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新時代產教融合平臺 推動教育科技人才全面貫通
吳小林
[摘 要]產教融合作為推動教育、科技、人才協同聯動的制度設計和有效平臺,將日益發揮重要作用。構建產教融合平臺,要通過黨建引領、團隊共建、平臺共筑、難題共克、人才共育、成果共贏等措施,打通學科、產業、人才之間的壁壘,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作出高校應有貢獻。
[關鍵詞]產教融合;教育;科技;人才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進行集中表達、統籌部署,這是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視,對三者地位、作用、價值、功能的準確把握,對現代化建設規律性認識的進一步深化。這一重大戰略部署,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指出了明確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極具戰略意義,也必將產生深遠影響。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要全面準確把握黨中央對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系統集成、深度融合的高度期待和戰略謀劃,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在貫徹落實的實際工作中,突出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一體謀劃、統籌推進、貫通融合,突出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體對接、統籌落實、緊密結合,著力突破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的卡點堵點瓶頸,著力促進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聯通暢通融通,為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作出更大貢獻。其中,產教融合作為推動教育、科技、人才協同聯動的制度設計和有效平臺,將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構建產教融合平臺的關鍵在于協同體制機制的探索創新,堅持黨建引領、團隊共建、平臺共筑、難題共克、人才共育、成果共贏,有效調動校企雙方共同參與的積極性,打通學科、產業、人才之間的壁壘,切實推動產教融合邁向新征程。
堅持黨建引領,深刻把握“國之大者”
產教融合的核心是校企雙方人員的融合,而人員的融合關鍵在于強有力的組織凝聚和保證。校企黨組織共建是破解這一難題的有效方式。校企雙方黨組織通過簽署共建協議,緊緊依靠黨組織強大的動員力、組織力和執行力,將雙方的骨干人員有效地團結凝聚起來,持續深化校企資源的協同互補,推動形成“要素融合、渠道融通、資源融匯”的生動格局。
黨組織共建可以通過采取組織生活聯學、主題黨日聯過、共建“大思政”實踐教育基地等形式,將黨的創新理論學習和業務工作研討有機結合起來,把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校企工作實際緊密對接起來,教育引導廣大黨員持續提升理論素養和視野格局,將“國之大者”和自身職責有效銜接,不斷激發黨員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切實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堅持團隊共建,自覺服務國家戰略
產教融合的關鍵是校企雙方團隊的建設,而團隊建設的關鍵在于共同目標的確立。校企團隊共建的目標就是始終堅持“四個面向”,堅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以國家重大項目為牽引,瞄準學科前沿領域等方向,持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人才自主培養能力,為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安全發展提供新引擎,為創新驅動發展塑造新動能新優勢。
校企團隊的共建包括師資隊伍的共建和科研隊伍的共建。師資隊伍的共建,重點是組建跨學科、校企融合的師資隊伍,通過構建本碩貫通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縱向貫通式項目課程體系與橫向銜接式理論課程體系,不斷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能力??蒲嘘犖榈墓步?,重點是瞄準國家戰略和企業急需,瞄準服務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和新的增長引擎,發揮高?;A學科、交叉學科優勢,發揮企業工程前沿優勢,集中力量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著力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堅持平臺共筑,構建全鏈條式平臺
產教融合的基礎是平臺搭建,而平臺搭建的關鍵在于校企雙方各自優勢的互補融合。校企共建平臺就是要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打造產教融合、科教融匯,集科研創新、成果孵化、人才培養于一體的全鏈條式協同創新平臺,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培養造就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和卓越工程師。
產教融合平臺本質上就是協同創新平臺,校企雙方可以通過共建聯合研究院、產學研基地、研究生企業工作站等形式,定期開展科研交流、研究生聯合培養,推進科研成果轉化等,將校企雙方的資源進行充分的整合,發揮各自優勢,互相取長補短。彌補學校培養的人才與工程實際之間的落差、企業基礎研究力量的不足、學科交叉融合不夠的短板,切實達到1+1>2的共建成效。
堅持難題共克,推動科研成果轉化
產教融合的路徑是校企雙方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攻克科學難題和工程實踐難題。雙方聯合攻關的關鍵是需求的對接和力量的整合。在共同解決難題的過程中,一方面培養和鍛煉人才,特別是提升高校青年教師和學生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推動科研成果有效轉化落地,真正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聯合攻關可以采取校、院、團隊三級聯動的方式開展,按照“學校布局、學院牽頭、團隊推進”的模式,推動創新團隊主動跟蹤學科前沿,明確科學問題,深入企業找準關鍵技術,結合優勢確定攻關難點,深化協同攻關??蒲袌F隊在開展攻關時,可以和企業建立創新聯合體,聯合申報重大課題、重大項目,依托這些重大課題和項目形成協同創新團隊,通過有組織科研,集中優勢學科力量,產出一批有重大學術影響力和行業產業影響力的科研成果,著力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
堅持人才共育,提高人才培養能力
產教融合的根本是培養人才,尤其是提升高校人才自主培養能力。當前高校的人才培養,特別是工科高校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人才培養與行業產業需求脫節,培養方案、課程內容和教材建設明顯滯后于行業產業實際。人才共育就是要高校緊密結合國家戰略和行業急需,及時調整學科和專業設置,及時更新教育教學內容,快速響應國家和行業需求,不斷提高對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的支撐能力。
人才共育一方面是學校要主動改造傳統學科專業,將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資源,推動傳統學科更新迭代,適應行業升級改造需求。另一方面,是實施校企聯合人才培養計劃,聘請企業工程技術人員擔任現場導師,實施“雙導師制”,共同培養卓越工程師人才;同時,從企業錄取符合條件的工程技術人員繼續攻讀專業學位,為企業打造專業技術人才的源頭活水。
堅持成果共贏,共同塑造發展新動能
產教融合的目標是校企雙方共贏,即學校持續提升服務國家戰略和行業企業的能力,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能力;企業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國內外競爭力持續增強,實現更高質量發展。校企雙方共贏的最終追求,是推動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戰略支撐。
校企雙方成果共贏既是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教育、科技、人才統籌部署的具體要求,也是實現產教融合的現實需要。只有校企雙方基于優勢和資源的互補性,通過滿足對方人才培養、科研攻關、成果轉化等方面的需求,形成創新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系,實現發展共享、成果共贏的良好局面,才有可能真正實現教育、科技、人才的協同聯動、深度融合。
產教融合是推動人才培養供給側、行業企業需求側有機連接的有效途徑,而人才、企業又是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群體和主力軍。在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我們必須深刻領會把握黨的二十大報告關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論斷,積極探索構建新時代產教融合平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不斷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作出高校應有貢獻。
【作者吳小林: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校長】
原載2022年第24期《中國高等教育》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