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既是“雙高計劃”建設的重要目標,同時也是引領新時代高職院校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深化“三教”改革的關鍵和保障。日前,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名單,提出要以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為重要抓手,深化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充分發揮國家級團隊示范引領作用,帶動省級、校級團隊整體規劃和建設布局,逐步形成覆蓋骨干專業(群)、引領教育教學模式改革創新、推進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升的團隊網絡。為此,筆者所在的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立足“雙高”建設,堅持人才強校戰略,創新人才建設、管理、服務機制,努力打造高水平職業教育師資團隊,形成了2個國家級、6個省級、20個校級的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體系,在團隊的帶領下,11人列入全國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名單,位列全國第八、浙江省第一,為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提供強有力的師資支撐。
定方向:錨定高水平師資團隊培養定位
學校緊緊把握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重大舉措,忠實踐行“八八戰略”,奮力打造“重要窗口”,加強頂層設計,布局團隊建設。充分依托作為“產業學院”理論提出者的創新優勢,以國家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為載體,積極融入供應鏈集成服務產業發展,發揮“雙高計劃”高水平專業群、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雄厚實力,以開發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能力模型為引領,形成教學崗位和企業經營管理崗位雙向動態循環的教師素質提升機制,努力打造對標國際、中國特色的高水平師資團隊。
研標準:構建高水平師資團隊建設標尺
一是首創教學創新師資團隊勝任力模型。根據國際培訓界的勝任力模型理論,針對職業教育類型教育特點和智能化時代的新要求,學校提出了“一德四師三能”教師素質模型,以“德”為中心,首創開發了含引領變革、即時學習、團隊合作、積極主動、教學與教學診改、課程資源建設與評價、科研與教改、人才培養標準制定、創新教師團隊培育、專業型社會服務等內容的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教師勝任力模型。
二是開發“雙師型”教師團隊培訓標準。依托教育部公共領域課題,根據結構化“雙師型”教師團隊的“雙師”特質與“團隊”屬性,學校開發了基于產教融合的初級、中級、高級三級“雙師型”教師團隊培訓標準2套、課程標準8門,既作為高職院校開展“雙師型”教師團隊培訓、考核與評價工作的參考,也作為高職教師規劃個人專業發展、履行教書育人職責、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行動指南。
建機制:探索高水平師資團隊建設范式
首先,完善師德師風長效機制。“言為士則、行為世范”。學校嚴格落實師德師風第一標準,成立以黨委書記、校長為組長的師德師風建設委員會,完善師德師風監督機制與師德師風問題預警機制。組織每名教師開展“四個一”自查自糾行動。開展師德師風專題教育活動,邀請師德模范、專家學者來學校作專題報告60余期,組織開展制度宣講50余次,開展集中警示教育60余場,同時在校報、官網、官微開設專欄宣傳先進典型和事跡。
其次,構建雙向動態循環機制。依托浙江省機電集團、省職教集團和企業大學等,學校構建了團隊與企業“龍頭引領、戰略融合、功能對接、機制保障、人才共用、信息互通、設施共享”的雙向動態循環團隊建設機制。組建“干中學”專兼職師資團隊,校企共建教師實踐基地以及共同開展項目研究、開發教學課程、開展員工培訓,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全面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和技術服務能力。學校獲批國家級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2個,“雙師”多能培訓實現全員覆蓋,專業課教師“雙師型”占比達90.86%。
再其次,建立分層分類培育機制。以教師個性化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圍繞教師職業生涯發展路徑,學校建立了新教師崗前培訓、在職博士研究生培養、訪工訪學、企業實踐、專業帶頭人培訓等分層分類培育機制。近五年,共組織教師參加各級各類培訓3764人次、合計29963人/天,年人均培訓達94學時,組織教師下企業實踐321人,訪工訪學145人。同時,實施青年教師導師制,近五年為新入職的155位教職工安排了教學經驗豐富的指導教師。
最后,建立團隊發展動力機制。學校建立了多元參與的教師評價考核體系,將師德師風、教育教學實績作為教師考核的主要依據,確立考核評價的正確導向,激發教師團隊發展內生動力。建立“定量+定性”考核評價機制,堅持過程考核和成果考核相結合,定期開展評估診斷,實行動態預警機制,對未能達到預期考核要求的環節及時進行落實整改,強化考評結果運用和激勵作用。推進學校工資體系改革,出臺“1+3”績效分配改革方案,建立以崗位績效和實際貢獻為導向,以工資結構、分配權限、分配方式等為改革內容的校內兩級分配制度。
強保障:夯實高水平師資團隊建設基礎
一是組織保障。完善內部治理體系,將教師隊伍建設列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學校書記、院長牽頭的團隊工作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團隊建設的總體安排與部署。教師發展中心為團隊建設和教師發展提供平臺與服務支撐。團隊所在學院成立團隊建設工作專班,負責各項工作的推進與落實。團隊設立了建設項目組,分工協作,扎實推進各項任務落實。
二是政策支持。學校以“雙高”建設發展為契機,不斷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在師德師風、人才引進、考核評估、職稱評聘、教師發展等方面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近五年新出臺或修訂制度方案20余項。同時在政策上給予團隊激勵與經費保障,在職稱評聘、學歷提升、項目建設等方面給予傾斜。
三是數字賦能。作為全國第一批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試點院校,學校智慧校園建設成果顯著,為教師團隊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得到有效提升。比如,人事工作實現“最多跑一次”,教師入職報到、崗聘申請、加班申報等高頻人事工作事項上線、上云;在浙江省高職院校中率先推行一站式數字化、智能化、過程化人事薪酬系統建設,目前系統已進入調試階段。
(作者:張建梅 謝徐娟 高春瑜系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來源:中國教育報。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