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為密切的教育類型,產業學院的功能伴隨著產業轉型升級、企業戰略發展和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需求的不斷變化而不斷演進,總體上呈現出從單一到綜合、從基礎到集成的趨勢。
一、從實訓基地到人才培養
產業學院建設伊始,被認為是高職院校在與企業深度合作基礎上建立的實踐教學基地,是高職院校實施工學結合的有效形式。起初,產業學院的建設就是為學生實習實訓提供條件,工學結合模式將實訓教學條件創造于實戰企業中,既解決了企業提供條件的補償問題,也解決了如何設計并構建企業實戰環境融入教學訓練條件的問題,從而克服了以往實訓環境中教學訓練性條件和實戰條件之間的不平衡性矛盾。隨著合作深入和企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合用需求,企業開始從被動地提供實訓條件轉變到參與人才培養,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是產業學院協同育人的主要形式。一方面,發揮產業學院貼近產業前沿的優勢,對接新業態、新技術、新崗位要求,共同制訂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課程教學資源,共同組建“雙師”教學團隊,并通過訂單式、現代學徒制等方式進行人才培養。另一方面,產業學院能夠緊跟產業發展趨勢,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人才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產業案例場景對接,形成校企雙元協同育人,達到專業群與產業群精準銜接、人才鏈與產業鏈高度匹配。
二、從教師實習基地到教學創新團隊
產業學院的建立可以實現教師與企業的真正零距離接觸,將企業實踐真正落地,教師通過企業實踐,開展技術研發、咨詢、培訓,參與經營管理,使產業學院成為“雙師”培養培訓的重要載體,通過教師“企業實踐”輪訓制度,實現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同時學校也可以從合作企業聘任具備一定實踐崗位經歷的專業技術人才擔任產業學院兼職教師,實質性參與課程綜合實踐項目,形成產業學院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為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產業學院將學校專任教師和企業技術技能人才組建成專兼結合的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讓企業專家參與課程設計,將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新規范融入課程內容體系,共同開發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和立體式信息化資源,將實際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工藝流程、生產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案例引入課堂,通過校企“雙導師”和開展“真實項目”教學,實現校企“雙主體”協同育人,將“三教”改革落到實處。在雙方合作過程中,會使學校教師的實踐技能得到提升,企業人員教學和理論水平得到強化,促進團隊成員專業水平整體提升,校企互惠雙贏,真正實現人才共享、資源共用。
三、從人力供給到人才孵化
高職院校產業學院作為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的重要方式,承擔著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務。企業直接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將人才培養標準和企業生產標準、崗位群標準全面對接,將企業人力資源需求與學校高質量人才供給有機結合,有力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發展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高職院校產業學院的人才供給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之間的良性互動,不僅有效填補了產業人才短板,而且優化了區域人力資源結構。隨著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高職院校產業學院不僅要為企業發展提供新鮮血液——高技能人才隊伍,而且要成為學習型組織,為企業策劃實施全員培訓,從員工能力模型建立到培訓體系構建。校企共同開發從新員工、初級經理、中級經理到高級經理的進階課程體系,滿足員工職業生涯發展,為企業轉型發展與業績提升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產業學院實現由傳統的“供給導向型”向新型的“需求導向型”轉變,同時面向社會搭建起人才終身學習和職業生涯發展“立交橋”,為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紅利,推動終身學習型社會和技能型社會建設。
四、從技術技能積累平臺到協同創新中心
人才作為技術技能積累的主體,是所有技術技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載體,也是企業基業常青的源頭活水。產業學院通過社會服務載體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將研究成果轉換成典型技術解決方案,吸納行業企業技術專家加入教學創新團隊,將產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融入教學,把企業典型項目編入教材,通過關鍵技術技能的積累來反哺教學,為行業企業發展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形成技術技能積累的良性循環,形成了產業學院技術技能積累機制。高職院校產業學院的技術技能積累需要適應企業的知識積累和技術能力提升需求,為企業的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等轉型升級發展提供技術服務。依托校企共建的產品開發中心、技術創新研究院、技能大師工作室等載體,打造以“產”為需求、以“研”為引領、以“學”為內涵的產學研一體化的協同創新平臺,促進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技藝傳承創新,形成科技協同創新與科研反哺教學良性互動機制,實現新技術產業化與新技術應用人才儲備同步,最終實現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
五、從校企合作平臺到產業生態組織
產業學院最早被定義為校企產學研一體化深度合作、互動雙贏的校企聯合體。產業學院作為校企共建共享、穩定持續的合作平臺,有效推進校企雙元育人、產教融合的真正落地,形成了校企命運共同體,實現了互動共贏的校企合作共生發展模式。產業發展按照產業點—產業鏈(線)—產業集群(面)—產業生態群的方向逐步演化,也使產業發展需求對產業學院的功能發揮產生了變化,進而引發教育組織形態變革。產業學院要成為戰略資源的整合工具,為利益相關者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從構建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發展格局的要求看,產業學院從服務企業內部,逐步轉向面對產業生態系統,為整個產業集群進行人才賦能和技術創新。將服務延伸到整個產業上中下游的人才需求,開展適應現代產業體系要求的從業者的培養和培訓,為產業上下游創造價值、共享收益從某種意義來說,產業學院就是一個利潤中心,或者說產業學院就是一個產業級的人才培養、培訓與認證中心,面對高質量發展需求,打造產業級人才供應鏈,為實現現代產業體系轉型賦能,實現學校與企業、產業、行業的聯動協同發展,構成了一個產業生態組織,實現教育連、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六、從職業培養平臺到企業文化組織
產業學院要保持作為教育機構的價值追求,也要吸收企業文化中有助于學生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培育的文化內核,打造更具包容性的復合型校園文化,形成新型育人環境。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是產業學院的重要內容。產業學院在人才培養中將職業素養內容融入專業課教學,并將企業管理模式運用到實訓教學中,讓學生在企業環境中適應行業的工作氛圍、工作流程、考核評價,通過多種形式的企業文化進校園,使產業文化進教育、企業文化進校園、職業文化進課堂,培育學生的職業精神,讓工匠精神厚植于學生內心。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產業學院可以彌補企業文化塑造的短板,幫助企業建立優秀的文化機制,提升企業的競爭力。產業學院不僅是技術技能學習場所,更是思想交流的場所。產業學院的功能將進一步拓展到探索、孕育和傳播商業思想,傳播和傳承企業文化,提煉和普及商業文明。產業學院為學生和企業員工互相營造企業和學校氛圍,就是在傳遞一種進取創新的組織文化,可以使產業文化、企業文化有效傳承和發揚,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和理念。
來源:高職觀察,節選自《教育與職業》2023年第15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