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歷史最基本的因素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社會、政治和精神生活的全過程都會受到物質生活資料生產方式的制約和影響。高職院校是教育活動的重要場所,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性。目前,新質生產力是舊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新生產物,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與新質生產力發展之間勢必存在相互作用的內在邏輯關系。
一、新質生產力促進高職教育系統性變革
馬克思指出,任何新的生產力都會引起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發展。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模式和組織方式都會受到社會生產力狀況和發展水平的影響和制約。人類社會發展所經歷的歷次工業革命都是生產力變革的結果,而生產力變革會影響到勞動力市場的重新分工,使得學校人才培養和供給理念發生深刻變革。發生在18世紀下半葉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出現了機械化大規模生產,而傳統式手工生產逐漸被淘汰,生產方式、產業體系和勞動分工得到了重新塑造。在此過程中,教育理念也悄然發生了改變,使得傳統式學徒制的職業教育逐漸被“實用主義”教育所代替。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和內燃機為代表,使得交通、信息與通信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重大變革促進了大學制度化建設,也孕育了高等職業教育。以自動化和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標志著人類步入電子信息時代。信息技術得到廣泛應用,使傳統產業進一步優化升級,催生了一大批新興產業。在此背景下,大學教育與產業深度融合,為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底。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蓄勢待發,其影響范圍更加廣泛,且程度更深。而新質生產力是在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下所產生的新型生產力,它將會對高職教育產生綜合性和顛覆性影響。新質生產力將更迭職業教育理念,數字技術使人們更加便捷地獲取知識,以職業技能培養和就業為導向的傳統高職教育理念,將持續向個性化、差異化和多元化的高職人才培養理念轉變;新質生產力將會重新定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高職人才培養將會逐步向復合型、創新型、智能型和生態型方向轉變;新質生產力將會重組高職教育內容,以技能培育為主體的傳統職業教育內容會逐步被數字意識、數據素養、計算思維和協同創新的新型職業教育內容所代替;新質生產力將會促使高職教育方式發生變革,高職教育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育人模式將會不斷被削弱,不斷出現多元化育人方式;新質生產力將會升級高職教育治理體系,數據治理將會使高職教育育人過程更加人性化;也會縱深拓展高職教育數字化治理范疇,實現高職教育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服務轉變,完善和增強高職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最后,新質生產力將會重塑高職教育體系,數字化將使高職教育打破時空限制,非正式和泛在化成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新特征。高職教育以學校為核心的教育體系將會有序向家校社政協同育人體系轉變,形成多元化和個性化的高職教育育人體系和終身學習體系,促使高職人才培養理念發生系統性變革。
二、高職教育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必要因子
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在于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升級,而科技創新是實現生產力三大要素升級的關鍵所在。人的創造力和行動力是科技創新發展的關鍵引擎,而高素質人才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結果。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關鍵在于勞動力再生產、科技創新和發展理念更新,高職教育將會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首先,高職教育促進勞動再生產,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是生產力的主要構成部分。勞動者是從事生產活動的人,也是最重要和最活躍的生產力要素。理論知識教育和技能培養,可以使一個簡單的勞動力成為發展型和專門型勞動力。高職教育可以生產勞動者,賦能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美國學者提出的人力資本理論,進一步論證了經過教育和培訓而形成生產能力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國內學者認為,高職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的高素質人才,提高了我國勞動力的整體質量,使生產效率和發展質量有了質的提升,促進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其次,高職教育助力科技創新,錘煉新質生產力??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高職教育作為科學知識傳播和再生產的重要力量,能夠助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以此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提高。國外學者指出,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與科學中心之間存在著高度相關的變化關系,大學是知識傳播和創造的精神高地,國與國之間經濟發展差異的原因大約有75%與教育發展水平有關。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因素是科技創新,高職教育可以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和重要保障。最后,高職教育可以更新發展理念,升級新質生產力。勞動者通過高職教育學習知識,能夠不斷解放思想和更新觀念,豐富知識體系,使知識獲得新發展和再生產。信息技術和數字技術發展,使得知識出現了爆炸式增長趨勢,新的知識觀逐漸替代舊的知識觀。有的學者認為,傳統知識是少數知識分子的智慧,而新知識凝聚了全人類的智慧,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在新知識形成背景下,人類將會面臨海量信息和碎片化知識的挑戰,高職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具備技能知識生產和參與知識再生產的綜合素養。因此,高職教育可以豐富人類思維,促進理念和知識的創新,拓寬人們對勞動對象和資料的認知范疇,賦能科技創新發展,推動新質生產力快速形成和發展。
三、高職人才培養與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之間是雙向互動的作用關系
在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高職人才培養與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的融合成為可能。高職院校高質量供給優質人才,可以滿足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需求;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也能為高職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一方面,高職人才培養與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相融合,在理論和實踐上形成了高職人才培養的新思想和新途徑。新質生產力促進高職院校教學與科技深度融合,增強科教融匯在高職人才培養中的效能,擴大高職教育在科學技術創新中的比較優勢,使高職人才成為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的積極貢獻者。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能夠發展和壯大產業集群,形成高職人才培養連續性和延展性發展的有利條件,增強高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科技性和創新性,從而促進高職人才培養與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的良性互動。另一方面,高職人才培養與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融合,有助于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升級人才需求規格,進一步增強高職人才培養的區域和崗位適應性能力。高職人才培養與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雙向融合互動,突破了傳統高職人才培養和舊式生產力發展的局限,為高職人才培養與新質生產力雙向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撐。高職人才培養與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雙向互動作用,不僅能夠促進生產技術革新和進步,也能夠促進高職人才培養全方位革新,從而助推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此外,從宏觀層面看,高職院校助力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是高職教育融入“人才、科技、教育”三位一體強國戰略的現實需要,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和高質量發展又可以為高職教育發展提供廣闊空間和優質條件;從中觀層面看,高職院校助力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是強化職業教育類型化地位的客觀需要,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可以優化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定位和標準,促進高職院校與行業產業企業形成更加緊密的發展利益共同體;從微觀層面看,高職院校助力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是構建高質量專業育人格局的主觀和客觀需求,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能夠為高職教育發展提供豐富物質資源和思想方法,實現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協同迭代升級。(節選自《職業技術教育》2024年)
來源:高職觀察,作者:林夕寶 等。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