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中心并非一個全新的概念,也非新生事物,但“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的提出將多種概念有機融合,創造了一個更為綜合、特征多元的新實體。因此,有必要對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的概念和特征進行澄清和明晰,以準確把握其內涵實質。
一、基本概念
通過對相關文件描述的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內涵進行歸納,得出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以下簡稱實踐中心)是一個集產業、教育、研究等多方資源和力量于一體的綜合性機構或平臺,其任務涵蓋學生實習實訓、社會培訓以及技術服務三大方面。實踐中心是教育、人才、科技一體化發展的紐帶,是產業、教育、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之間的橋梁,是促進“三服務”“三協同”“三融合”的有效載體。根據建設主體不同可分為學校實踐中心、公共實踐中心和企業實踐中心。
二、主要特征
1.開放性——形態特征
開放性是指實踐中心在組織架構、管理模式、參與對象、資源配置等方面具有開放和包容的特點。在組織架構方面,實踐中心主要采取聯合組織形式,允許各方共同參與實踐中心的決策制定、管理運行,形成共建共管的組織架構,促進各方在共同利益基礎上的合作。在管理模式方面,實踐中心注重平等合作和溝通,通過協議、合作協商或共同發展項目等方式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培養相互信任、協作共贏的精神,建立高效和精準的運營管理體系,其管理模式包括理事會、用戶委員會等[4]。在參與對象方面,實踐中心鼓勵多元主體參與其中,包括企業、學校、行業協會、政府機構以及研究機構等。這些參與者之間沒有特別的限定,各方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和需求參與實踐中心的建設。這種多元主體參與的方式,有助于及時反映各方需求和變化,保障實踐中心的創新能力和適應性。在資源配置方面,實踐中心給不同的參與者提供了資源共享平臺,包括共享設施、實驗室設備、教學資源、科研資金和項目以及人力、技術和知識等。實踐中心通過打破資源壁壘,促進各方更好地共享優質資源,優化使用效率,形成資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2.區域性——地域特征
區域性是指實踐中心依托特定的地理位置或區域范圍(區域性的界定可以根據實踐中心所在的具體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特點等因素進行劃定),聚焦服務該區域的產業發展和人才需求。明確服務范圍和邊界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該區域的產業發展和人才需求,將實踐中心服務范圍限定在一個特定區域,如一個城市、地區或產業園區,提高服務的針對性。區域性規定了資源統籌的范圍和邊界,明確了哪些資源可以整合和利用,避免了資源浪費及惡性競爭,為跨區域合作留出空間,保證整體效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3.產教融合——價值特征
產教融合是指實踐中心強調將產業和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促進產業需求與人才培養的有機銜接,彰顯了實踐中心建設基于產教融合、服務于產教融合的價值依歸。一方面,實踐中心的建設必須從產教融合的角度出發,通過產學研合作、技術轉移、人才培養等手段加強產業和教育之間的融合,讓教育實踐更加貼近產業,滿足產業創新和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實踐中心作為產教融合的平臺和載體,其建設目標是為產業界和教育界提供服務,通過產學研各類項目,為產業界提供技術創新、研發支持等服務,在協助解決產業問題和需求的同時,也為各類學校提供教學實踐場所和機會,提供師資培訓和教學資源,促進產教融合更深入、更高效、可持續地發展。
4.實踐性——本質特征
實踐性是指實踐中心在培養方式、培養過程和培養目標上均強調實踐的重要性,注重培養人才的實際應用能力。實踐中心與其他培訓機構的最大不同在于實踐性。首先,培養方式是實踐性的。實踐中心注重將實踐納入人才培養的核心環節,采取情景式、項目式等教學方法,實施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開展相關實踐項目、實習實訓和技術培訓。其次,培養過程貫穿實際應用,教學過程與實際生產與應用緊密結合,教學內容根據實際場景及需求來設計,學習指導由“雙師型”教師和企業技術能手擔任,如此不僅能傳授理論知識,還能教授實踐技能和操作技巧。最后,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產業需求、能夠快速上手工作、具備創新能力的人才,注重夯實專業基礎知識,培養實際操作、解決問題和合作創新的能力。
綜上所述,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的內涵豐富,其使命包括促進產教融合、培養高素質技術人才、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等。建設開放型區域產教融合實踐中心在賦能技術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節選自《教育與職業》2024年第1期)
來源:高職觀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