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為理念,增強教師教學發展內生動力
理念是激發教師教學發展內生性驅動力的重要手段。職業教育直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高職院校教師又是職業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行為單元,高職院校教師應樹立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理念,對鄉村振興、共同富裕、中國制造等重大發展戰略有深入的認識,并將理念嵌入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科技創新等環節。如,服務鄉村振興,加快培育適應農業農村發展的人才,發揮高職院校教師技術優勢,推動農村農業發展;服務共同富裕,加快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服務中國制造,加快培養一支適應產業鏈高端和價值鏈高端的技術技能人才隊伍。以理念增強教師教學發展自覺性、自主性的同時持續釋放職業教育的時代價值與現實功能。
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推動教師教學效能持續改進
“人”始終是教育的本質,通過教育滿足個人道德、心理品質與勞動技能的獲得和發展,即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人”也始終是技能型社會建設的中心,在技能型社會建設格局中,廣大民眾的技能學習意愿與技能成就是最根本標志。高職院校教師教學發展要以人的需求和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積極開展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能。一方面,加強高職院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技能型社會中技術賦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需要大批有理想信念、懂技術能創新、講奉獻善擔當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進行創造性勞動,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教師不僅要精通專業知識,更要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自覺,不斷提高道德修養。因此師德師風建設是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高教師教學效能的首要條件。另一方面,高職院校教師應提升政治站位。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全局和高度,把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融入思想道德建設、知識技能教育、實踐活動教育各環節,引導學生實現真正有價值的全面成長,適應技能型社會的實際需求,以此實現教師教學效能改進的最根本任務。
三、以融合發展為手段,賦能教師教學能力提升
融合發展是高職院校教師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提高教學能力的重要途徑。一是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數字經濟推動著產業朝高精尖方向發展,高職院校教師要深入參與到企業生產一線,根據行業布局調整和產業升級優化,聚焦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進行創新,加快技術技能成果轉化應用進程,服務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成為經濟創新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力量。二是促進區域融合發展。技能型社會中的職業教育實現受眾群體從技能謀生轉向技能致富,從就業托底到充分高質量就業,從資源不平衡不充分到資源全民優質共享。針對高職院校教師教學發展存在的區域不平衡和院校不平衡現象,可充分借鑒西北地區、東北三省、黃河流域“兩省一區”的高校教師教學發展研究院等成功案例,成立區域性高職教師教學發展研究中心,以研究中心為平臺推動區域高職院校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實現高職院校教師教學協同發展,為社會更好地提供多元、包容與公平的優質教學與培訓。三是促進跨專業融合。技能型社會產業結構優化的關鍵是技術升級,要打破組織壁壘、專業壁壘,推動教師跨專業融合,建設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憑借團隊多元化的專業背景及互補的知識結構,在“三教”改革、中國特色學徒制培養等項目上發揮專業集聚優勢,推動高職院校課程與專業建設,提高高職院校教師教學發展的科學性和效率。
四、以新時代技能文化研究為依托,夯實教師教學發展學理支撐
技能型社會建設是一場系統性的社會結構變革,著眼于形成崇尚技能的社會風尚和穩定的技能文化。一是要重視高職院校教師職業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培養。雅斯貝爾斯認為,“最好的研究者才是優良的教師,才能帶領人們接觸科學的精神”。當前,社會對職業教育的整體認同度和接受度還不高,除了“學歷至上”“文憑至上”的社會認識由來已久且根深蒂固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高職院校教師教育教學目前的研究能力和水平還未能充分解構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理念。因此,亟需依托教師培訓基地建設,針對性地訓練教師的學術思維與科研態度,加強對職業教育教學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把職業教育教學研究寫在中國教育實踐的大地上,提高社會對職業教育文化的認同感。二是高職院校教師要積極傳播技能文化,展示職業教育的良好形象。技能的影響源自于技能文化的沉淀和積累,表現為對技能型社會建設的文化引領。中國制造業成為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穩定器”和“壓艙石”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中華文明注重實業興國的技能文化基因。高職院校教師要闡釋技能型社會下中華文明技能文化的深刻內涵,推進現代職業教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做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話語體系的創造者和傳播者,增加人民群眾對技能文化的認同感,彰顯對國家和社會的價值追求。
來源:高職觀察,節選自《職業技術教育》2023年第15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