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學應當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來促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過程。其技術特點應是情景化、網絡化、智能化、實時化,基本特征是開放、共享、交互、協作。
一、從“教學世界”到“工作世界”,營造具身化環境
職業教育的信息化輔助技術開發與應用不應局限于學校教學規范和制度的框架內,而是應當共同緊密圍繞工作世界展開。在職業教育場域中,職前教育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由于實踐經驗不足造成跟崗、頂崗、就業過程中各種身心問題屢見不鮮。而校企合作向校企融合教學模式轉型的背景之下,更加要求職業教育要培養人的實踐能力。在實踐中積累,在實踐中創新,在實踐中轉化都指向了具身認知理論提出的身體經驗與感知獲得之間相輔相成的內在關聯。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提供了這種可能性。借助信息化技術能還原工作世界中的各種實際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視覺、聽覺等方面的身體參與來獲得具身的認知,從而上升到自我經驗的內化和重塑。
如在導游課程中,不能在景點進行實際教學演練,可以通過360度全景虛擬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各種場景的轉化也可以由老師或學生自主完成,在場景中還可以嵌入游客提問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流程提問等。這種形式的教學不但擺脫了書本教學的枯燥乏味,還解決了單一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和接受檢測。又如,在燃氣設備檢修課程中,將學生置于存有安全隱患的空間內是不可取的,可以通過虛擬實訓平臺,三維立體地呈現一個家庭廚房或其他場所空間以及其中的各種物件,學生通過觀察尋找隱患點。盡可能地還原工作的實際場景是信息化技術的優勢,信息技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教學中的安全事故。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電腦系統與實物的聯系更加順暢,未來信息化教學還可能在觸覺、嗅覺甚至味覺等感官知覺上給予學生更逼真和直接的身體刺激。
二、從“數據提供”到“數據分析”,滿足交互化學法
信息化以現代通信、網絡、數據庫技術為基礎,其高端產物是計算機為主的智能化工具,主要特點之一就是交互性,而交互性可以被理解為一種雙向互動的性質。從教學的基本模式來看,信息化技術介入后,形成了教師、學習者、信息工具為主的交互的主體。這種交互不僅能使學習者通過和客體(教師、同學、信息工作)的交流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更在交流中實現情感和人格的完善。因此,信息技術不僅需要提供教學需要的數字資源,更需要對各主體間交互的過程進行記錄和分析,給教學有力的數據支撐。
據此開展行動,結合教材開發滿足個性化學習的數字交互資源平臺是首要環節。2018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課程教材是國家事權”,作為教育信息化重要環節之一的教材資源建設,也必將在數字技術環境中實現多渠道、多手段的資源建設新方式。從宏觀來看,要形成課程體系。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校實驗實訓條件、教學資源情況以及學情多個角度綜合進行分析,進而設置和選擇教學模式、教學媒介、教學資源等。從微觀來看,要滿足個性化學習需要。當學習者在信息化學習的過程中出現停頓和困難時,信息技術應起到實時糾錯、記錄存檔、優化路徑、監督檢測的作用。給予學習者每一階段操作是否正確的指示,引導學習者排查問題,鼓勵學習者繼續大膽操作,記錄學習者的每次操作過程和結果,形成個人學習檔案,及時推送有針對性的復習練習,并給出學習評價。
緊接著,要結合文化生態話語體系,搭建基于高度開放的網絡化知識共同體和知識競合機制為主導的創新交互生態系統。打造基于互聯網+創新教育模式,形成職業院校創新教育的良好生態系統,這種文化生態系統應當面向全體學生,彌補學生因受教育水平、信息接收途徑的不均等而造成的知識生產能力的不平衡。隨著創新范式和知識創新的演進,學校、企業、社區等多元主體的組織間知識流動正在由“線性”向“網絡”模式發展。知識流動的方式多樣、方向交互,包括知識創造、知識轉移與擴散、知識共享與交流、知識檢測等。讓創新生態多元化、開放化的同時也暗含競爭元素,形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態勢,讓創新思維在線上云端凝聚,在線下照進現實。
三、從“課堂工具”到“賦能教師”,把握合理的教法
以往教學中經常強調信息技術服務于課堂,這是正確的,但也會產生為了課堂效果或效率而貪圖形式化和便利性。課堂的本質是傳授知識,因此,服務知識的呈現和傳播才是信息化在教學中的重要使命。知識分為顯性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是能用文字和數字表達出來的,易以數據的形式交流和共享,而隱性知識是高度個性而且難于格式化的知識,包括主觀的理解、直覺和預感。知識傳播的過程組織、傳遞方式以及突發處置都需要教師發揮主導作用。
一方面,教師應當明確信息技術的服務范圍。信息技術能給予學生身體實踐經驗刺激和積累,如操作的準確性、直觀性等,但教師卻在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鼓舞、價值觀引導等方面給予學生支持和綜合評價。好鋼用在刀刃上,信息技術應當是解決傳統教學無法解決的教學問題,如解決理論講解無法突破的教學重難點,如實操有安全隱患需要進行實操前模擬訓練、時間空間受限無法達成的實訓體驗等。教學過程不必每一步都運用信息化,形式也不必刻意追求趣味化。根據不同學科的育人要求,所使用的信息技術也應不同。緊密結合學科知識特點,開展信息技術課程資源整合,結合專業靈活運用信息技術,培養職業核心素養。
另一方面,教師應當成為信息化環境下知識獲取和生產的示范者。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的同時也是在向學生演示與信息技術相處的方式。教師能否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有效教學,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師自身是否能正確理解信息技術的內涵、優勢和局限。作為一名合格的現代職業教育工作者,要具備網絡環境下的信息技術理解和使用能力。當一個教師向學生展示自己如何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收集資料、學習檢測、創新創造等過程時,也是在向學生傳達一種未來人才所必備的信息素養。所以,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觀會影響學生的信息化學習觀和發展觀?!俺执孀晕抑饕?,善用信息技術”是教師應當秉承的思想。
四、從“簡單量化”到“量質結合”,完善多維評價體系
當前,職業院校的教學質量考核方法千篇一律,缺乏與教師能力發展的銜接;指標體系的權重不合理;重視量化和數據,輕視考評技術;重視一次性考評,輕視過程性考評和階段性考評;欠缺考評的溝通交流機制、考評結果的反饋機制和應用機制。信息化教學評價指標既包括傳統教學評價指標,同時新增教師的信息化應用能力評價指標,信息化教學評價是指根據信息化教學理念(目標、人才觀、教學模式等),運用系列評價技術手段對信息化教學效果進行評估的活動,建立職教課堂信息化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從目標、素養、過程、對象、環境五個維度分別對教師和學生進行評價(表1)。
表1 教學評價分析
信息化教學使用沒有統一標準,因學校建設、專業需求、教師能力、學情分析而具體實施。但信息化教學有使用規范,職業教育的理論研究者和實踐者都應秉承科學的信息化教學觀,使用直觀明了且隱喻意涵明確的技術手段,讓學生在情景化教學中沉浸式體驗和認知,與學習者保持互動,與教師保持合作,與專業培養保持統一。同時,注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信息技術觀,避免對信息化過度使用和依賴。(節選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年第23期)
來源:高職觀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