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領域,是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在科技進步、社會轉型、教育變革疊加的新時代,職業教育應匯聚科學和教育的力量,在更為廣闊的領域促進國家科學事業和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
一、科學知識與技術知識融匯,構建職業教育一體化新樣態
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的活動,其成果表現為人類認識世界所形成的知識體系。技術是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是人為了生存和改善生存環境而從事各類活動的方法和手段。科學是人類認識自然的產物,技術是人類改造自然的工具;科學要回答“是什么”“為什么”,技術要解決“做什么”“怎么做”。美國技術史家愛德溫·T.萊頓(Edwin T.Layton)認為,技術是一個“自主的、平等的組織”,它與科學的關系是“共生的、平等的、互動性的”??茖W知識與技術知識是彼此獨立的體系,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科學與技術密不可分??茖W知識為技術知識的發展提供理論儲備,技術的革新也為科學的發展提供現實基礎。純粹的“技術知識”和純粹的“科學知識”都很難完成各自的使命,并且隨著現代科學與技術的迅猛發展,技術還經常領先于甚至孕育科學發現。
一般而言,普通院校知識生產的重點是科學知識,職業院校知識生產的重點是技術知識。職業教育隨著技術的進步而不斷發展,職業教育的核心要素就是技術知識。近代以來,尤其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后,受“科學知識最有價值”“技術是科學的應用”思想的影響,技術知識的獨立性受到質疑,職業教育面臨尷尬境地。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技術哲學家對科學和技術的劃分,技術知識相對于科學知識的獨立體系得到承認,但職業教育領域又出現一種現象,即為了達到服務經濟社會、產業轉型升級的目的,過分注重怎樣培養和增進學生改造自然的能力,專注于創造與開發新的勞動工具和勞動方法,最終把學生培養成創造物質財富的“工具人”。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中部分存在技能片面化、單一化、工具化的傾向,教育教學過程忽視學生科學精神和綜合素質的養成,靜態的知識講授與動態的技能習得之間缺少聯結,導致學生解決問題能力較弱、探索創新精神不足、理論系統知識儲備欠缺。隨著新一輪產業革命與技術變革的蓬勃發展、數字化經濟的加速變革,各職業群之間的工作領域存在大量交叉重疊的情況,工作種類、數量、任務與過程也發生深刻變化,各工作崗位對各類人才知識能力水平的要求大幅度提高,學生的跨知識、跨崗位、跨能力、跨職業等復合能力受到重視。職業教育具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多個職能,不應僅停留在技術知識的傳授,還應實現科學知識與技術知識的融匯共生,打造科學教育與技術教育一體化育人體系,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幫助學生形成更深厚的知識體系和綜合的技術技能,以滿足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對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科學技術與教育要素融匯:塑造職業教育數字化新生態
職業教育正處于從規模擴張向內涵發展轉向的關鍵階段,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賦能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作為與產業發展聯系最緊密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要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對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以科學技術與教育要素的深度融合匯聚,持續探索將科技優勢轉化為教育優勢的新模式、新產品,建立打破學??臻g限制、免費開放的教育資源與專門的教育供給并存、個性化與多元化共育、共創共建共享的職業教育新生態。
第一,以科學技術賦能教育者。首先,將虛擬教學助手、教育機器人、人臉識別等智能輔助教學技術逐步融入教學系統,承擔考勤、紀律管理、信息收集等重復、低效、標準化的教學工作,可將教師從繁雜的日常工作中解放出來,提高工作效率。其次,依托智能終端、大數據監管平臺、互聯網教室等智能技術,將課堂從“教師主導”轉變為“師生互動”“學生主動”,推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真誠開放的交流與互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最后,通過數字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提升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增強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和教學管理效率,培養教師的數字化能力和數字化素養,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能力水平。
第二,以科學技術賦能受教育者。首先,使用虛擬現實、模擬仿真、交互式書籍、圖像語音識別等智能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可遷移知識,使自主化、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其次,將最新科學技術引入校園,讓學生主動、合理地接觸并應用,促進學生對新興技術的認知、積累,提高他們的數字素養水平,有利于他們更好地面對未來的工作與生活。最后,在學校為學生提供科學、規范接觸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機會,教會他們如何安全、健康地使用數字技術,反思、察覺技術的不良影響,最終將綠色的科學技術向社會推廣、普及。
第三,以科學技術賦能教育影響。首先,以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標準為核心,不斷調整教育內容,以適應新崗位、新職業對人才的新要求。同時,尋求新興科學技術的助力,提升教育資源尤其是數字教育資源的數量與質量。其次,以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仿真模擬技術等先進科技為路徑,為職業教育創造更加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增強教材表現力、課堂吸引力、學習持續力,促進學生對知識、技能的學習與深度思考,強化新時代職業教育的育人功能。最后,以信息技術產業軟硬件設備的突破發展為導向,以職業院校數字化基礎環境設施建設為基礎,促進學校的數字化轉型,未來為廣大師生提供沉浸式數字化教育新環境。
三、科學研究與教學過程融匯:開啟職業教育特色化新常態
根據研究內容分類,科學研究包括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職業教育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應聚焦于“1”到“N”的應用研究,助力實現“1到100”的科技成果轉化、“100到100萬”的應用技術創新。應用研究與教學過程深度融匯,要將生產、服務與管理一線的新知識、新技術轉化為教學內容,讓學生學習的知識技能與企業發展所需的人才結構相適應,實現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高度適配。同時,要引導教師深度參與研究,站在行業、產業發展的最前沿,持續積累實踐經驗,更新知識體系,提高科研思維能力和學術水平,釋放科研熱情和科研活力,全面促進專業發展與教學水平提升。此外,還要引領學生積極參與研究,幫助他們建立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聯系,激發學習興趣,規范科研方法,培養創新精神,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并了解國家發展方向、激發愛國熱情、肩負國家歷史責任,打造一支愛黨報國、技藝精湛、素質優良的高技能人才隊伍。
根據研究領域劃分,教學研究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教學研究是一項有目的、有計劃地主動探索教學實踐過程中的規律、原則、方法并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應建立在對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路徑的深入、科學研究基礎上,建立在對教材、教法與課程的系統性、創造性分析基礎上。教學研究與教學過程深度融匯是高質量育人的保障。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線教師,不僅要深入參與教學研究項目,掌握新時代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和職業教育教學規律,還要思考如何實現研究成果與日常教學的融合,有效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施,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節選自《教育與職業》2023年第22期)
來源:高職觀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