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結構分析
高校教師承擔著學生健康成長指導者和引路人的重要責任,在教授學生專業知識和培養專業技能的同時,更擔負著“育人”職責,這就需要高校教師在講授每門課程的過程中都要進行價值引導,將課程思政元素有機融入教學內容,使專業課程上出“思政味”。因此,高校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基礎和前提。通過調查分析、理論探討和教學實踐,構建了“五位一體”高校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結構。
(一)課程思政教學理念的把握能力
課程思政教學理念是專業教師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育才職責與思想道德修養的育人功能相融合。課程思政教學理念的把握能力是指高校教師理解和把握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并有效運用于教育教學全過程的能力。高校教師必須要深刻理解課程思政教學理念,摒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課教師責任的狹隘認識,主動承擔專業課思政育人的功能,共同推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育人同向同行。
(二)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設計能力
課程思政教學目標的設計能力要求專業教師精心設計課程思政目標與內容,具有結合專業課程教學內容確定育人目標的綜合能力。設計的課程思政目標必須具有確定性、具體性、整體性、創新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使學生在熟練掌握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三)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合能力
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合能力是指專業教師具有從專業課程的教學知識點中把未發現或難以發現的思政元素挖掘出來并且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的能力。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在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所蘊含的課程思政元素,強化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四)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的創新應用能力
課程思政教學方法的創新應用能力要求專業教師在課程思政育人過程中創新方法手段,堅持教師引領、學生主導,貼近社會,走近生活,結合課程內容恰當地引入思政元素、不斷豐富和拓展課程思政的素材與資源。
(五)課程思政的反思能力
課程思政的反思能力是指專業教師對課程思政教學實施過程和效果的總結歸納和自我評價的能力。要求高校教師能夠從提升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的效果與質量出發,總結好的經驗,反省自己的過失和不足,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進和提高,以便更好地實施課程思政育人。
二、提升高校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對策建議
高校教師是實施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的主體,教師的課程思政能力直接影響課程思政的效果和育人質量,關乎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任能否落到實處。為此,高校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是當前高校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任務。
(一)強化高校教師“課程思政”育人理念
課程思政能夠發揮課程的育人作用,但在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過程中,部分教師認為:專業課教師的責任是傳授專業理論知識和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而培養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綜合素養是思想政治課教師和班導師的責任。專業課教師的這種思想認識上的偏差或錯誤思想與“三全育人”理念是相違背的,存在著育人意識不強的問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全國教育大會強調,高校必須要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要求所有課程都要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協同育人,形成“三全育人”的新格局。高校必須明確育人不僅僅是思政課教師和班導師的責任,而是全體教職員工,更是所有專業課教師必須要承擔的職責。
高校要按照《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要求,對教師開展大國工匠精神、雷鋒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職業道德以及心理健康等思想政治教育和能力提升培訓,強化“課程思政”協同育人、融合育人的理念,切實提升高校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育人能力。
(二)提升挖掘和融合“課程思政”育人要素的能力
提煉課程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是落實課程思政育人的重要環節和內容。從總體來看,課程思政元素主要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法律法規、職業道德、創新思維、大國工匠精神、愛國主義精神等。在課程思政育人過程中發現高校教師在課程內容融合思政元素時,存在理論性過強、與教學內容牽強融入、多門課程思政案例雷同等問題。部分高校教師也表示從課程教學內容中挖掘不出課程思政元素,更談不上與教學內容相融合。
基于研究與實踐,高校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挖掘和融入課程思政元素。一是每門學科的發展史都與國家發展軌跡息息相關,專業課教師可以從學科發展找到與國家發展變化、取得的歷史成就相關的融合點,加強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培育學生家國情懷和民族自信,讓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從而堅定“四個自信”。二是每個學科領域都有代表性人物、名人名家,高校教師可以搜集相關專家和學者的科學探索經歷,找到與學生成長成才階段的融合點,如工科類可以搜集我國的大國工匠代表人物、“兩彈一星”科學家等,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三是每個職業崗位都有嚴格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操守,高校教師在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可以通過正面和反面關于職業道德等典型案例的講述,有針對性地引導和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培養優秀的職業素養。四是高校教師在講授專業知識和訓練學生職業技能的過程中,要以團隊的方式組建項目組,并進行合理、有效地分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相互溝通、相互協作,從而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五是高校教師積極關注、認真分析和思考社會熱點問題,找到與學生的共鳴點,課上通過剖析社會熱點問題,教育學生遵守法律法規、樹立正確“三觀”和國家安全觀,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優化“課程思政”育人的方式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但在實際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發現一些高校教師課程思政教學方法陳舊,不是口若懸河將正確的思想政治理論灌輸給學生,就是與學生“尬聊”??梢妭鹘y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已經不適用課程思政的教育教學,這就要求高校教師在實施專業課教學過程中,要結合課程和學生實際,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專業知識之中,達到課程思政育人的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的效果。另外,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情和實際,講好“中國故事”,要以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強化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教育、轉變思想觀念。
(四)建立高校教師“課程思政”考核與評價機制
課程思政考核與評價是指按照課程思政育人指標體系對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進行評價。目前從各高校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來看,基本上都是專業教師獨自完成課程思政,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缺失。為此,提高專業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必須要建立完善的課程思政考核與評價機制。一是從學校層面組織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立項、課程思政示范課以及課程思政典型案例評比等,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并制定相關的獎勵制度,激發專業教師做好課程思政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要完善效果評價機制,在結題驗收時,要從課程思政改革的課程數、受益學生數以及課程思政團隊取得成果等方面進行評價,使其達到課程思政“以評促改”的目的。二是在督導組聽課、同行教師聽課和“學評教”等常規教學督導、檢查與評價過程中,將課程思政的育人效果、育人能力作為重要的觀測點;增加體現課程思政育人效果的評價指標,如課堂上是否進行工匠精神教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職業素養教育、團隊精神以及新技術新工藝教育等。三是在高校年度績效考核、師德師風考核、評優評先、職稱評聘、聘期任務考核和晉級等制度設計上要突出課程思政要求,將課程思政育人的評價項目納入指標體系。(節選自《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年第5期)
來源:高職觀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