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新質生產力自2023年9月被首次提出后,便成為經濟熱詞。在最近的全國“兩會”中,新質生產力這一議題引起了廣泛關注。新質生產力,作為對傳統生產力概念的全面升級,是對當前社會經濟發展新趨勢的精準捕捉和前瞻性預判。新質生產力并非簡單追求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生產效率的提高,而是更加注重生產過程中的科技創新、產業優化和人才培養。它強調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通過技術革新、產業結構調整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推動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在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宏大時代場景中,面對教育強國建設重要歷史使命,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高度同構性的職業教育,應全面認識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的豐富內涵與實踐要求,切實厘清職業教育與新質生產力之間的關系,主動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變化,積極推動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更加強化類型教育特色,全面增強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
01 什么是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要義就在科技創新,在于技術的革命性突破??萍际堑谝簧a力,創新是第一動力。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創新技術層出不窮,經濟格局不斷調整。要于變局中開新局,只有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整合優化創新資源,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增強原始創新,突破更多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新質生產力的“新”,核心在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科技創新應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一體化推進部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從而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只有讓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相互促進、同頻共振,在生產過程的實踐中不斷優化生產要素,才能實現以新技術培育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新動能,引領產業轉型升級,進而實現生產力的躍遷。
新質生產力的“質”,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其一是質態,其二是質效。從質態看,數據具有流動性、虛擬性,新質生產力把數據作為驅動經濟運行的新質生產要素,從而打破了傳統生產要素的質態。“數據要素×”能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創造新產業新模式,實現對經濟發展的倍增效應。從質效看,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包括提升生產工藝和產品品質,邁向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這些都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提質增效就是要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產品質量、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拉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產業競爭力。
新質生產力,最終落腳點還在生產力。生產力是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和生產資料相結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是推動經濟發展和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發展和科技進步的產物,代表著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必然要依靠新型勞動者帶來更多顛覆式創新,把人才紅利注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以“新”提“質”、以“質”催“新”,塑造更多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02 新質生產力與職業教育
不可否認,職業教育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包括知識鴻溝、職業鴻溝、區域鴻溝,還有生態鴻溝。在這個過程中,從職業學校來看,最大的挑戰是師資隊伍。師資隊伍的不均衡發展,質量的不一致,導致了培養學生的不一致。例如,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老師便和其他城市的老師水平不一。如何破解職業教育教學水平不均的難題?當我們朝著培養新質生產力人才方向前進時,也需注意到,伴隨生產力發展的數字化工具也將成為發展職業教育一大「法寶」。
教學是門藝術,教師自身的知識與能力決定了課堂的質量。但在未來,借助工程化、平臺化、數字化的技術,可以盡可能地縮小不同區域、不同學校,乃至不同教室的授課差距。因此,適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職業院校要用數字化的技術和方法來定義培養目標,要用數字化的技術和平臺來推動教育的「同質化」。也就是說,讓一個學校所有的老師質量接近,不同的學校質量接近,不同區域的質量接近。當高技能人才、大學生、研究生成為新勞動者的主體,新材料、新物質和數據資源等成為關鍵勞動對象,以及傳統機械為主的生產工具發生顛覆性變化,實現數智化升級,職業教育務必適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向新向質向未來。
來源:職教坊。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