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人工智能時代的挑戰和機遇,職業教育必須優化專業設置,強化職業教育規劃能力,提高學生初入職的就業質量;針對失業人口的再就業需求,職業教育應承擔社會責任,拓展以職業培訓為核心的社會服務;把握補償效應,職業教育需要培養現代職業人,轉變工具理性為價值理性,使學生具備應對人工智能發展的綜合能力。
一、面對替代效應,強化職業教育規劃能力
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職業教育需要通過加強與市場及行業的緊密對接、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提前規劃發展方向等方式強化職業教育的規劃與調整能力,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替代效應。
1.加強與市場及行業的對接
加強與市場的緊密對接和建立行業合作伙伴關系是職業院校應對人工智能時代挑戰的關鍵策略。職業院校需要與市場及各行業的企業建立緊密聯系,了解他們的用人需求和技能要求,這可以通過實習項目、行業研討會、校企合作等方式實現。首先,實習項目為學生提供了將課堂學習與實際工作環境相結合的機會,通過實習,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并積累與行業相關的經驗,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使他們更容易融入勞動力市場。其次,舉辦行業研討會可以為學生和教職員工提供與行業專業人士互動的機會,這種交流有助于了解行業的最新趨勢、技術創新和市場需求,學??梢匝埿袠I領袖分享他們的見解,從而使學生對未來職業的要求有更清晰的認識。再次,建立校企合作關系對于確保學校的教育內容與市場需求保持一致至關重要,合作企業可以提供課程建議、教材支持和實際項目機會,以確保學生畢業后具備所需的技能,這種合作也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并幫助他們建立職業網絡。通過密切合作,學??梢愿玫貫閷W生提供就業機會,行業合作伙伴通常更愿意雇傭具備與其需求相匹配技能的畢業生,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成功率。
2.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
專業是職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基礎單元,也是對接勞動力市場的關鍵接口。一個專業能否契合于勞動力市場需求,決定了這個專業的市場價值以及其培養學生能否成功就業。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當前,隨著替代效應在勞動力市場的持續生效,大量專業將面臨著取消或轉型,這對專業設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應對這一變化,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是關鍵應對策略。首先,專業發展的針對性評估是動態調整機制的核心。職業院校需要審慎評估各專業的就業前景,針對行業所對應的專業及專業群設置應有一個具體的針對性分析,從而對該行業的未來發展情況有一定的預測與了解,進而指導專業及專業群的設置與發展,減少因就業替代造成的專業發展錯位,以及對應的技術性失業問題。這一針對性評估不僅意味著監測各行業的人才需求,還包括跟蹤技術和產業的變革。只有深入了解市場的變化,職業院校才能制定適應性的教育計劃,確保學生獲得的技能和知識具有實際用途。其次,專業動態優化配套制度是實現這一機制的制度保障。專業動態優化制度包括專業設置、專業退出、專業調整以及專業評價體系等一系列制度內容,需要結合對專業發展前景的針對性分析以及未來發展預測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制度設計,從而實現專業建設與勞動力市場技能需求的高度契合。同時,傳統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周期一般最少為3年,而對于人工智能發展的勞動力市場來說,這一時間市場需求可能已經發生劇烈改變。因而,專業的動態調整在面對這一問題時,一方面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設置,另一方面,在不改變大體人才培養框架的前提下,及時更新技能需求也是重要的應對方式。
3.提前規劃發展方向
在人工智能時代,職業院校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更多的前瞻性規劃,以適應不斷變化的職業環境和技術趨勢。職業院校需要意識到,未來的職業環境將會因科技發展、市場需求和社會變革而迅速變化,僅依靠當前的課程和教學模式無法滿足未來就業市場的需求。為確??沙掷m發展,職業院??梢越梃b不同領域的經驗,跨界融合各種知識和技能,培養更具綜合素質的人才。此外,學校還可以拓展專業領域,將人工智能和相關技術融入傳統專業,為學生提供更廣泛的知識和技能,增強人機協作能力的培養,這樣的拓展有助于學生適應多樣化的職業崗位,也為學校增加了市場競爭力。職業院校還應該將技術創新融入教育改革中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個性化定制教學計劃,提供在線學習資源,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職業院校不僅是人工智能時代變化的被動接受者,更要成為變化的預見者和引領者。通過提前規劃發展方向,學??梢赃m應未來的職業環境,培養適應未來需求的專業人才,推動教育創新和技術應用,從而確保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承擔社會責任,拓展職業培訓服務
人工智能時代,隨著勞動力市場容量和結構的巨大變化,職業教育的社會功能變得更為重要。短期來看,中等技能和低技能勞動者更容易受到人工智能的替代壓力,造成較高的失業風險,對于這一人工智能替代效應導致的技術性失業,職業教育除了前文所述的內部建立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外,在教育系統外部也有可為之處,即為技術性失業的勞動者提供職業培訓服務。這樣做不僅可以放大職業教育的社會價值,還能減少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發展所引發的替代效應。具體而言,應對這一技術性失業,主要有兩種策略。一方面,職業教育可以為失業者提供人工智能技能的相關培訓,讓失業者重新獲得進入被取代的相關崗位進行工作的能力,實現人機協作的工作模式;另一方面,替代效應會造成部分服務業的個性化發展趨勢,進而提高對于相關行業勞動者的情感與社交能力需求,在這一情況下,職業培訓可以通過技能訓練以及綜合素養提升的方式,提高勞動者的相關技能,實現失業者的再就業。此外,就職業教育的整體布局而言,貫通職前教育和職后教育體系,實現技能學習的連續性與可發展性對于勞動者就業具有重要意義。職業院校應當積極開放教育培訓資源,以多樣的方式和形式向就業困難及需要再教育的勞動者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服務,以最大程度發揮職業教育在促進就業和再就業方面的關鍵作用。
為了應對這一人工智能就業替代的挑戰,不僅職業教育自身要積極承擔社會服務與職業培訓的責任,政府和企業也需要積極支持職業培訓,以提高勞動者的技能水平和適應能力,幫助他們適應不斷變化的工作環境。在這一過程中,政校企合作至關重要,通過與企業和政府建立緊密的合作伙伴關系,職業院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并滿足市場需求。各級政府應制定相關政策與制度,積極引導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共同搭建失業者與在業者的技能訓練與發展體系,實現勞動者技能的持續發展,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就業替代效應,減輕技術進步對勞動力市場的沖擊。
三、把握補償效應,培養綜合的現代職業人
人工智能不僅帶來了就業替代的風險,還帶來了就業補償的機遇。如前所述,一是帶來了新的崗位需求,二是開始更為重視人的情感等獨特能力在勞動中的價值。這些變化強調了對新的知識與能力的學習,也強調了綜合素質在未來勞動者中的重要價值。正如有學者所言,“未來的職業教育必須以提升職業人綜合素質為根本出發點,才能適應人工智能時代對人才的要求”。
一直以來,在現代性的話語體系與社會發展中,工具理性全面殖民了職業教育的價值評價體系,學生是否能夠擁有技能并就業成為判斷職業教育成效的唯一標準,職業道德、人格發展等人的基本素養在職業教育培養過程中的價值被忽視。但人工智能所帶來的變化讓職業教育不得不改變這一過去,從工具理性回歸到價值理性,回到教育本身,回歸教育以人為本的根本邏輯。在人工智能時代,許多硬技能都在一定程度上為人工智能所取代,傳統的社會分工體系下的技能學習無法應對這一轉變,我們面臨著再技能化的技能學習未來,學生不再是學習某個技能,而是必須對于這一工作的全部任務有深刻理解,而這需要學生具有綜合性、復合性、創新性、人文素養等綜合素質,來達成對于技能更系統的理解。因而,職業教育不得不面對從過去追求技術之器向追求技術之道的轉變,實現從傳統技能培訓到現代職業人培養的歷史性轉變。從這一角度來說,人工智能的發展讓職業教育重新回到了教育的本位中,而不再是僅僅作為工具而存在。
因而,為了把握人工智能帶來的補償效應,職業教育需要設置相關人工智能專業以應對新的崗位需求。具體而言,職業教育應重新設計課程,引入與人工智能技術相關的內容,為學生提供適應新時代的必要技能和知識。一是引入人工智能領域涉及廣泛的基礎知識,包括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數據分析等。職業教育應該引入這些基礎知識,為學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使他們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和應用場景。二是除理論知識外,學生還應通過實際案例分析和實踐項目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課程設計可以包括分析真實案例、展示人工智能在不同行業的應用,以及開展實踐項目,讓學生親自參與解決實際問題。此外,在人工智能時代,為了更好的實現教育有效性,職業教育必須深化產教融合,將教育與產業融為一體。通過創新產學研一體化辦學模式、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集團以及推動現代學徒制,培養更多適應人工智能發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為人工智能時代的職業教育提供堅實的基礎和實踐支持。三是,職業教育的課程內容需要持續更新。人工智能領域發展極其迅速,職業教育應該建立起靈活的課程更新機制,保證課程內容始終與最新技術和趨勢保持同步。通過結合理論、實踐和行業合作,職業教育可以為學生打造一個更具前瞻性和實用性的學習環境。
同時,現代職業人的培養需要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適應性強、創新能力突出的綜合人才。首先,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職業院校應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核心課程。這包括開設創新課程、鼓勵學生參與創業項目、組織創業大賽和提供創業孵化支持,通過這些舉措,學生可以學習創新的思維方式和實際創業技能。其次,在技術技能培訓的同時,職業院校還應重視學生的軟實力培養,包括領導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和問題解決能力等,這些技能在職業遷移和職場成功中至關重要。此外,引入跨學科項目和團隊合作,鼓勵學生在不同領域合作解決實際問題。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思考能力和團隊合作技能。最后,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意識,讓他們明白學習不僅發生在校園內,還應持續終身,鼓勵學生主動追求新知識和技能,以適應快速發展的職業環境。職業院校通過創新的教學方法,提供跨學科的課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重視軟實力的培養,實現現代職業人的培養目標。(節選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4年第6期)
來源:高職觀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