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印發《關于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主要解決普通高中多樣發展不充分、部分縣中水平不高以及群眾焦慮的問題。具體措施是“四個一批”: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新建一批”,高起點新建和改擴建一批優質普通高中,增加學位供給。
二是創新辦學機制“幫扶一批”,通過集團化辦學、“組團式”幫扶、部屬高校和省屬高校托管幫扶縣中等方式,擴大優質普通高中教育資源總量。
三是多樣化發展“提升一批”,支持一批基礎較好的地區和學校率先開展特色辦學試點,積極發展綜合高中,推進職普融通。
四是有序增加招生計劃“擴容一批”,深入挖掘現有優質普通高中校舍資源潛力,并結合實際優化招生計劃安排,有序擴大優質普通高中招生規模。
“四個一批”給人的突出印象是:繼大學擴招之后,我國開始高中擴招。職普比“之爭”進入一個悲壯階段。
普職比指初中畢業生升入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技工院校)的比例。1985年5月,《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發〔1985〕12號)決定:
“我國廣大青少年一般應從中學階段開始分流:初中畢業生一部分升入普通高中,一部分接受高中階段的職業技術教育;高中畢業生一部分升入普通大學,一部分接受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力爭在5年左右,使大多數地區的各類高中階段的職業技術學校招生數相當于普通高中的招生數,扭轉目前中等教育結構不合理的狀況”。
這是迄今為止,黨中央關于普職比相當的唯一一次決定。到1990年,全國高中和中職學校(技工院校)在校生比例達到了喜人的1∶1。此后,情況發生變化。藏在職普比背后的傳統普通教育與現代職業教育重要性之爭在規模比例安排上“拉鋸”。職普雙方的較量開始“激化”,比重逐步向“普”方向傾斜。2022年,全國中職招生規模僅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的33.85%;中職在校生規模僅占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總數的33%。職普比已達1:2.03。
可以說,2022年開始,我國職普比逐漸退回到38年前的水平。我國中等教育結構回到1985年教育體制改革之前的樣子。黨中央職普比相當的決策隨著全國高中擴招勢必逐漸衰小。中職學校特別是技工院校的生源將少得更加可憐。
“四個一批”的“高中”有兩類:一是普通高中;二是綜合高中。綜合高中是高中教育與中職教育互相滲透的產物。學習內容以文化課為主,適度增加一些專業知識及技能。這類學校會把上不了普高,又不肯讀職校的那部分學生“撈”走。普通+綜合兩類高中并推擴招,此番職普比“之爭”的結果必然又是“普”豪勝,“職”慘敗。
“普”豪勝的關鍵是普通教育光明正大地“解決群眾焦慮問題”,努力在辦人民滿意的高中教育。“職”慘敗的原因是職業教育“沒出息”。1985年黨中央部署職普比相當的改革至今,近40年時間里,職業教育沒把自己的價值“整”到與普通教育具有或基本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年復一年地,除了自己洋洋得意,其他利益相關方都不滿意。正是這種“沒出息”,成為群眾望而生畏和集體焦慮的主要原因。
初中畢業分流的“群眾焦慮”客觀存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反映。比如,1990年職普比達到1:1時的群眾焦慮就沒有2023年的強。為什么?
并不是所有初中畢業生家長都只對初中畢業分流焦慮,與上不了普高的焦慮相比,更多家長對大學畢業即失業的焦慮更深。這種焦慮為什么沒有類似“四個一批”的推力解決?
即便是初中畢業分流的焦慮,也不宜“一刀切”。與城市類家長的焦慮相比,農村類家長的焦慮比例要少得多,程度要輕得多。在他們看來,最重要的是孩子從學校出來走入社會能不能自食其力?
所有的與群眾子女上學有關的焦慮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抓住某一焦慮,不及其余地出臺政策,很可能在解決這一焦慮過程中衍生出更大的隱患。
大學擴招。高中擴招。全國唯一培養技術工人的技工院校需不需要擴招?
來源:景容觀點,作者:黃景容。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