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職產業學院多元協同的發展取向
(一)“三教”協同創新是引領高職產業學院資源協同的根本基石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明確了各種類型教育之間的協同關系?!叭獭眳f同是在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規定“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三種教育在服務國家現代化建設方面的現實作用,都要服從、服務于“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一共同目標,也為職業教育的未來發展和職業院校產業學院多主體資源協同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尤其是當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不斷深化,協同布局產業鏈全鏈條人才儲備已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加大研發人才、工程人才、技術人才、技能人才等多層次人才的協同培養,將為構建全教育鏈和全產業鏈系統化、多層級、梯度式合作的人才培養新格局奠定基礎。高職產業學院要不斷延展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功能,將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三者結合在產業學院這一孵化平臺,把職業教育與產業鏈的天然聯系擴大到普通教育、繼續教育中,增強教育與產業的緊密聯系,提高普通教育、繼續教育人才的適應性;把普通教育中的知識理論擴大到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中,提升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人人皆可成才的可能性;把繼續教育的終身學習理念擴大到普通教育、職業教育中,為國家建設技能型社會和學習型社會,營造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圍提供有力支撐。三者有機結合在現代產業學院這一共有場域中,能有效整合教育資源適配產業需求,是實現高職產業學院多元主體合作共贏與跨界共生的根本基石。
(二)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是高職產業學院主體協同的核心著力點
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不僅是對當下職業教育發展的現實需求,也是高職產業學院多元主體協同建設和發展的根本要求。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中指出“要切實提高職業教育的質量、適應性和吸引力,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對職業教育提出了外部適應和內部調節的雙重要求。其中,外部適應性表現為職業教育應主動適應產業發展,主動與地方、產業、教育和創新等各類要素開放重組,政校行企研多元主體協同合作,城產教科創多元場域協同融合,與外部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動態化互動;內部調節表現在通過職業教育內部治理理念、體制、機制、模式與方法等方面的變革來促進自身發展,從教育體系內部著手以滿足社會對技術技能人才在數量上和質量上的需求。以高職產業學院為代表的多元力量共同辦學載體,應以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為目標,充分發揮多元協同辦學優勢,在教育、科技、人才、資源等方面充分融合相互促進,形成政府、行業、企業與學校在建設需求、建設方向、人才層次、科技創新等方面高度契合,從高職產業學院多元主體協同實踐中尋求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契合路徑。
(三)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高職產業學院目標協同的價值取向
馬克思在對人的全面發展論述中指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的基本特征是智力和體力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發展,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在未來社會里,“將使自己的成員能夠全面發揮他們的得到全面發展的才能,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得到全面發展”??梢?,人的全面發展要求不僅是某一個體得到全面發展,更是社會所有成員都應得到全面的發展。在當下,全面發展的人既包括了普通教育培養的人才,更包含了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等多種教育類型培養的人才。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發布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報告中指出,職業教育不僅是把人作為經濟工具,而是作為發展的目的加以對待,要使每個人的潛能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發展??梢姡殬I教育絕不是單純的就業教育,而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既強調育人與育才相統一,又要求文化素質與技術技能培養相融合。高職產業學院作為職業教育培養人才的重要抓手,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取向,既要遵循技術技能人才個性化、針對性、漸進性、具身性的成長規律,又要從學生的興趣和能力出發,形成梯度式、系統化的職業教育形式,滿足個人發展的多樣性和層次性。
(四)數字化轉型是高職產業學院治理協同的重要突破口
據《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我國2021年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占GDP比重的39.8%,成為世界第二大數字經濟體”,數字經濟正成為經濟增長、實現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新引擎,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重要力量。產業的變革發展催生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新職業,倒逼職業教育的數字化轉型。職業教育的數字化變革不是數字化與教育的簡單疊加,而是要以數字化為媒介,將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結合起來,通過數字化思維重構教育生態。產業數字化轉型速度的加快促進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協同提升,包括數字生產、數字營銷、數字管理等方面。技術創新與科技研發成為企業數字轉型的關鍵,產業學院應抓住數字經濟變革發展新契機,從內容、應用和育人三個維度,把科技創新、應用實踐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數字化轉型作為職業教育整體性、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實現從標準化培養向個性化培養的深刻變革。
二、“三教”協同創新視域下高職產業學院多元協同的優化路徑
高職院校產業學院現行的諸多合作困境與新形勢下對職業教育的發展要求,亟須在資源互融、協同合作、人本理念、治理方式四個方面進行多維度的解構與重構,以期促進高職產業學院多元協同融合的優化發展。
(一)以融合創新為導向,統整“三教”協同資源
一是系統配置區域教育資源。高職產業學院的發展是在政府主導下,契約協作關系聯結的基礎上,通過組織內部資源流動與轉化,實現多方利益共享的過程。它力圖最大化的引入市場力量改善職業院校相對滯后的知識局限,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有效對接。采用科學有效的資源轉化策略,實現主體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是多方合作行為的發生程度和效果產出的基礎。建設新型產業學院需要合理配置區域內產教資源,集合高水平大學、普通高校、職業院校等教育資源,牽手行業龍頭企業、中小微企業,聚焦從科技創新到技術應用全過程,系統培養以卓越工程師、現場工程師、技術人員和產業工人等為代表的梯度化人才,形成產業生態鏈與教育生態鏈的全方位銜接和良性互動。
二是促進產學研合作技術轉化。產學研是推動科教融匯、科技創新的重要途徑,它以知識生產為紐帶,集合企業、學校、科研院所等多方主體,實現科技發展與職業教育的深度融合。高職產業學院以區域產業發展急需為牽引,探索四鏈有機銜接機制,打造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企業服務、學生創業于一體的示范性人才培養實體,為產學研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和更多元化的合作方式。同時,高職產業學院要加強與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普通高校的聯合,系統性設計“產學研創”一體化發展模式,打造互補、互利、互助、共贏的科學技術研發和轉化平臺,打造各層級技術技能人才培訓服務體系,為提升技術人才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培育區域經濟發展新動能,形成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多層級系統化多元協同生態鏈提供路徑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以多元共贏為目標,發揮主體協作效能
一是多元合作博弈與利益共享。多元主體參與的協同合作關系本質上是利益主體的相互博弈。增強高職產業學院人才培養的適應性要求完善高職產業學院各組織間的規范合作,根據不同利益主體間相異的利益增長點,以及各價值主體有形或無形的價值需求和資源投入,在合作博弈中建立成果共享機制,包括知識共享、技術共享、資源共享、效益共享、成果共享、榮譽共享等。在吸引社會組織參與高職產業學院建設中,著力緩解主體間因投入差異,如經費、資產、智力、信息等方面所形成的利益沖突,建立產業學院利益相關者的激勵政策,拉動產業學院主體間的合作博弈,形成合作互益的行動張力,構建多元主體協同合作的可持續、高效能利益共享機制。
二是賦能對接產業的行業指導。對接產業發展,培養適配人才是建設高職產業學院的核心要義,在同步規劃產教融合與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行業指導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行業組織作為產業學院的重要參與主體,應正視自身重要地位,提高身份意識,聯手企業和學校制訂切實可行又站位高遠的實施計劃,積極開展人才需求預測、校企合作對接、教育教學指導、職業技能鑒定等服務。同時,對內要健全行業協會運行職能和行動機制,引入競爭和退出機制,重構治理體系和治理模式;對外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整合信息和共享資源的能力,切實賦予行業協會指導、監督、評價、認證的權利,實現產業人才需求與供給的精準匹配和行業協會的良性發展。
(三)以人本理念為基礎,實現育人價值回歸
首先,多主體協同重塑以人為本教育理念。以人為本強調人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體,也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要求職業教育關注人、發展人、塑造人。產業學院作為職業教育的新型辦學模式,以育人為根本,以提高育人能力為要務,不僅要培育特別的人,而且要特別會育人。這就要求各辦學主體聯手提高人本意識,在適配外部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同時,更要注重對人的發展的高度關注,通過探索以人為本的產教融合新模式,實現對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雙元互通,重塑正確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觀。
其次,多路徑協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愿景和目的,產業學院的學習場域將學校和企業兩種類型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融于一體,在實際職業工作和環境中組織教育教學,更好地形成學生完整的知識和能力結構,更有利于實現個體發展的全面性、個體發展的自由性和個體潛能的塑造性。同時,高職產業學院需遵循職業教育基本規律,尊重個體的個性特征、選擇自由,通過產學研成果轉化反哺教學,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針對性地指導開發個體潛能,實現學生個性發展。通過優化和提升高職產業學院的產業氛圍和育人環境,讓學生直接感知由學校、行業、企業、社會合作所共同構成的未來職業文化,增強對行業和專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實現對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求的復合式、創新型人才的要求。
(四)以數字化轉型為抓手,提升治理方式變革
一是構建產業學院數字治理結構新生態。職業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治理結構變革要求突破傳統治理的單一化模式,以數據、信息、知識等要素的效能最大化,實現物理空間、社會空間、數字空間的融合。技術的進步為教育的科學化治理提供了可能的實現空間,為多方力量協同促進職業教育質量提升創造了前提。首先,以高職產業學院為抓手的現代職業教育要充分發揮數字化融合治理的積極效能,利用數字平臺實現普通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類型協同,打破不同教育系統等級分化、類型分立,形成不同類型學校的合作聯盟,貫通各類型間的教育資源。其次,建立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科技企業、職業院校等多元參與的協同治理格局,通過數據要素分析廓清和延伸高職產業學院職能邊界,賦能產業學院的戰略規劃、教師管理、資源配置、評價標準等,通過數字治理變革推進高職產業學院發展。再次,建立產業學院政、校、行、企多元主體協同數字化改革模式,形成數字賦能多元決策和分責機制,構建數字化組織績效和過程監管機制、產教融合過程的多方動態管理和產業學院效能的多元評價等,創新多方利益組織協同合作的數字化治理方式。
二是落實產業學院數字化轉型主體責任關系。從制度方面看,政府要發揮頂層設計和政策引導作用,在整體布局的基礎上運用數字化手段助力明確利益要素、主體責任和權責關系,構建激發多元力量協同參與產業學院的數字化轉型的動力機制。從育人方面講,數字化轉型為高職產業學院實現個性化人才培養提供技術支持,其根本目的旨在更優質、更高效、更有針對性地培養技術技能人才。在多元主體協同合作助力人才培養中,尤其要發揮好企業的育人主體作用,通過數字化手段助力學生的個性培養,發揮優勢,人盡其才,推動產業學院多元主體融合育人的深層跨越。(節選自《職業技術教育》2023年第33期)
來源:高職觀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