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課程思政背景下專業課教師的定位
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再到“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思路與模式的轉變帶來了新的變革,如何在協同育人中找準自身定位,成為高職院校專業課教師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第一步。
(一)立德樹人的責任人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要求,在明確國家育人責任的同時,從宏觀層面指出了育人目標。但要將立德樹人落到實處,還要抓住主陣地、主渠道,建設好主力軍。
高職院校在育人領域地位突出。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高職(??疲┰盒__到1522所,占全國高等院校數量的五成,高職院校在校生人數總值接近1300萬人??梢?,高職院校已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責任方之一,擔負著培養德技雙修的新型職業青年的育人使命。
專業課教師成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責任人。2021年,全國職業學校專任教師數量達到129萬人,其中專業課教師占比在八成以上,無論在規模還是在承擔的課時總量上,專業課教師在育人方面都占據絕對優勢。同時,《綱要》中提到全面推進課程思政要抓住教師這一“主力軍”,抓住課堂這一“主渠道”,所有教師、所有課程都要承擔好育人責任,明確強調了專業課教師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責任。
(二)職業道德的示范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專業課教師不僅要在思想認識上形成全員育人共識,也要在專業發展上具備有效的育人能力,直接指明專業課教師在育人方面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主要表現在思政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育人目標上。
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主要是要對學生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教育,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愛國主義、國際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等,以使學生理解并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本內容,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國家建設與民族復興培養合格的現代社會公民為目標,在意識形態教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專業課程以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傳授為主要內容,其目標是通過理論與實踐教學,幫助學生樹立職業自信心與正確的職業觀,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與技能解決本專業范圍內實際問題的能力。專業課程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育人的重要渠道。
比較之下,專業課教師的育人重點更多集中在職業方面,強調對學生在職業認知、職業精神、職業自信心等方面的培養,因此,專業課教師更應當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職業道德示范人。
(三)大國工匠的培養人
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制造業的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將“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放在顯著位置。這一戰略的實現呼喚大批大國工匠的參與。而現實情況是我國高素質技術型人才短缺,《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電力裝備、高檔數控機床、新材料等重點領域人才缺口超過1900萬人,2025年這一缺口數量將增長至3000萬人,缺口率接近50%。此外,計算機、電子信息、軟件工程、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專業領域人才短缺現象更為嚴重。
面對技術型人才短缺的問題,推動現代職業教育大改革大發展是培養大國工匠隊伍的關鍵。從“職教20條”的出臺到新職教法的實施,職業教育的重要性一再被強調。在此背景下,作為孕育工匠的第一梯隊,專業課教師必然承擔培養大國工匠的任務。
二、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發展能力分析
以上所談到的困境,從意識、思維、行為三個層面指出專業課教師發展能力不足這一核心問題。因此,專業教育要實現課程思政建設目標,完成課程思政推進任務,達到“融鹽于湯”的育人效果,就需要將重點放在對專業課教師參與課程思政所應具備發展能力的分析上。通過文獻分析與對一線專業課教師的訪談記錄的整理,發現從不同層面來看,專業課教師需具備以下發展能力。
(一)意識層面
意識是行為發生的起點,是感性認知的結果。專業課教師需要發展出思政認知能力與角色適應能力,將課程思政的相關要求滲入到專業課教師的意識層面。
1.思政認知能力
思政認知能力是指對課程思政的認識與理解能力,這一能力是專業課教師能否對課程思政建設產生積極性、主動性的關鍵。思政認知能力包含政治素養、課程思政意識、課程思政教學態度三方面,強調專業課教師需要明晰教育的政治功能,即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是“為國育才、為黨育人”,具備基本的政治常識,認同四個意識。此外,還應當樹立“傳道”“授業”“解惑”并行的課程思政意識,與主動挖掘、開發、設計課程思政教學的教學態度。
2.角色適應能力
角色適應能力是指適應新時代國家、社會、學校對教師角色新要求的能力。新時代的國情社情學情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專業課教師需要適應這種角色的轉換,做好在教育理念、工作環境、工作模式、人際關系等方面做出相應改變的準備。
(二)思維層面
思維是對意識的理性加工,能夠更有效的指導實踐。從思維層面來看,課程思政建設需要專業課教師具備更多、更復雜的能力,才能處理好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品德教育與技術培養之間的關系。
1.數據分析能力
數據分析能力強調專業課教師對課堂反饋數據的分析與使用。要設計好一堂優質的課程思政教學活動,需要專業課教師提前做好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如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學生對某一知識點的反應度、思政元素融入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反饋情況等,只有獲取這些關鍵數據信息,并對其中的有效數據進行分析與使用,才能夠在設計中兼顧培智、育德、趣味等多種目標,做到精準施教。
2.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能夠幫助專業課教師更好實現思政元素與理論、技能教學的融合。在元素挖掘階段,創新能力能夠使其快速找到適合專業教學的思政元素,如學科前沿、社會熱點事件、國內外發展趨勢等,助推下一步工作。在教學環節設計與開展階段,具備創新能力能使專業課教師更容易接受新的教學觀念、教學模式,將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以新穎的形式結合在一起,并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大膽實踐,從而在顯隱性教育相結合的情境下,引導學生完成學、悟、行。
3.知識遷移能力
遷移是學習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課程思政建設對于專業課教師來說同樣屬于一種新的學習,也需要遷移能力來發揮作用。這一能力的重點在于發現隱性事物之間的聯系,并應用這些聯系來解決新的問題。課程思政設計不是將知識點與思政元素一一對應,而是能夠在知識點與思政元素之間快速、準確地建立聯系,做到一個知識點中蘊含多個思政元素,一個思政元素用來結合多個知識點,真正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會貫通。
4.歸納總結能力
歸納總結是專業課教師所需要具備的重要能力,課程思政“貼標簽”“兩張皮”問題的出現大多與沒有做好歸納總結息息相關。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歸納總結的重點不僅是指專業知識、技能要點等內容,也是指對思政元素發掘、設計、聯系、融入等方面的歸納總結,只有做好每一次課程思政教學的歸納總結,才能夠形成具有個人特色與符合實際情況的教學模式,從而更高效地將這種模式應用于新知識點的設計中,整體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質量。
5.溝通合作能力
課程思政建設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需要眾多人員的參與,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思政育人與技能培養的結合,專業課教師需要擁有良好的溝通合作能力,能夠與思政工作者、思政教師、學生進行有效溝通,通力合作,最終生產出優質的課程思政產品。
(三)行為層面
專業課教師的行為是課程思政是否能真正進課堂的關鍵。在擁有意識層面與思維層面能力的前提下,專業課教師還需要擁有卓越的教學實施能力,能夠調用自身所儲備的政治知識、專業知識、教育理論知識等,通過良好的語言表達和有效的教學管理,以遵循學生學習規律為原則,靈活選用不同教學模式與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術與現代化教育技術,對學生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并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對自身給出合理評價。同時,還應根據課堂、課下反饋及時矯正教學中的問題,調整教學節奏,規范教學組織與管理,使課程思政的效果得到最大化發揮。
三、課程思政背景下專業課教師發展能力的培養路徑
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專業課教師需要具備多種發展能力才能解決現實困境,涉及的問題不僅包括專業課教師隊伍,還涵蓋高職院校整體思政育人環境、體制、機制等方面的問題,因此對專業課教師發展能力的培養應當從高職院校頂層設計出發,抓住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這一主力軍,強調教育評價的作用,以賽促教、團隊作戰,從內外兩個方面為專業課教師發展能力的培養保駕護航。
(一)優化機制,整合資源
教育評價中的“五唯”導向與各學科思政育人“割據”狀態是制約課程思政建設的體制機制型障礙。在“五唯”導向下,教師的職業生涯發展更多與“學歷”“職稱”“論文”“獎項”“榮譽稱號”等緊密聯系,而較少關注教育、教學本體,導致專業課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主動性、積極性不高。此外,“大思政課”是一門社會大課,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參與形成合力。但現階段各學科思政育人“割據”的狀況使專業課教師的職業技能優勢喪失,尤其是喪失了交流過程中互補成長的機會。
以上問題的解決需要高職院校充分認識課程思政建設對職業教育育人的重要性,樹立整體課程思政觀。首先,從頂層設計入手優化自身體制機制,轉變“五唯”績效考評指向,建立自上而下的課程思政建設考核辦法,使其成為各系部、各專業課教師推進課程思政進課堂的“硬約束”。其次,搭建平臺暢通渠道,利用教師沙龍、校內培訓、講座報告、教學示范課等形式,打破課程思政建設“各自為政”局面,鼓勵各系部、各學科、各專業之間進行互動交流,實現課程思政體系共建共享。最后,整合優勢資源,組建課程思政建設研究組,通過學術研究帶動教學實踐發展,推動院校課程思政建設。在機制優化、資源有效整合的環境下,能夠幫助專業課教師樹立起思政認知能力,加速專業課教師角色適應能力的發展。
(二)思政統領,創新賦能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在育人中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但要實現兩者效果的最大發揮,首先需要厘清兩者之間的關系。思政課程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承擔著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任務,具有旗幟鮮明講理論的特點。課程思政是對思政課程的補充與完善,需要完成學科和職業教育的相關任務,幫助學生在修煉技能的同時提高德行,配合思政課程任務的實現,達到與其同頻共振的效果。因此,專業課教師需要首先明確課程思政的定位,學會與思政理論課教師溝通合作,在思政課程的引領下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此外,課程思政作為思政課程的補充與完善,應當與思政課程的教學目標、形式、內容具有明顯差別。這就需要專業課教師在與思政理論課教師溝通合作的基礎上,避免簡單重復思政課程教學,對思政元素進行消化、吸收,結合學科、專業特點二次加工,創新形式方法,使其通過隱性方式融入到專業課程教學之中。
(三)評價先行,導向明晰
評價是教育改革的指揮棒,為改革指明方向。因此,通過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的設計,能夠為專業課教師發展能力的培養提供明確指導。這一評價體系應當具備以下特點:一是全面性。既要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考察是否通過課程思政教育達到育人效果,也要評價專業課教師的教學過程,考察在過程中是否循序漸進的實現專業教學與思政育人任務;既要評價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融入度,考察他們是否通過積極探索與大膽創新將思政元素與專業課教學緊密結合,也要評價思政課教師的貢獻度,觀察他們是否承擔起引領、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的責任;既要評價專業課教師的課程思政建設態度,考評他們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所投入的關注、熱情與激情,也要評價教師的課程思政建設能力,考察他們是否具有意識、思維、行為等多個層面的能力來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二是綜合性。評價體系設計既要注重對教師基礎發展能力的考評,考核專業課教師是否具有課程思政建設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以及這些能力是否均衡,同時又要突出優勢與重點,鼓勵專業課教師發揮自身學科優勢,將學科相關知識融入于課程思政建設之中,如數據分析能力、動力分析能力、邏輯推導能力等等。
三是導向性。評價結果應當直接指向專業課教師的職業生涯發展,如將課程思政建設評價結果作為教師崗位聘用、職稱評審、評獎評優的標準,以此來激發專業課教師參與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
(四)以賽促教,劃定標準
競爭作為任務驅動的一種形式,能夠促使個體實現短時間內的成長,這一原理對于教師同樣適用。對于專業課教師來說,提升課程思政發展能力的最好途徑是參與各層級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大賽,通過在參賽過程中與自身、與他人的比較而得到提高,因此以賽促教是促進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發展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
能發揮驅動作用的大賽為課程思政建設劃定了課程思政建設的底線標準。底線標準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最基本要求,包括講透專業知識。課程思政的基點是課程,即專業課程的教學,課程思政要有深度、廣度適當的專業知識教學,使學生對所講授的知識點能聽得懂、用的好。每門學科的出現與發展都與國家的建設息息相關,在教授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的同時,專業課教師還要有基礎的語言表達能力,講好中國故事,講活理想信念。工匠精神的核心在于對祖國與職業的熱愛,在傳遞知識與專業、學科發展背景信息的同時,課程思政設計還需落腳在理想信念的培養上,專業課教師要在教學中使學生完成由知識學習向信仰建立的轉化。
(五)團隊作戰,集體備課
團隊是由多人組成的成長共同體,良好的團隊合作能夠發揮每個成員的優勢,實現“1+1>2”的效果。對于專業課課程思政建設也同樣如此,專業課教師可以組成教師團隊,通過互相學習來實現能力的共同成長,也可以利用集體備課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課程思政建設質量提升的同時,使團隊成員的創新能力得到發展。
團隊作戰要關注個體差異,合理搭配人員。在團隊組建上應注重成員間的差異,如年齡、知識結構、教學風格、性格等。成員之間保持適當差異,使每個成員都承擔一定量的課程思政建設任務,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互相學習借鑒,實現能力的共同提升。
集體備課需成為制度。集體備課為專業課教師與思政課教師、專業課教師之間的溝通搭建起橋梁,在集體備課過程中,每一個細節都將被反復討論,精心打磨,成為集體智慧的寶貴結晶,也使每位參與集體備課的教師都能夠在能力上有所增強。(節選自《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年第3期)
來源:高職觀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