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師型”教師認定的院校探索
在“雙師型”教師認定的國家標準還未發布時,就已有九個省市對“雙師型”教師認定進行了初步的探索,部分院校也以上一級省級標準為準繩出臺了相應的院校標準。有幾點值得推廣的做法。
第一,用科學理念指導標準體系建構。如威海職業學院在研究與實踐中凝練出“雙真理念”,即“用老師的真本事教給學生真本領”。在該理念的指導下,通過調研,將行業、企業作為評價主體,出臺《威海職業學院雙師型教師認定和管理辦法》。把“職業素養、專業教學能力、實際操作能力和關鍵生產技術難題解決能力”作為“雙師”認定的重要指標。由此可見,在這一標準下考核出的“雙師型”教師“既能上一堂好課,又能做一手好工,還能搞技術研發”。不難看出,該認定指標突出“雙師型”教師的關鍵能力,反映“雙師型”教師的基本特征,即職業性、專業性和教育性。經該校認定的“雙師型”教師還有可能實現職業、專業以及教育三個場域的跨界聯動。
第二,建立“分類、分層”認定標準。如威海職業學院根據《專業職業資格目錄》,將教師取得本專業領域的職業資格劃分為“國際頂尖、國內領先、行業一流、行業認可”四個層次開展雙師素質“四星級”評價認證,這種分級遞進的做法,打通了“雙師型”教師的上升渠道。根據考核要求,該校的“雙師型”教師比例已達到73.1%,其中具有二星以上等級230人(該數據來源于《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該校探索出的分類、分層的“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極具典型性與示范性,能夠發揮輻射作用,帶動其他兄弟院校教師隊伍的規范化發展。
二、“雙師型”教師培養的院校樣本
近年來,在“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問題上,各職業院校也進行了大量的實踐探索,在培養模式的建構、培養路徑的創新、培養方法的選擇等方面涌現出了許多成功的個案。
第一,建構培養模式,提升雙師素質。如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建構并實施了“二維X梯度有序培養模式”(見圖1)。一方面,暢通教師有序培養渠道。實施“教授/大師———青年教師結對培養”,促進青年教師全面快速成長。教師通過自我提升,訪問工程師,進修培訓等方式,進一步提高自身教學能力、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進而培養卓越課程教師、“大師工匠”型教師、專業群負責人。另一方面,提升教師隊伍雙師能力。實現專業教師每年至少一個月在企業或實訓基地實訓,落實教師5年一周期的全員輪訓制度。可見,該模式營造了雙師能力培養環境,為教師成長提供更加廣闊的路徑和支撐。
圖1 二維X梯度專業教師有序培養模式與路徑
第二,依托院校資源,開展校本培訓。如威海職業學院形成“模塊化項目庫+專家庫”“混合式+菜單式”“自發開課+自主選課”的“三+”校本培訓模式?!澳K化項目庫+專家庫”即依托校本培訓模塊化項目庫與專家庫,對新入職、骨干、專業帶頭人、教學名師、教學團隊等分層分類施訓?!盎旌鲜?菜單式”即二級學院按需取材,靈活開展混合式、菜單式、自助餐式項目培訓。“自發開課+自主選課”即教師個體根據公布的培訓項目,結合自身發展需要和興趣愛好自主選課。在該模式下,每位教師既是學習者、受訓者,又是已有或潛在項目的開發者與施訓者,在受訓、施訓互動中,既提升了教師駕馭學歷教育與社會培訓“雙講臺”的能力,又收獲了成就感。
第三,激發內生動力,實施人文關懷。如泰州職業技術學院用“軟硬皆施”引導教師“深耕”企業實踐。一方面,為教師企業實踐營造良好的“軟環境”。充分利用現代學徒制試點班、駐點教學班等教學實踐及寒暑假時間,集中安排教師進入合作企業實踐,開展“我為企業解難題”活動,并發放交通、伙食等補貼。另一方面,將企業實踐經歷作為教師職稱晉升、崗位考核、名師評選的“硬杠杠”。通過制定目標、布置任務、中期檢查、嚴格考核等,強化教師企業實踐管理。這一系列企業實踐軟硬結合措施的落實,極大提升了教師進企業實踐的積極性和有效性,并大幅提升了教師服務企業能力。
三、“雙師型”教師管理的院校制度
“雙師型”教師管理制度涉及到人才引進制度、人事管理制度、考核評價制度等。在這方面各職業院校也做了許多探索。第一,健全高層次人才引進服務保障制度。如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為引進人才解決事業編制,提供安家費、科研啟動經費等,解決人才實際困難,并協助人才享受株洲市人才引進與優惠政策吸引人才。第二,優化人事管理制度。如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在人才進出、崗位待遇升降等方面實施“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動態調整機制。第三,構建多元化考核評價機制。如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構建了“413”教師崗位能力模型,量化考核指標,從基本素養、教學能力、科研能力、社會服務能力4個維度,構建表達溝通、團隊協作、課程開發等13項內容,細化若干項能力標準。此外,除了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社會組織參與評價外,該校還建立教師自我診斷改進制度,教師按照職稱不同,制定三年個人發展規劃,一師一案,自我設定目標值,從基本素養等4個方面,形成40個監測點、15個預警值??梢钥闯?,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的評價目標具有發展性,評價主體具有多元性,評價內容具有多維性??梢?,保障“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實現從數量到質量升華的關鍵是一系列制度的創新。
來源:高職觀察,節選自《職教論壇》2023年第7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