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四五”首批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的基本特征
(一)完整性:實現專業大類全覆蓋,但門類分布不夠均衡
“十四五”首批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共7251種,與“十三五”期間立項的國家規劃教材3979種相比較,數量有了大幅提升。單從高職教材來看,本次公布的共5112種,比“十三五”的高職教材2828種增加了2284種,增幅達到80.76%,說明國家規劃教材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十四五”首批國家規劃高職教材實現了19個專業大類的全覆蓋,將各專業大類國家規劃教材立項數量與專業大類在校生規模進行相關性分析,通過相關系數矩陣可以看出,教材總數和在校生的pearson相關系數為0.994,統計檢驗的相伴概率小于等于0.01,即顯著相關,說明教材數量與在校生規??傮w呈現正相關性。但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書生比”2最高的是水利大類、輕工紡織大類和能源動力與材料大類,表明這3個專業大類的教材數量相對充足,最低的是醫藥衛生大類、教育與體育大類和公安與司法大類,表明這3個專業大類的教材數量還偏少。說明專業大類的教材數量與在校生規模還不夠均衡。
(二)契合性:體現現代經濟體系特點,符合產業結構規律
“十四五”首批國家規劃高職教材建設契合現代經濟體系特點,與國家產業結構密切相關,數量最多的財經商貿、裝備制造、電子與信息、交通運輸、土木建筑五個專業大類,屬于重點發展的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產業結構進一步轉型升級。根據預測,到“十四五”期末,一二三產業的比例將調整為6.5%、35.5%和58.0%。此次公布的規劃教材中,屬于一二三產業的數量分別為175種、1591種和2932種,與三大產業的分布大體相當,第三產業比重稍顯偏高。
(三)主導性:職業院校是教材編寫的主力,雙高建設拉動效應明顯
職業院校是“十四五”首批國家規劃高職教材編寫的主要力量,高職院校作為第一主編單位的有4197種,占比達82.1%。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單位作為第一主編單位的教材有2207種,占比為52.59%,是“十四五”首批國家規劃高職教材編寫的主導力量,其中“雙高”學校建設單位主編的有994種,校均達18.09種,“雙高”專業群建設單位主編的有1213種,校均為8.77種,其他高職院校主編的有1990種?!半p高計劃”建設單位中,除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化工職業學院、新疆輕工職業技術學院3個單位沒有作為第一主編單位編寫教材以外,其他194所都有教材入選。教材建設是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重要內容,國家“雙高計劃”將教材與教法改革作為專業群建設的9大任務之一,“雙高計劃”等重大項目建設的優勢積累,成為推動教材建設的持續動力。
(四)差異性:區域分布差異顯著,東部地區優勢明顯
以國家規劃教材第一主編單位所在省份的數據來分析,各省份之間的分布極不平衡。排名前十名的省份所占比例達到66%以上,而排名后十名的省份所占比例只有6.4%,相差10倍以上。從區域分布來分析,東部地區主編規劃教材2746種,占總數的53.72%。排名前3位的省份江蘇、廣東、浙江均位于東部地區,都是經濟強省,也是職業教育發展高地,主編規劃教材占比達29.28%,接近全國總數的1/3。可見,從第一主編單位的區域分布來看,國家規劃教材的區域分布不平衡,省份之間差距明顯,東部地區占據絕對優勢。作為表征職業教育發展的顯性成果,國家規劃教材建設也可以反映出區域職業教育發展態勢,也契合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五)先進性:動態更新內容,服務專業升級需求
“十四五”首批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不管是從“十三五”國家規劃教材復核和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教材納入的優秀教材,還是新申報與立項的教材,都要求體現教材的先進性、前沿性。從時間維度來看,都是2019年1月1日以后出版、再版、重印的教材,符合三年一修訂的要求,體現對教材及時更新的要求。從專業維度來看,緊密對接產業升級和技術變革趨勢,服務職業教育專業升級和數字化改造,優先建設先進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現代農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產業領域需要的專業課程教材。
二、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建設的建設路向
(一)以德為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1.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教材建設集中體現黨和國家意志,事關人才培養方向和質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材是傳播知識的主要載體,體現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體系。”近年來,教育部出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黨的領導”相關內容進大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等文件,要求全面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加強對大中小學生進行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教育,全面提升課程教材的鑄魂育人功能。推進新時代職業教育教材建設,首要任務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要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和價值導向,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將黨的全面領導貫穿職業教育規劃教材的編寫、審核、出版、印制、發行、使用的全過程,使規劃教材領域成為堅持黨的領導的堅強陣地。
2.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教材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承載著落實好“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歷史使命。職業教育規劃教材開發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統領,全過程貫徹立德樹人理念,根據不同專業、不同課程的育人目標,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教材,強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通過教材讓學生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增進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以類為綱,彰顯類型教育基本特征
1.以服務產業高質量發展為邏輯起點
職業教育就是為區域產業發展服務,職業教育教材建設是教育教學的關鍵支撐,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推動區域產業升級和技術變革的重要基礎?!堵殬I院校教材管理辦法》(2019)明確指出,職業院校的教材要適應新時代背景下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服務產業轉型升級。一要優先開發戰略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產業領域的專業課教材,建立和完善與現代產業體系對接的職業教育教材體系,豐富教材資源供給,提升教材對人才培養的支撐作用;二要加快新興領域教材開發,跟上新業態的發展、新技術的迭代和新職業的更新,大力加強5G、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新基建”教材的開發;三要吸引行業、企業等多方力量參與職業教育教材的開發,建立由院校教師、企業技術骨干、行業專家等組成的混編隊伍,發揮各方優勢,提高教材開發的適切性和實用性。
2.適應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需求
職業本科教育已成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一環?!丁笆奈濉甭殬I教育規劃教材建設實施方案》(2021)明確提出促進中高職銜接教材、高職專科和高職本科銜接教材建設,遴選建設一批高職本科教材?!蛾P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5年職業本科教育招生規模不低于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10%,按照2021年高職招生規模552.58萬人測算,2025年職業本科招生規模將達到55萬人以上,在校生人數預計將達150萬人左右。按照國家規劃教材4.0~5.0的“書生比”理想模型,職業本科的教材數量應該在600~750種,與首批157種相比還相差甚遠。因此,中高本一體化教材開發和職業本科教材建設應該是“十四五”期間建設的重點,以建立起與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相匹配的現代職業教育教材體系。
3.滿足多元需求豐富教材類型
堅持以人為本,滿足不同學生的多層次學習和發展需求,建立就業有優勢、創業有本領、升學有渠道、終身發展有基礎的發展格局,不斷提升職業教育的吸引力。職業教育以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為目標,職業教育教材要從以傳統學科體系的知識傳授為主向技術技能培養為主轉變。同時要強調“崗課賽證”綜合育人,將職業技能競賽、職業資格證書等內容融入教材,從以單一知識傳授和技能培養為主向開展“崗課賽證”融通教材轉變。要適應職業教育育訓并舉的法定職責,由關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為主向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與職業培訓并重轉變,開發職業技能培訓教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建設。
(三)以質為本,助力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1.標準引領,遵循規律
目標定位是教材開發的首要環節,內容選取是教材開發的核心關鍵。當前國家職業教育標準體系建設穩步推進,專業目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教學標準等日趨成熟和規范,為職業教育教材開發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對接專業教學標準,按照課程教學標準,對于各個課程所需的知識、情感和能力進行研究分析,以職業能力培養和就業為導向,來確定教材開發的目標定位和內容體系。在開發過程中既要體現能力培養的全面性,同時也要遵循能力形成的一般過程,按照“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學習與職業成長規律,內容上循序漸進,由淺入深,考慮學生的實際學情,保障教材的教學效能。
2.服務課程,雙向賦能
教材是課程內容的載體,是課程開發成果的文本化顯現。教材建設是專業(群)建設的重要內容,要與專業(群)建設和課程建設緊密結合。圍繞專業(群)人才培養目標,系統設計、統籌規劃課程開發和教材建設,推進專業課程體系和教材的有機銜接?;谇榫皩W習理論,遵循職業院校學生的思維習慣、認知規律和技能形成規律來開發教材,突出職業崗位工作過程導向,構建以真實生產項目、典型工作任務、經營管理案例等為主要形式的編寫體例,滿足項目化、模塊化、案例式教學模式。教材建設融合課程建設,重構課程理念、內容體系與結構,實現教材與課程建設雙向賦能。
3.體現特色,差異發展
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聯系,教材建設應當與區域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相匹配,體現區域特色。我國地域遼闊,產業布局的地域性、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和職業教育的差異性客觀存在。對于中西部地區來說,如果直接選用東部地區的教材,不能很好地契合當地行業企業的需求,教學質量就得不到保證。因此,需要從政策、經費等層面對中西部地區給予傾斜,既可以保證教材建設的區域產業特點和發展需求差異性,又可以實現中西部均衡發展。
(四)與時俱進,推動內容形式不斷創新
1.守正創新,適度超前
教材建設要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既要有傳承性,保持其穩定性,也要體現時代性,尤其是職業教育教材,更加強調要及時反映行業企業發展的最新動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對職業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務、新要求,教材建設要積極服務職業教育專業升級,關注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教材內容要立足經濟和技術發展最前沿,體現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也要面對未來經濟發展趨勢,適應現代產業體系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態勢,做到每年一小修改,每3年一大修改,以體現教材的先進性和時效性。
2.動態更新,形式多樣
行業企業的生產技術與管理水平動態發展、迭代更新,教材的內容應當同步更新、動態生成,教材形式也要靈活、易拆裝?;铐撌浇滩?、工作手冊式教材具有靈活性、個性化、互動性等優點,成為職業教育教材的發展方向。一方面,活頁式教材、工作手冊式教材,可以以活頁、任務工單等形式及時吸收產業升級和行業發展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方法,將新理念、新標準、新規范補充到教材中去,注重實現教材的動態更新,保證教學內容與時代同步。另一方面,采用活頁式設計,使教材更易于組合、拆卸和更新,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不同教學場景,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學習,提高學習效果。
3.技術賦能,變革形態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教育教學呈現出網絡化、平臺化、智能化的特征,教材也正向融媒體、智能化、交互性方向發展。智能化數字教材將成為技術賦能的教材新形態。一方面,將紙質教材與信息技術相結合,開發配套圖像、音頻、視頻、動畫等數字資源,如通過虛擬仿真、AR等方式來演示業務流程、操作規范,可以構建交互式、情境化的學習場景,有助于學生理解教材內容,激發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借助智能技術,通過建立知識圖譜、技能題庫,實現課前導學、課間互動、技能測評、作業測驗等教學功能,推進體驗式、沉浸式教學。(節選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年第29期)
來源:高職觀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