機、借智、借勢,達到借“梯”登高,推“成”出新,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江蘇省南京市確立“成果推廣”的重要原則——“忠實取向下的創生與調適”;黑龍江雞西市建立切口小、特色鮮明的“小課題”引領工作機制;安徽馬鞍山市成立課題研究團隊,形成實踐應用指導體系;山東省淄博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立項申報中特增設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推廣專項課題;廣東省廣州市教研院以課程教材發展研究所為主導,基礎教育教學研究所和廣州實驗教育集團協同推進項目;東莞市創新示范區發展路徑,以教研員主持的項目為依托,融合創生,細化方案,保障項目落地應用??傮w來看,成果持有方和示范區都已行動起來,思考和實踐探索越來越深入,良好的研究—推廣—應用科研生態已初見端倪。
二是注重總結提升,提煉出了可復制、可借鑒的推廣模式和應用模式。重慶市巴蜀小學按照深化即推廣、推廣即研究、應用即創造三大推廣策略,形成了“自選式課程內容、工作坊式課程實施、發展性課程評價”三大推廣應用課程特色;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羅清紅團隊形成了成果推廣應用的“四步六環”模式,通過“學習—觀摩—研討—實踐—反思—總結”六環節,實現成果持有方和應用方的共同成長;重慶江北中學但漢國團隊在成果轉化中實施融入課程、融入教學、融入活動、融入文化的“四融入”路徑,實現成果嫁接、轉化、落地、生效;上海市芷江中路幼兒園鄭惠萍團隊深化成果研用,實現成果課程化和產品化的兩次轉化;河北省石家莊市從目標、任務、策略、保障等各維度出發,確定了“全面啟動—試點先行—融合創新—總結再推廣”四階段應用路徑;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昂昂溪區確定第一年“移植+調適”、第二年“原型+創生”、第三年“再加工+再研究”的應用路徑;四川省成都市建立“雙線貫通、三級聯動”的組織機構,為示范區建設搭建起“四梁八柱”;四川省南充市采取“過程監管、專項督導、目標考核”三管齊下的評價督導方式;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加強過程性管理,學校自查和全區督導并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加強考核評估,將實驗校納入年終績效考核范疇,實行滾動管理。
三是堅持成果引領,促進當地教育內涵式發展。激發基層創新活力,將成果內涵轉化應用到課堂,提升教師和學生素養,提高教育質量。上海中小學生學業質量綜合評價汪茂華團隊,系統總結梳理綠色指標的實施經驗,匯編了測評工具庫,編寫操作手冊,為項目成果的輻射推廣建立了良好基礎;上海劉嘉秋“課程德育”團隊關注理念傳遞和經驗分享;江蘇省李吉林情境教育團隊強化理念引導,以研修培訓、課程建設、館網改進、課題研究等途徑加大推廣力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市通過匯報+互動+論證答疑解惑,進行問診把脈、培優輔困;貴州省畢節市金沙縣嘗試開展后“茶館式”教學“循環實證”;云南省昆明市安寧市利用成果轉化賦能教師成長、課堂提質、教研轉型;河南省鄭州市堅持立德樹人,突出五育并舉,重點培育了一批五育并舉教學成果,貢獻了鄭州智慧和方案;湖南省長沙市綜合實踐整合模型建構進入實施層面,建構了實踐育人課程新體系;汨羅市借助成果推廣應用做實做優德育工作和團隊工作,研究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通過成果應用,孩子的識字量逐漸增加,閱讀能力日益提升,學習自信心普遍增強。
優秀教學成果推廣應用是一項長期任務,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在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的指導下,學會將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和建議,最大限度調動各種資源和力量,努力實現供給與需求的適度對接,確保推廣應用工作落地落實、見行見效。
來源: 《中國教育學刊》,作者:楊銀付,中國教育學會秘書長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