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工程師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高級目標定位。現場工程師的培養,體現技術邏輯,重在“能力之知”的習得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養成,成就具有獨特技術知識、技術思維、技術倫理的“匠者”,達成理智的“創造之人”。
以企業高技能人才需求為起點
現場工程師是具有高新技術的技術應用型、技能型人才,達到高層次人才的技術水平和理論水平?,F場工程師應具有工匠精神和扎實的理論基礎,具有高層次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面向職業、行業、產業,強于設計和開發,應用新的科學原理,催生新的科學技術?,F場工程師善于發現和解決一線技術問題,思維靈活、應對能力強,具有積極的職業態度、很高的職業精神和綜合素養,具有一定的探究、創新和研究能力。
現場工程師的培養,要以行業企業的高技能人才需求為起點,堅持職業性,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體系與內容、教學模式,都體現出較強的社會適應性?,F場工程師的培養,重在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養成,以跨學科視野解決復雜工作問題,以高新技術技能應對生產系統的更加復合、更加綜合和更加高端,能主動適應和參與技術創新,強適應甚至引領企業、行業和崗位發展與升級。
堅持學術與職業共生的理念
現場工程師不僅是技術工人和技術員,還要成為高素質的一線工程師和科學家,是職業性和學術性的結合。現場工程師的培養,應是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的貫通、雜糅、互融、聯結,需要緊密對接復合型技術崗位需要組織專業教學,在明確的情感目標、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指引下,設置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和工程技術知識等模塊化課程。
借鑒德國經驗,現場工程師的培養要樹立學術與職業共生的理念?!皩W術教育”要體現職業化傾向,體現職業行動導向,實施理實一體化育人,形成完善人格,培養學理素養和實踐技能,培養基本能力、關鍵能力、專業能力、社會能力、可遷移能力等,實現科研和職業實踐的互鑒互融。學術與職業共生,還要將通識課程、學科專業課程、職業技能實踐有機銜接,創建融合教學模式和跨學科課程體系,讓學生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知曉為何做、怎么做得更好。要強調嚴謹的工程基礎知識、設計、建造等方面的整合性、集成性學習,需要轉變學科導向,打破理論與實踐、學習與運用之間的二元界限,實現理論與實踐之間以及學科之間的融合。
在實踐中提升技術應用能力
現場工程師的培養具有復雜性強、場景性強的特點,需要在明確情感目標、知識目標和職業能力目標的前提下,開發模塊化課程,重在德技并修、面向產業、做學合一、育訓并舉,以培養學生跨崗位、跨職業的自我更新和應變能力。
現場工程師的培養要將理論知識、專業知識及跨學科知識職業化,在實驗實訓室和企業的真實場景中鞏固提升職業能力,增強崗位體驗和新技術體驗,掌握高新技術技能。要讓學生在實踐中了解生產操作、工藝參數、質量標準和行業規范,能分析判斷影響產品質量的因素并加以改進;要通過實踐活動,讓學生掌握生產原料的性能和加工方式,了解生產設計的工程原理、工藝流程、生產工序;要通過實踐強化,讓學生能運用科學的方法解決生產中的質量控制問題,學會中試轉產、質量控制、市場分析,學會統籌、協調、分析、決策,具備數據采集、產能管理、品質管理等能力,培養工程應用、工程管理、設計創新、復雜生產技術等技術應用能力。
現場工程師的培養,要突出行業與崗位目標,關注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關注技術迭代。專業設置要積極適應職業甚至能引導職業,自主、靈活、動態調整專業類別和專業方向。要以生產單位、超車間、跨部門為基本單位構建知識和能力體系,課程模塊兼顧生產邏輯、能力邏輯和學科邏輯,培養工程技術與具體行業或生產相結合的能力??刹捎谩半p元制”的培養模式,學習地點在學校與企業之間交替進行,教學由“雙師”完成,學校專職與兼職教師分工合作、取長補短、相互轉化。
通過具身教學法培養學生素質
現場工程師的培養,重在培養學生現場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不僅能夠改進工藝、優化流程,還具有一定的技術研發能力和高難度技術的操作能力,可以對復雜故障進行高效診斷和處理。
培養現場工程師,要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職業精神、奮斗精神、勞動精神、科學精神和團結協作精神,還要培養學生創新、倫理、美學等方面的素養。這些素質和品格,可以通過具身教學法,讓學生在具身參與教育域、職業域、社會域和技術域的活動中自然形成。具身教學法,實質是現代學徒制的方式下,一種多場域、情境化的教學形式。這一教學法強調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設計,在學習場景下將工程技術、生產工藝與生產過程相結合,注重專業理論、專業技術和生產管理能力的綜合實踐,實踐教學要占總學時的三分之一,使學生能用專業能力解決實際問題。
現場工程師的培養,需要師資隊伍的實踐經驗積累。教師不僅要有學科理論與專業知識,還能發現并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具有科學精神與批判精神,具有在真實場景中應用工程技術、進行技術技能轉換銜接的經驗和能力。
現場工程師,面向的不僅是一個具體崗位,而是“職業帶”,是面向具體崗位(群)和職業帶的崗位勝任力培養。現場工程師的培養,重在理論教學的契合度與夠用度,重在掌握新技術新技能和培養創新力,切不可過于追求學術化,要規避陷入基礎課程過多、學術傾向嚴重、實用性缺失、人才培養偏離行業企業崗位導向、忽視教師的實踐經驗等誤區。
來源: 教育之玄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