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本科教育教學中學術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相結合,不是兩者的簡單相加,不是內容的互相補充,更不是表層的、形式化的交叉融合,而是一項重大教育改革。它涉及的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以及就業觀念的徹底轉變,是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建立新的職業教育體系,是采取新的辦學思路、新的教學方式,考慮未來社會發展、個人發展的需要,突出新體系的綜合性、發展性和前瞻性。
一、發展性學術教育
發展性學術教育也是將學術性與職業性相融合的重要途徑,就是要為學生提供在實際生活、工作情境中應用抽象概念或理論知識的機會,提供更多的直接參與實踐的機會,從而強化學生主動學習與合作學習精神的培養,為學生潛能的發展、個人價值的實現,以及充分的就業選擇創造、提供多方面的條件。
二、課程的融合
課程融合是職業本科教育教學中“學術性”與“職業性”融合的關鍵策略,主要包括雙元制課程、項目化課程和模塊化課程。
葉松令指出,職業本科職業教育的課程,應該倡導整合性的課程觀,基于知識本位技能本位課程觀的結合、理論實踐的結合、知行的結合,依托學科,面向應用,特別強調技術的方向性。學術性課程和職業性課程之間并沒有天然的鴻溝,可以將它們合理配置、互相交叉、互相滲透、互相強化。
課程融合要兼顧學術性和職業性的二重性,以職業人格發展為基礎,契合產業專業需求,統籌考慮知識、能力、素養等多元層面,從崗位工作的需要出發,以技術活動為中心,將相關的學術知識和職業知識、學術經驗和職業經驗、學術活動和職業活動整合到課程框架中,形成新形式的綜合課程。設定課程目標時不僅要認識到本科教育的基礎性、階段性,還要充分了解應用型人才的一線工作要求。課程實施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掌握理論知識、提高認識能力,還要注重掌握工作過程性知識、養成實踐能力。
職業本科融合課程具有如下特點:一是切實將學術性和職業性相融合;二是切實做到理論和實踐并重;三是切實以掌握工作過程性知識和養成實踐能力為課程的價值取向;四是切實將工作任務和技術活動作為主線設計課程的技術路線。
為了解決“加強專業課教學的針對性和應用性”與“培養學生科學素養與創造性”之間、“有限的學制”與“眾多課程”之間的矛盾,將相關的學術類課程、職業類課程和基礎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但不能將課程生硬地合并,而應是將課程的內容進行整合。每門學科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在聯系和系統性,粗暴地將課程合并只會讓人感到“課程變得支離破碎”,學生得到的將是一些零散的知識碎片。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優化教學結構、改革教學內容。對于學術類的專業課,應注意拓展專業知識領域,對本專業涉及到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要具有系統性,理論不要求太深,但涉及面要廣,并在教學內容上盡量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如將相關的工程實例融入理論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的同時,培養和訓練其思維能力和科學素養;對于職業類專業課,不僅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操作能力,還注意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聯系起來,這樣,學生就能明白理論知識是如何應用于實際生產的,理論性課程和實訓課程就不至于脫節,才能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也能夠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雙元制課程典型地體現了課程融合的特征,它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態度與情感等于一體,屬于多元性融合課程。雙元制的專業課設置,是在專業理論知識、工具性知識、應用性知識這三重視角下審視傳統的文化基礎課,將其中的科學課程知識吸納進來,從而形成不同類型的專業課,強化學生復合型能力的培養。
項目化課程是又一種類型的融合課程,它從系統化工作過程出發,根據工作需要整合包括理論知識、技能知識和素養知識在內的各種學術性和職業性知識,形成一體化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使其能夠從更廣闊的視角處理復雜工作世界當中的問題。
模塊式課程作為目前常見的一種融合課程類型,它從不同維度融合了工作所需要的學術性知識和職業性知識,以模塊化的形式呈現在課程體系中,具有理論實踐的統一性、職業集群的共有性以及職業方向的選擇性等特點。在這一理念下設置的項目課程,也是基于工作過程本位組合不同類型的知識,形成各類課程模塊,從而建構起一體化的綜合課程體系,實現“學術性”與“職業性”的融合。
三、教學內容及過程的融合
教學內容上“學術性”和“職業性”的融合主要體現為將技術知識和工作過程知識相融合。技術知識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技術所包含的知識,二是關于技術本身的知識。前者包括產品的設計、制作的工藝、作業的程序、材料的加工、工具的使用、過程的控制、產品的檢測等;后者包括技術的本質、技術的發展規律、技術的管理以及技術的決策等。工作過程知識是在工作過程中構建的、隱含在工作情境中的知識,如在工作場所中應用的經驗、體會或心得、技巧、手藝或訣竅等。
“職業工作任務分析法”是將技術知識和工作過程知識融合的一種有效的教學設計方法,它是從工作內容、方法、過程、要求,到勞動組織及勞動工具等各方面對某一職業崗位進行分析,找出能夠滿足該職業崗位所需要的技術知識和工作過程知識,對這兩類知識以工作任務為核心加以組織,確保學習領域和工作領域能夠實現有效銜接。
“行動導向教學法”是教學過程中將“學術性”與“職業性”相融合的有效方法,就是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創設實際或模擬的職業環境,安排相應的職業活動,組織學生在體驗和參與、總結和反思中發現問題和困難,并進行探討,加以解決,最終獲得從事某項職業活動所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達成積累職業知識與經驗和提高職業技能的目標。
四、教師協作融合
學術課程教師與職業課程教師之間只有建立協作機制,增強“融合”素養,才能更好地實現“學術性”和“職業性”的融合。要采取教學互助、課堂互換及團隊交流等多種形式,確保學術課程和職業課程有效融合。
職業本科教育“學術性”和“職業性”的融合對教師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僅僅是傳統意義的懂理論懂實踐的“雙師型”教師已經不能滿足職業本科教育的需要,職業本科教育的教師必須成為新式的有學術知識有職業知識的“雙師型”教師。因此,要加強教師在素養提升方面的培養與培訓。
來源:節選自《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年第6期,作者:馬英華 等。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