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代產業學院發展面臨的困境
(一)產教“深度”融合難
高職院?,F代產業學院是圍繞產教融合而衍生的校企命運共同體,具有辦學模式多樣性和辦學主體多元性的特點。高職院校現代產業學院按共建主體有?!笮?、?!行?、?!汀⑿!小笮?、校—政—企型、?!行?、校—政—行—企型等七種辦學模式,區別在于建設主體的核心訴求和現代產業學院的目標定位不相同。在實踐中,我國高職院?,F代產業學院多是“校—企型”,優勢表現為校企雙方是主導者、治理者和管理者,能整合院校的教育資源和企業的技術資源,融合“教”元素和“產”元素;劣勢表現為校企雙方僅由協議約束有限的事項,未實施規范化的建章立制,校企合作存在“兩張皮”的現象,產教脫節、供需脫節導致產教“深度”融合難。
(二)“多元”主體育人難
《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指出,產業學院的建設主體包括院校、地方政府、行業協會、企業機構等。政府重視政治價值,重點在于統籌人才供需平衡、助力區域經濟發展;行業重視社會價值,重點在于培養引領本行業發展的人才,推動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院校重視教育價值,重點在于提高人才綜合素質,提升專業(群)建設質量;企業重視經濟價值,重點在于儲備專業化人才,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由于政行校企的價值訴求存在差異,多方主體的目標分散,在現代產業學院的目標定位、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場域等方面受到掣肘,這種掣肘激化了理念沖突和合作矛盾,進而影響主體“多元”育人,阻礙高職院校現代產業學院的實踐探索。
(三)有效“協同”治理難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探索出三種現代產業學院治理模式。一是理事會或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其特征為多方主體共同參與治理,有利于協調主體矛盾,規范主體行為,但各主體的相關度不高,聯結程度不高。二是黨委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其特征為院校占主導地位,重視內部治理監督保障,但其他主體難以參與到內部治理中。三是理事會或董事會領導下的雙院長負責制,其特征是實現校企雙方權力分配,分權治理,主體間信賴程度高,聯結程度高,但主體的多元性低。上述三種模式均具有主體多元性的特征,但治理主體和主體間的聯結程度不同,導致育人的實際導向不同,要實現有效“協同”治理需要進一步完善優化治理模式。
(四)機制障礙“破除”難
盡管國家出臺了《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等相關政策文件,但也僅從宏觀層面提出了現代產業學院的建設目標、建設原則和建設任務,微觀層面可操作性較弱。尤其是體制機制存在的障礙難以破解,導致高職院校現代產業學院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產權界定不明晰,缺乏產業學院有形和無形資產的界定,主體權益無法保障,影響行業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二是職責劃分不明確,缺乏各方主體法律地位的定位,各方主體未發揮最大效能;三是利益分配有分歧,缺乏利益分配和保障機制,導致矛盾沖突的發生。高職院校現代產業學院是混合型機構,由于高職院校原有的體制機制與企業的市場化機制差異大、融合難,現有的政策文件尚且不能支撐快速創新發展的產業學院,故而出現產權歸屬、職責劃分、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問題。
二、現代產業學院發展路徑
(一)明確主體建設功能和職責
在政府層面,要完善支持高職院?;旌纤兄片F代產業學院建設的政策,以一定比例賦予建設主體產權,明晰建設主體職責權利的劃分,突出校企的核心主體地位。在行業層面,要搭建校企合作平臺,提供優質的技術資源、產業資源和社會資源,細化資源使用辦法。在企業層面,要深入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共同開發課程和教材、共同打造“雙師型”高素質教師團隊等。在學校層面,要擔負人才培養主體責任,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建設、教學改革、基地平臺建設等方面發揮好主導和主體作用。
(二)確立現代產業學院法人地位
高職院?,F代產業學院的產權涉及基地、設備、股權等有形資產及增值收益、品牌價值等無形資產。明確多方主體的產權歸屬、職責劃分、利益分配是高職院?,F代產業學院建設的“前提”。法人地位能夠規避校企合作中的連帶責任風險、產權保護風險等問題,有利于強化作為投資方的行業企業參與建設現代產業學院的意愿,有利于引入行業資本和企業資源。因此,政府層面,需要適時立法確定高職院?,F代產業學院的法人地位,賦予產業學院獨立主體權,界定產權歸屬、明確職責劃分、明晰股權等利益分配,保障建設主體的權益。
(三)建立多主體共建共管共治機制
現代產業學院實行董事會(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首先,成立高職院?,F代產業學院董事會(理事會),吸引政府、行業、企業等相關部門的管理者成為董事會(理事會)成員,選舉產生會長、副會長及領導成員;其次,由董事會(理事會)任命產業學院院長,院長擁有最高執行權,并對產業學院治理全面負責;最后,由董事會(理事會)約定協商行動章程,規范主體職責,集中產權分配,對高職院校產業學院的年度發展計劃、年度預算、“雙師”互聘、考核評價等重大事項進行決策,做好協調工作,實現多主體“共建共商共治”。
(四)加強“工學研創服”一體化建設
高職院校現代產業學院是集“就業工作、教學活動、成果研發、創新項目和社會服務”等多用途于一體的育人場所,需要根據政府訴求、行業訴求、院校訴求、企業訴求、教師訴求和學生訴求,統籌加強工學研創服一體化建設,發揮資源最大效應。在就業工作方面,建議高職院校主動邀請企業投資建設,提供定向就業崗位;校企開展招生招工一體化工作,共享“人才紅利”。在教學活動方面,建議校企雙方共同開發教學資源庫和活頁式教材,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引入項目式教學,推動高職院校高質量發展,加快企業轉型升級,共享“發展紅利”。在成果研發方面,建議高職院校的專任教師、企業的研發人員、科研院所的科研導師共同承擔產品研發、項目研究、專利申請等,將一部分成果收益以績效獎金的形式發放。在創新項目方面,建議校企共同搭建虛擬現場互動云平臺,線上宣傳推廣創新項目,提高現代產業學院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以吸引更多主體參與到產業學院建設中,共享“流量紅利”。在社會服務方面,建議校企雙方有償開展社會培訓、技術咨詢或服務項目,將取得的收入按一定比例作為現代產業學院建設經費使用;獎勵具有建設成效的現代產業學院,共享“經濟紅利”。
(五)積極開展校企協同育人探索
校企雙主體育人是高職院?,F代產業學院建設的核心,其具體路徑是構建生源共招、人才共培、師資共聘、課程共建、平臺共享、資金共商的“六共”協同育人模式。一是生源共招。校企雙方共同制訂招生計劃,入校即入企,招生即招工,實現生源與崗位需求的精準匹配,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二是人才共培。校企參考現代學徒制的培養模式,培養對接企業個性化的技能型人才;鼓勵學生參加職業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夯實創新創業能力;共同開發職業資格證書,促進學生的學歷與技能雙提升。三是師資共聘。高職院校引進產業教授、企業工匠參與教育教學,講解產業發展新趨勢,展示實踐應用新技術;行業企業邀請專任教師到企業參與實踐進修,深度利用教師的科研能力進行產品研發、技術創新;通過校企互聘、教研互促、外引內培等途徑,實現師資隊伍的雙向交流。四是課程共建。高職院校發揮教育優勢,將思政元素、校企文化融入通識課程、核心課程、拓展課程;行業企業發揮技術優勢,在課程體系中引入技術操作、工藝示范、項目模擬、實訓實踐;地方政府發揮政治優勢,予以優惠政策支持和項目資金支持。五是平臺共享。校企雙方合作打造育人平臺,線上平臺提供資源供給、信息支持、技術咨詢、難題答疑、專項培訓等,線下平臺提供教育教學場所、實習實訓基地、虛擬仿真實訓基地等。六是資金共商。高職院校與企業約定外聘教師、兼職教師的工資薪酬,提高雙向流動人才的待遇,激發教師互聘互用的積極性;行業企業投入資金用于平臺、設備的建設,并設立技能津貼、帶徒津貼等鼓勵能工巧匠在崗位上發揮技能、帶徒傳技。
(六)協商共定風險共擔協議
高職院?,F代產業學院在建設過程中,可能存在政策波動風險、市場競爭風險、辦學質量風險、產權轉讓風險、資本投入風險等問題,要通過風險共擔協議來約束和防范風險,為多主體提供保障。首先,在風險共擔協議的制定上,由董事會(理事會)廣泛征求多方主體的意見,在產權歸屬、職責劃分、利益分配等關鍵問題上達成一致,簽訂多方主體風險共擔協議。其次,在風險共擔協議的實施上,要考慮高職院?,F代產業學院的產業性、學院性。行業企業發揮“產業性”優勢,培養契合產業人才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高應對市場競爭風險的能力。高職院校發揮“學院性”優勢,與國有企業、優勢企業、行業協會等進行深度合作,避免過度追求短期利益,規避辦學質量風險。地方政府發揮“宏觀性”優勢,出臺相關實施細則,分配主體職責,界定產權歸屬,保證資金鏈安全,限制由于融資難、利益矛盾而產生的股權轉讓,避免產權轉讓風險。最后,在風險共擔協議的保障上,建議由地方政府出臺與協議配套的法律法規,以減免稅收、資金申請等形式對高職院校現代產業學院的建設主體予以政策扶持,緩解資產投入風險。(節選自《職業技術教育》2023年第26期)
來源:高職觀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