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數字化賦能職業教育專業發展的邏輯
1.適用:數字化遵循職業教育專業發展規律
社會數字化、產業數字化為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的數字化帶來了巨大機遇,激發了職業教育專業發展的新活力。職業教育的專業發展數字化要從更宏觀的視野審視數字化嵌入專業的適用性,遵循試點先行、示范引領、循序漸進、有序鋪開的總原則,從相對成熟完善的產業數字化領域倒推職業教育的專業數字化,從現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土木工程等具備一定信息化基礎的專業著手,對專業內部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材體系、實驗實訓體系等進行系統的數字化再造,逐步形成專業數字化樣板,為其他專業的數字化改造提供可復制的方案。此外,數字技術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的各個層面,會帶來產業的鏈式突破和結構躍升。職業院校在遵循職業教育專業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要積極進行調研與論證,及時發現轉型重點難點,從而為適應產業數字化新變動做準備。
2.實用:數字化應對職業教育專業發展現實
全力推動職業教育專業發展的數字化,要以“實用”為原則,對專業發展全面進行增值賦能。要按照教育部教育數字化“應用為王、服務至上、簡潔高效、安全運行”的總要求,抓住職業教育數字化新基建、新結構、新模式的發展契機,將數字化作為職業教育專業新建構整體性、系統性變革的內生力量,推動專業建設各要素的全面變革。在專業建設的內核上,突出“頂層設計、數字嵌入”理念,根據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的基本要求重構專業建設層級,開發適合數字化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要求的各類資源和平臺,對專業內部的各要素進行數字化資源改造與升級,持續提升數字要素稟賦在人才培養和仿真生產制造中的能力,增強人才數字化復合發展能力。在專業建設的外延上,堅持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的開放性、服務性,營造開放共享的開源性文化,使數字化資源的流動與共享成為常態,讓更多同類專業、相似專業能夠實現跨區域、跨教育類型、跨院校的互動,擴充專業數字化發展的范疇。
3.管用:數字化滿足職業教育專業發展需求
職業教育專業發展在數字化技術的驅動下,逐步由原來的“人治”轉變為“人治+數治+智治”,專業發展需求的數據來源、數據生成以及數據轉化也變得更加智能化、科學化。在處理專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時,數據算法能夠為專業發展的管理者、建設者提供更先進、更準確的意見,有利于實現專業調整、轉型的精準性。數字化在融入職業教育專業進程中,要以“管用有效”為基本前提,確保數字技術促進專業發展的增值。當前我國各職業院校在專業上的數字化改造或升級仍處于初級階段,專業數字化的新基建推進還不盡如人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專業建設的數字化進程。各職業院校要著重通過連接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產業等數據平臺,加強自身專業發展的數字技術賦能,通過引入第三方數字技術高科技公司等多種手段對專業進行技術配置,從基礎設施上滿足專業數字化的基本需求。此外,還要強化職業教育專業發展需求的數據縱橫融通,在專業建設上將國家、省市自治區、產業、學校四級數據資源聯接,打破數據隔閡和數據壁壘,建立基于專業的統一數據庫,做好數據安全的維護,將數據風險降到最低。
4.好用:數字化提升職業教育專業發展能級
通過數字化營造的職業新生態,就是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更加靈活開放的職業教育新體系,構建虛實結合的更具沉浸性的職業教育新樣態,構建數據驅動更加精準的職業教育新路徑,構建人技結合更加智能的職業教育新范式。這表明,職業教育專業發展在數字化技術的加持下,將迎來新的發展能級和更美好的發展前景。職業教育專業數字化的最終發展方向體現于“維度+質量+結果”。第一,理清維度是前提。要充分理清產業、崗位、專業之間的數字化邏輯關系,界定清楚專業要素數字化所要達到的高度,并分層、分要素進行數字化建構,將專業發展的整體性、協同度和契合度設置成一定的目標值,確保專業數字化發展的能級與數字經濟同步。第二,優化質量是關鍵。專業建設的數字化必須建立起基于數據驅動的自優化、智能化決策機制,以質量數據流動促進專業要素的跨界協同和服務創新,推動專業發展的持續優化。第三,評價結果是保證。要通過多元評價方式確保學生能夠具備工作崗位數字化要求的基本素養和基本技能,并引導其樹立數字化的終身學習理念和可持續發展思維,為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數字化賦能職業教育專業發展的路徑
1.精準認知,更新思維,凸顯專業數字化價值理念
第一,建構專業數字化價值思維。從數字經濟、產業數字化發展的大趨勢看,各職業院校要充分厘清專業建設數字化的內在價值,堅持優先發展理念,切實將規模擴張和提質增效結合起來,主動與政府、行業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進行協調,加大數字化資源、數字化資金、數字化人力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好專業在數字化改造和升級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數據,增強數據利用的頻度、信度、效度。第二,建構專業數字化復合思維。職業教育各專業在人才培養進程中利用大數據、交互資源、虛擬現實等數字化手段構筑了一個巨大的數字系統,各主體、領域、要素形成了全新的結合形式,學生能夠將多種學習模式進行有效銜接,對于行業產業的具體工作崗位數字化要求、技能數字化要求的理解也更清楚。教師要基于現實情境,主動建構數字化復合思維,既強化學生通過專業學習獲得更高階的數字技能,培養他們的數字意識;又要跳出數字化技術的意義建構,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和職業情懷,使他們能夠從更深層次理解數字經濟時代“技能+素質”的復合意義,更加科學、完整地理解數字化崗位應具備的綜合能力。第三,建構專業數字化人文思維。數字技術通過技術、效率賦能職業教育專業發展,職業教育的本質目的仍是育人。因此,在專業數字化發展過程中,要審慎把握數字技術應用于專業發展中的價值尺度,注重摒棄數字化可能帶來的價值異化。要弘揚與發展職業教育應具備的人文關懷和社會精神,建構對待數字技術的科學價值觀和行為規范,既要培育學生“敢于探索、聯通互造、無限創新、自我創生”的數字化精神,又要引導學生在專業能力、素養成長中養成獨立的自我性格。
2.建構標準,設立制度,實現專業數字化迭代升級
第一,專業標準的數字化重組。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的目的是確保職業準入的嚴格性和發展質量的提升。目前我國發布的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已經開始體現信息化和數字化要求,但與全面實現數字經濟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差距。數字化應全面滲透到專業教學標準以及學生技術技能核心素養的標準中,一方面,國家要盡快修訂和完善專業教學標準,界定清楚學生在職業教育各層級人才培養中應具備的關鍵要素,適時出臺《職業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數字核心素養框架(指南)》,開發學生數字化素質素養在線測評工具或平臺;另一方面,要增強職業教育專業教學標準的開放性和前瞻性,給予職業院校在應用數字技術或特定數字工藝、設備等方面一定的自主權,以應對各地區由于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和產業結構差異帶來的專業數字化發展不平衡問題。第二,規章制度的數字化構設。我國在職業教育專業建設上的規章制度比較齊全,教育部及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文件,涵蓋了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養方案、“雙師”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基地建設、信息化建設等各個領域,職業教育專業的制度化、規范化、集約化發展有了基本保障。職業教育專業數字化規章制度建設一方面要基于現有制度框架,根據數字技術的特性與規律,完善現有規章制度條款;另一方面,要從宏觀角度出發,建構基于職業教育專業的數字化專門制度,明晰各主體的數字化職責,規定設置專業數字化的目標、任務、資源、平臺、師資、保障等內容,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自上而下地推動專業數字化的制度頂層設計。第三,體制機制的數字化建構。職業教育專業數字化發展的主體雖然是職業院校,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則涉及政府、學校、企業、專業機構等多種力量。要加快推進專業數字化的建設速度和力度,各方主體要深度協同,全方位、全要素、全過程共同作業,從機制上理順相互關系。要建立能夠發揮各方優勢的機制,通過明晰職責、細化分工,將專業數字化建設任務和要求進行精細傳導,保證工作落實到位;要建立專業數字化的應用機制,梳理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問題清單和需求清單,繪制產教對接譜系圖,使數字化嵌入專業、人才培養、技術技能培養、產業工作崗位的全流程更加清晰與準確。
3.改革“三教”,數字賦能,推動專業數字化要素優化
第一,數字技術賦能教師教學能力。專業教師的數字化素養和數字化技術應用能力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教學質量,因此,必須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提升專業教師的數字化教學水平。職業院校要對所有專業教師進行全員數字化培訓,針對各專業的數字化改造要求有針對性地進行送培、引培,重點強化他們的實踐應用能力。同時,還應開展職業院校專業教師職業資格準入和教學勝任能力的數字化標準與指標制定工作,將數字勝任力納入教師專業教學標準和評價,將剛性要求與柔性激勵充分結合。第二,數字技術賦能教材多樣展現。隨著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層出不窮,職業教育的專業發展要借助數字技術將新職業、新崗位、新技術、新知識等融入教材之中,將典型生產案例、1+X證書在崗位上的最新要求等在教材中實時體現,實現崗位與教材內容的同頻。同時,要緊扣產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要求,大力開發工作手冊式、活頁式等新形態教材,開發移動交互式、多功能、智能化的“云教材”和“電子學材”,同步開發與教材相配套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大大拓展教材的外延,使教材從平面轉向立體、從單一轉向多元。第三,數字技術賦能教法深度變革。在教法變革上,要通過對接數字化生產流程和數字化生產需求,打造將學校課堂、企業課堂、虛擬課堂融會貫通的多維教學空間,將崗位技能、工作流程與學習內容進行系統化集成、解構與重構,實施以學生數字化技能獲得為核心的課堂革命,加強翻轉課堂、混合式課堂等教學模式融合運用,使教法更多地體現信息化和數字化特征;在學法變革上,以訓練學生的實踐技能為核心,“崗課賽訓證”一體化推進,全面推進數字化在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技能生成上的應用,讓學生能夠在專業學習中熟練應用數字技術。
4.生成資源,創建平臺,增進專業數字化開放共享
第一,創設數字化工作情景,拓展工作世界場域。職業院校各專業要強化數字化工作情景和真實工作崗位情景,將數字化作為學習者與未來工作崗位直接聯通的特殊媒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展示出“現場工程師”“實踐專家”“技能專家”的工作目標、工作意圖、理論知識、技術技能,實現對工作情景所要求的知識點、技能點進行數字化處理和轉化,進而將真實工作世界與實操世界全景式、模擬化展現給學習者,使學生能夠將教師賦予的教學內容與自我建構的知識體系進行融合,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和數字化工作能力,減少企業用人的培訓成本和時間成本。第二,豐富數字化學習資源,建立新型學習范式。充足的數字化學習資源是學生完成自主學習的重要依托,要解決專業數字化學習資源供給端的問題,重點在于以下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國家層面專業數字化資源的供給,重點是強化國家職業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建設,進一步提高專業資源庫、在線精品課、虛擬仿真實訓中心的資源數量與質量;第二層次是省域和行業層面,國家要強化有關省份的職業教育數字化試點,根據各省職業教育的發展基礎,進行差異化專業數字化資源生成,將行業企業的數字資源納入其中,并拓展應用模塊,豐富應用場景,便于學習者進行智能化搜索;第三層次是職業院校要自主進行專業數字化資源的建設,著重圍繞具體的知識與技能點,從微觀領域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個性化“數字畫像”,加強個性化資源建設,幫助學生建立新型的學習范式。第三,創建數字化實踐平臺,增進校企深度融合。借助跨區域產教融合共同體、產業園區產教聯合體、開放型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等重點項目,全力打造數字化公共實踐中心、企業實踐中心和學校實踐中心,與行業企業共同打造數字化系統平臺、虛擬仿真實訓平臺、“生產車間+課堂”實時平臺,利用VR技術、AI技術、物聯網、大數據將生產景觀、技術圖譜全景展示給學生,使教師和企業技能大師通過實踐平臺更好地進行生產崗位知識與技能的教學。
5.優化治理,增強智治,促進專業數字化智慧集成
第一,專業建設的智能治理。職業教育的專業建設涉及多元化主體和要素,要實現這些主體和要素效能的最大化,必須強化相關的數據采集、處理、反饋。從宏觀視角看,要將全國職業教育同類專業、專業群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進行跨區域、跨層級、跨部門的數據收集,建立一體化、集約化、網絡化的綜合型數據平臺,通過數據集成分析、可視化處理實現專業的智能化管理,為職業教育專業建設的管理者、實施者提供全面、有效、精準的數字支持;從微觀視角看,要建立校域的專業數據中心,強化對專業實施過程中全流程、全時段的數據采集與監測,加強專業治理的智能化,為專業的自我評估與診斷提供扎實的數據基礎。第二,人才培養的智能監控。職業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所要塑造的數字化技術技能人才要具備一定的數字經濟領導力、數字化業務能力和數字化發展潛力。對于職業和崗位的數字化,要具有感知力和洞察力,能夠擁有數字化辦公技能、數字化運維能力、數字化學習能力和數字化價值觀。在具體專業人才培養中,既要運用數字技術對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進行智能監控,推動人才培養管理流程和規則的深層次變革,提升人才培養的資源配置效率、運行效率,增強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實施、評測的智能化水平,又要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字技術進行自我監測,在自我數據分析中發現短板和缺陷,并借助自我診斷的智能導引及時解決問題。第三,專業發展的數據評價。運用數字化技術對職業教育專業進行全過程、全要素、全周期的評價變得更容易實現。專業發展的數據評價能夠突破傳統專業評價的多方面不足,真實測評課程、教材、課堂、實訓等層面的達標度,客觀分析學習者的認知結構、能力傾向和個性特征,從而實現過程評價、結果評價、增值評價、綜合評價的全面融合。教育者要通過知識、技能學習結果的數據分析觀察學生在學習行為、思維情感、價值取向等潛在的發展要素,便于在現實中通過教育教學干預激勵學生的發展成就感和獲得感。
來源:高職觀察,節選自《教育與職業》2023年第16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