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質量發展職業本科的內涵分析
高質量發展職業本科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環節,應著力于從人才培養、服務社會、標桿示范三方面理解高質量發展職業本科的內涵。
(一)德技并重,培養高質量人才
首先,堅持黨的教育方針,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為國家培養愛國、守法、敬業、誠信、友善,擁有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為企業培養高層次、高水平的專業技術技能人才,注重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精準對接就業崗位,培養具有職業能力和工匠精神的棟梁之才;再次,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滿足學生提升自我、高質量就業、實現人生價值的需求,努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創新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將畢業生能否高質量服務社會作為高質量發展職業本科的重要指標之一。
(二)服務社會,發展高水平技術
首先,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需要不斷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和關鍵技術攻關能力,拓寬科技服務渠道,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促進科技成果有效轉化。其次,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類型特性,而科技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水平是職業本科校企合作和深化產教融合的基礎,也是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不可或缺的支撐。職業本科應著力提升應用技術研發和社會服務能力,助力區域經濟發展,提升人才培養的層次,實現職業本科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三)標桿示范,建設特色專業
首先,職業教育亟需標桿示范性的建設成果來提高社會各界對職業本科的信心;其次,職業本科納入職業教育體系,亟需“樣板”式、有特色、示范性的專業建設成果,以確立職業本科教育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再次,以職業專科和普通本科的發展經歷為鑒,專業建設應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對接區域大型企業單位人才需求,建成具有行業特點、富有區域產業特色和核心競爭實力的專業,發揮職教本科的標桿示范作用。
二、“四維度”探索高質量發展職業本科內涵建設
以提升職業本科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為原動力,以形成職業本科教育高質量建設示范性標準為目標,本研究以職業本科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為例,從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實訓基地“四維度”探索職業本科的內涵建設,助力職業本科建設的高質量發展。
(一)“多式并舉”,探索校企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架構
職業本科承擔著為社會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務。課題組通過深入行業、企業調研,切實了解京津冀區域產業智能化轉型升級需求,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以下簡稱“學?!?依托學校鋼鐵及相關專業特色,與河北省內鋼鐵企業或鋼鐵服務企業緊密合作,結合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特點,優化專業建設思路,突出人才培養特色。如與河北中測計量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河北省冶金計量與控制數字化技術創新中心,依托創新中心服務鋼鐵企業生產線智能化升級和計量檢測校準與計量系統升級,校企協同為智能制造數字化產業培養人才,形成了“職業技能有內涵、定向服務有目標、就業質量有保障”的專業特色。
以實踐促創新。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致力于探索“本科訂單式、科研項目式、競賽養成式、素質提升式”等“多方式”職業人才培養方式?!氨究朴唵问健迸灮F蠛献鞣绞?吸引優質企業,遵循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本著企業需要和學生自愿的原則,基本實現企生互選,簽訂校企生三方協議,由企業進行專業技能培養,使學生能夠及早適應企業文化,學習企業先進技術技能,逐步提升人才輸出質量?!翱蒲许椖渴健奔唇梃b研究生人才培養手段與方法,在校內開展導師制,由指導教師與學生組成科研小組,承接企業電子產品設計與開發實踐項目,豐富學生項目開發經驗,提升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競賽養成式”即師生組成競賽項目組,通過職業技能競賽進行專業技能培養。“素質提升式”即開展豐富多樣的素質拓展實踐活動,如英語文化角、讀書月、宿舍衛生評比、知識競賽、電器維修服務等,通過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溝通交流、組織協調和社會活動能力。依托職業技能培養的“多方式”,尊重學生個性化特點,實施改進型學分制,逐步提高畢業要求中實踐學分的占比,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綜合素養的提升,助力職業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
(二)德技并重,構建“崗課賽證融合、政創一體”的職業本科專業課程體系
與普通本科相比,職業本科具有較強的職業適應性;與職業??葡啾?職業本科更加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與專業技能的提升?!皪徴n賽證融合”即以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為主線,強調職業適應性,同時通過引入“1+X”職業技能標準和職業技能大賽要求,強化職業本科的高標準和實踐性。融入思政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在傳授專業知識和培養技術技能的同時,運用“政創一體”課程致力于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以及創新創業能力?!皪徴n賽證融合、政創一體”的職業本科專業課程體系有助于促進學生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課題組通過對京津冀區域部分相關企業進行崗位調研,確立了對接電子產品設計與開發工程技術人員、嵌入式系統設計工程技術人員和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三大崗位的崗位能力模塊課程體系,通過分析崗位能力模塊課程的前續課程要求確定專業基礎模塊課程,通過分析崗位綜合能力和素養要求確定公共基礎課程、素質拓展模塊課程和綜合實訓模塊課程。
為了加強“崗課賽證”融合的緊密程度,課題組采取內容互融、學分替換的方法。在綜合實訓模塊課程中設有認識實習、跟崗實習、畢業設計、期末綜合實訓和“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綜合實訓課程。在“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綜合實訓課程中,開展針對智能硬件應用開發、嵌入式邊緣計算軟硬件開發和物聯網單片機應用與開發三大專業緊密關聯的“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專項實踐訓練。在期末綜合實訓課程中,綜合學期所學專業課程,依托職業技能大賽設備和賽題,整合選取實踐性強、創新性強、實用性強、趣味性強的實訓項目作為課程實踐的主體內容。同時實施學分替換,學生可憑職業技能相關獲獎證書和“1+X”職業技能證書獲得對應實訓課程的學分。此外,在素質拓展模塊中開設職業技能競賽或科技活動課程兩類學分,學生通過參加職業技能競賽獲獎或考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即可獲得該課程學分。
構建“政創一體”課程體系,學校開展職業本科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全面覆蓋,申請校級專業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和思政示范課堂立項,目前已建立專業課程思政示范課程5門,課程思政示范課堂10門。同時,在素質拓展模塊課程中開設中華傳統文化課程和大學語文課程,以進一步強化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提升其綜合文化素養,增強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素質拓展模塊中開設創新創業、科技檢索、創新方法(TRIZ)理論及應用、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4門課程,加強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在專業課程和綜合實訓課程教學中引導學生孵化創新創業科技成果或項目,全面實施“三全”育人,促進學生專業技能的全方位可持續發展。
(三)增值賦能,依托平臺構建“教學示范、科研創新、產業賦能”的團隊匯聚型教師隊伍
教師隊伍建設是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大學建設的基礎性工作?!?為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推動職業本科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本研究依托研發平臺,探索構建“教學示范、科研創新、產業賦能”的團隊匯聚型教師隊伍,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和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能力。
建成全國重點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依托培訓基地,開展教師教學能力提升計劃培訓,組建教師教學能力比賽團隊,組織并積極參與國、省、校三級青年教師教學能力比賽、職業技能教學能力比賽,注重訓練結合,推動學校教師師德師風、教學能力的綜合提升。積極參與評選國家、省、校級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以及教學名師,建設河北省勞模和工匠人才工作室和名師創新工作室,形成教學示范和名師示范效應,為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助力教師教學能力提升。
建成河北省冶金計量與控制數字化技術創新中心、河北省高校硬質合金切削材料應用技術研發中心,依托科研中心,選拔優秀科研人才,引進或培養博士人才,組建博士引領的科技創新研究團隊,組織或參加技術交流會,開展縱向科研項目研究、橫向社會服務,將科研內容融入職業本科教學,吸納優秀學生組建科研小組,培養職業本科學生應用創新能力。制定相關激勵政策,激發教師參與校企科研項目開發內生動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綜合服務教師科研能力的提升。
依托科研中心和名師工作室,校企合作建設自動化類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建立校企人才流動和技術融通管理機制,引入企業高水平技術技能大師作為校外兼職教師,定期安排校內專任教師到企業參加實踐訓練,校企合作承擔重大項目、開展橫向服務,聚焦智能化產業轉型升級中的技術重點與難點,主動對接高端產業與企業,開展技術服務,解決產業發展中的技術難題,激發教師科技研發與創新的積極性,形成科技創新創業和社會服務新常態。
(四)校企合作,探索建設“虛實結合、賦能教學、校企共贏”的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
為適應國家戰略和數字經濟發展要求,緊盯產業轉型升級,依照“科技引領、教學創新、共建共享”的指導思想,堅持“虛實結合、相互補充”的原則,以共享優質實驗實訓教學資源為核心,融合工業4.0數字孿生應用技術,校企深度融合共建智能制造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建設滿足行業企業前沿技術和新業態要求的先進水平虛擬仿真實訓設施,如桌面式操作一體機、沉浸式大屏、多通道CAVE系統、大空間多人協同交互系統、幻影成像系統、全息投影系統、滿足學生一人一工位的實訓臺等,建成具有感知性、沉浸性、交互性、構想性、智能性的虛擬仿真實訓教學場所,虛實結合服務于教學、實訓、培訓、科研、競賽等,為企業提供培訓基地和師資服務,為學生提供實際生產沉浸式學習體驗,實現學以致用、學后能用。
根據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新業態、新技術、新崗位的發展需求,考慮產業發展人才需求,緊密對接高端產業,精準定位電子信息產業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全方位推動高水平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實施產學研用一體化教學改革。建立高水平“雙師型”教師團隊和以博士專家為引領的科研項目團隊,密切關注專業領域前沿動態,切實契合產業轉型升級需要,緊密對接崗位需求和學生發展需求,推動課程內容項目化、成果化、產品化改革進程,通過項目和需求分析——設計與開發——優化與改進——驗收與使用“四環節”組織教學。與畢業生就業企業保持緊密聯系,及時調研畢業生工作表現和不足,從而改進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進一步優化高質量職業人才的培養方式,奠定職業本科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堅持校企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原則,與高端企業如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十三研究所、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二十五研究所等深度合作,共建共享智能制造產教融合綜合實訓基地,滿足技術引領、育訓結合、產教融合的要求,持續引入企業資金、設備、技術投入,不斷完善升級實訓教學設施,合作申報科研課題和承擔橫向服務課題,在產、學、研、用開發多方位深度合作。(節選自《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年第3期)
來源:高職觀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