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3月5日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進高等教育創新。
根據政府工作報告,過去五年,實施高職擴招和職業技能提升三年行動,累計擴招413萬人、培訓8300多萬人次。高職的擴招,促進國內高等教育普及化速度加快,2022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9.6%。
下一階段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重點,將不再是擴大規模,而是整體提高職業教育質量和地位,形成合理的人才培養結構。
近年來的兩會上,針對中考后的普職分流所產生的教育焦慮,有不少政協委員、人大代表建議,取消中考、推遲普職分流、普及普通高中教育、縮短學制,實施十年義務教育等。
這些建議得到不少擔心孩子被分流到中職的家長的支持。但是,從形成合理的人才培養結構看,中等職業教育是不能取消的,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就包括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但發展中等職業教育要采取不同的方式。
從全世界范圍看,沒有一個發達國家沒有中等職業教育,只是發展中職的方式不同,如德國采取分流模式;有的采取融合模式,如美國、加拿大、英國的高中多為綜合高中,既有普高學術課程,又有中職技職課程,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與未來職業發展自主選擇課程,在高中畢業后,再根據選修課程,申請普通院?;蛘呗殬I院校。
截至目前,國內高中階段的教育,采取普職分流模式,這和德國相似。但是,由于職業教育地位低、職業院校辦學質量不高,普職分流變為普職分層。由于擔心被分層到低一層次的職業院校,義務教育的升學競爭十分激烈。
近年來,國內逐漸提高普職比,全國平均普職比已達到6.5:3.5,有地區的普職比超過7:3,但家長還是不滿意。
取消中職,就發展普高,這似乎可以提高家長對教育的滿意度,可滿足所有學生都想進普高的需求。但是,這存在兩大問題:其一,不是所有學生都適合學習普高學術課程,適合學技能的學生為了“面子”而學普高課程,只會是吃力不討好,會出現更多的高中“學困生”。
其二,普高畢業的學生升學,還是面臨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選擇,如果家長還是不接受孩子上高職,那基礎教育階段的升學競爭會依舊激烈,而職業教育的社會認可度會更低。
面對家長都希望孩子接受普通教育、提升學歷的要求,有人會進一步建議取消高職,就發展本科教育。這會導致中國的整體人才培養結構失衡。
從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角度看,國內90%的高等院校都應該進行職業教育,培養高技能人才,這也是過去五年來,中國堅持推進高職擴招的重要原因。
然而,很多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并不愿意將職業教育作為學校的辦學定位,而是想把學校辦為綜合性院校,培養學術人才。
這帶來的結果是,大量地方本科院校的畢業生以考研作為出路,而考不上研究生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十分困難。
最近,智聯招聘發布的《2022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2022 年人文學科畢業生的就業簽約率僅12.4%,而這與地方本科院校為擴大學校辦學規模,不考慮社會需求,快速擴大文科專業招生,導致文科專業畢業生供大于求,且人才培養缺乏特色有密切關系。
只有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才能為受教育者提供多元的成才選擇,也才能形成合理的人才培養機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所以,當前應該考慮的不是取消中職,而是怎樣以更合適的方式發展中職,不是擴大高等教育的本科教育規模,而是怎樣建立高質量的職業教育體系。把職業教育建設為與普通教育平等的類型教育,推進職普融通,是現實選擇。
具體而言,在高中教育階段,應探索將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融合為一體的高中辦學模式,即借鑒美國、加拿大發展高中教育的做法,建設綜合高中,著力解決綜合高中的師資、課程建設問題,舉辦高質量的綜合高中,可整體提高高中教育質量。
在高等教育階段,應明確地方本科院校、專業碩士教育、工程博士教育,就是職業教育,由此打通職業教育的“斷頭路”,并引導社會正確認知職業教育,通過實施破除唯學歷評價改革,提高職業教育的地位。
來源:界面新聞,作者: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