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197所“雙高計劃”建設單位中期自評報告的分析,可以發現:從學校方面來看,我國高職學校的校企合作在育人、技術創新、就業創業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中期成效;從企業與社會方面來看,社會服務以及文化傳承均需進一步提升?;诖耍鎸πF蠛献鞣床笍埩Σ蛔?、人才供給不平衡、社會服務力弱等問題,有效融合運行機制與治理功能、協調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復位、深化工匠精神融入協作過程,對促進校企合作緊密程度、轉嫁高職學校功能、融合時代發展趨勢有重要價值。
一、多元化統籌,融合校企系統運行機制與治理功能
在校企合作中,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成本補償機制和監督考核機制,是影響企業參與校企合作主動性和積極性的主要因素,也是造成當前深層次校企合作難以達成、合作協議違約較為普遍的重要原因。究其根本,學校與企業的不同利益訴求是阻礙高職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核心因素。要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關系,關鍵在于建立高職學校中不同主體的利益協調合理機制,發揮有效的運行與管理功能。一是要建立精準的對接機制。建立校企之間產業人才需求與專業目錄對接的服務平臺,院校依據產業導向合理設置專業,使院校人才培養方式對接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缺口,促進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端對接、提升技能型人才的社會匹配能力,為校企合作提供社會基礎。二是要設置明確的獎懲體系。在激勵政策上,《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提到,各地對產教融合型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組合式激勵,按規定落實相關稅費政策,此外,還應兼顧中小型企業政策的靈活制定。在懲戒政策上,需要加強政府的合作引導,建立企業合作能力劃分標準,根據企業合作能力,對其實際履行的校企合作行為進行評估,對失責企業進行合理懲罰。三是要加強專業行會評價與指導。要積極鼓勵行業協會以第三方身份對校企合作進行行業性指導,組建專業的“校企合作”系統部門作為組織載體,使之成為“校企合作”教育改革的協調部門。此外,建立第三方評價機制,開展專家評估并確保評估的可操作性和完備性,增強第三方機制對校企合作的規范性、權威帶動作用,以明確其不足之處以及改進方向。
二、網格化管理,協調高職利益相關主體的責任復位
將網格化管理應用于校企合作全過程,即以不同主體為單位,重視利益相關主體的責任復位,使當地政府、行會等監管部門對企業與高職學校合作情況進行管理,協調合作過程的利益關系,維護校企合作可持續發展,促進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從政府層面來看,需要加強制度供給與保障措施。校企合作在政策落實過程中仍然存在政策執行較弱和監管缺失的問題,為了加強保障的權威性、合作雙方的專業性和靈活性,必須融入更多的法律保障要素,以政策法規作為輔助性手段,來維護校企合作的和諧有序,降低校企雙方因非合作目的而導致糾葛的發生概率,保障利益相關者的基本權益。從建設單位層面來看,需要明晰自身定位以增強自身特色建設,發揮院校自主性與首創性,提高自身吸引力,開發可推廣的校企合作模式。此外,要重視企業服務,加強反哺能力。院校主動開展企業服務與技術交流,要從單向的“合作”走向雙向的“互惠互利、服務社會”,真正融入區域發展與產業轉型升級。從企業層面來看,一是履行政府倡議,增加對教育投入的合作資金,采取校企合作的稅收優惠、貼息貸款等優惠政策,主動承擔社會責任,開展校企合作。二是建立企業官方校企合作溝通平臺,匹配與自身發展水平適應的職業院校,為其提供合作機會與相應的物質載體。三是開展文化交流,通過與職業院校共同開展合作,宣傳企業文化、技能精神等非經濟行為,進行不同層次的校企合作,促進情感交換,在文化傳播過程中提升雙方合作內驅力,共同培育技能人才,服務社會發展。
三、全鏈式貫通,深化工匠精神融入校企協作全過程
從校企合作內部來看,匯通工匠文化進入校企合作全過程強調在工匠精神與技能傳承中人才培養的一體化建設。從職業教育外部來看,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依托產業轉型進程,依賴信息化發展,強調區域服務功能與信息技術的應用。因此,既要從內部打通一體化人才培育機制,又要兼顧外部的產業需求、信息技術帶來的環境挑戰。首先,構建全周期、跨區域校企合作模式。一是促進技術技能人才的一體化、終身化培養。需要建立包含職業教育全學段的中專、大專、職業本科、專業碩士、博士層次的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育體系。打通技工院校與職業院校、應用型高校和職業高校的人才培養通道,強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縱向銜接和橫向貫通。二是探索跨區域、可推廣的校企合作模式,遴選合作能力強的建設單位,總結校企合作中的先進經驗,開展跨越我國東、中、西部的校企合作,促進高水平的企業、學校帶動其他地區的企業、學校的校企合作水平提升;或以產教融合型城市輻射不同地區的不同產業,平衡我國高職學校的校企合作整體協同發展。其次,發揮信息技術的助力功能。一是完善校園的信息化建設與教育應用。在教育教學方面,將現有教育教學方式根據院校自身特色進行合理配置,投入信息化教學設備。滿足信息科技在教育教學與實訓場景中的運用。在教育管理方面,設置一體化教務平臺,統一跟蹤學生生涯成長過程、記錄學生的學業成長與技能積累過程。二是將“工匠精神”培養貫通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高職學校設立分別針對教育教學、課程設置、實習實踐、績效評價等方面的文化技能傳承評價指標,對技能傳承下人才素質進行不同階段的診斷性、過程性、終結性評價。三是視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設與實際應用,設立產教融合公共服務體系與對接平臺、加大虛擬仿真基地等高水平基地的應用投入,推動區域職業教育信息化平臺協同發展,有效發揮信息化賦能驅動力。
來源:節選自《職教論壇》2023年第2期,作者:薛圓美,梁燕。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