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邏輯指個體或組織在特定情境下實施某一行動采取的原則、規則或方式,包括處理問題、實現目標和適應環境的方式以及思維模式等,直接影響著個體或組織的決策行為、文化建構以及制度建設。確定個人或組織某一行動的邏輯,可確保行動決策科學,結果符合預期,價值實現順暢。職業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也需要明確相應的行動邏輯。
一、邏輯起點: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
邏輯起點是行動最簡單、最一般、最本質的規定,也是行動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單位。職業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是一類教育行動,是教育主體對客體施加積極影響的各種因素、各類行為的總和。職業教育活動(或行為)本身就是一個“社會存在”,最終目的為人的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故可將其視為亞里士多德(Aristotle)的“第一性原理”。面向未來,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十四五”時期“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要求。據此,可將增強對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適應性作為職業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邏輯起點。
在適應人的發展需求方面,職業教育必須依據不同人的發展目標,立足新質生產力形成與發展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注重培養學生(員)發現問題、解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適應產業發展需求方面,職業教育應該加快培養與新質生產力要求相適應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促進學生形成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技能,養成終身學習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以此適應企業轉型發展、技術更新迭代和產業持續升級的客觀要求。
二、邏輯進路:增強職業教育的完整性
職業院校賦能新質生產力,可將增強職業教育的完整性作為邏輯進路,不斷完善和強化培育人才、技術研發、服務社會等職能,三者相互支撐,不可缺一。
在人才培養方面,職業院校應在依據區域產業發展需要設置專業的基礎上,廣泛開展校企深度合作,積極推進產教融合。引導專業教師積極參與企業實踐活動,緊跟產業技術發展趨勢,不斷豐富課程內容,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升育人能力水平。按照育訓并舉的原則,既要面向適齡青年開展學歷教育,也要面向企業員工開展技術技能培訓,為新質生產力提供人力資源。注重培養學生(員)的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形成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員)終身學習,開展工作場所學習,使自身技術技能契合新質生產力的需求。
在技術研發方面,職業院校應高度重視技術研發工作,鼓勵專業教師與企業專業技術人員開展廣泛合作,圍繞技術創造、技術引進、技術改進、技術應用等難點問題,積極開展有組織的技術研發活動,通過建立完整的職業教育功能體系賦能新質生產力的形成。
在服務社會方面,職業院校應在努力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開展技術研發活動的同時,幫助企業及時引進、推廣、運用、改進新技術,搭建技術與產業的“橋梁”,促進先進技術及時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三、邏輯主線:增強職業教育的多樣性
第一,堅持需求導向。一方面,依據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需求確定專業設置,明晰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專業課程設置等。同時,立足企業需求實施技術研發與推廣,強化技術服務。另一方面,依據職業院校的現實學情,積極推行個性教育、柔性分層教育,不斷豐富教育教學內容,優化教育教學方法,加強創新創業指導,助力人人出彩,確保學生(員)畢(結)業后能夠滿足新質生產力的需求。
第二,提升辦學能力?!奥殬I學校關鍵辦學能力”并非僅是“課崗賽證”,而是職業院校各項職能、能力的綜合反映,涉及育人能力、技術研發能力、服務企業能力等各個方面。提升育人能力,需要廣泛開展校企合作,打造一批精品課程和優質教材。同時,面向新業態、新職業、新崗位,廣泛開展社會技術技能培訓。提升技術研發能力,需要引導專業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形成創新共同體,共同實施技術引進、技術研發、技術改造等活動。提升服務社會能力,需要拓展服務領域和途徑,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和效果。唯此,職業院校才能有效賦能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深化產教融合。職業院校滿足新質生產力的要素需求,需要持續深化產教融合,積極參與興辦縣域產教聚合體、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共同體。通過參與產教融合體建設與實施,使職業院校能夠廣泛開展新質生產力形成與發展的潛在需求分析,確定當前和未來發展的辦學計劃、技術研發計劃、服務社會技術,實現按需培養人才、研發技術、提供服務。同時,通過產教融合體建設,將社會資源、產業資源、教育資源等有效聚合在一起,增強職業學校的關鍵辦學能力,保障職業教育辦學能力能夠滿足新質生產力形成與發展的需求。
第四,推進普職融通。滿足人的全面發展需求,關鍵是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和職業適應能力,使其養成核心素養,適應新質生產力形成與發展對人力資源的需求。應該看到,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我國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存在明顯的缺失問題。職業教育屬于就業教育,應具有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的“補償”功能。因此,職業院校在實施專業知識與技能教育的同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使其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職業環境,并將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及時應用到實際工作之中,進而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形成。
第五,促進科教融匯。科學技術和職業教育的有機融匯,可推進不同學科、不同專業知識的綜合利用,賦能新質生產力。對學生而言,科教融匯可讓學生“明事理”且“會操作”,形成綜合思維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推動實用技術的更新迭代。對教師而言,科教融匯能夠促進其專業發展,實現由“單一型”向“雙師型”、由“專業型”向“職業型”的轉變,形成技術引進、技術發明以及技術改造的綜合能力。對職業院校而言,科教融匯能夠促進“有組織科研”,將技術技能優勢轉化為創新合力,進而研發更多的新技術、創造更多的新產品,賦能新質生產力。
四、邏輯向度:增強職業教育的目標性
第一,精準把握新質生產力的技術需求。組織專業教師通過閱讀國內外行業報告、參加國內外行業會展、與行業專家交流等方式,及時關注新質生產力的技術需求。通過廣泛進行市場調研、收集用戶意見等方式,及時發現新質生產力的技術需求。通過與科研部門、企業聯合開展技術創新活動,推進技術研發,及時滿足新質生產力的技術需求。組織教師對潛在新技術進行研究、評估,了解新技術的優勢所在、應用場景和市場價值,不斷提升對新質生產力技術需求的供給能力。
第二,及時了解新質生產力的職業領域。在立足企業對新技術的現實需求、人才需求進行技術研發、培養人才的同時,職業院校還要善于預測未來發展趨勢,為新質生產力形成的新職業提供教育支持。特別是關注與數字化、人工智能、物聯網相關產業的發展趨勢,積極開發相關專業技術技能課程,或舉辦職業培訓班,或建設在線學習平臺,為全社會提供教育服務。幫助學生掌握與新質生產力相關職業領域的技術技能,制定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職業規劃,加強就業創業指導。
第三,不斷拓展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途徑。通過校企合作推進實習實訓基地、專業群和產業學院建設,在發展、壯大職業院校辦學實力的同時,幫助企業引進先進技術或自主研發新技術,提升市場競爭力。積極開展與上下游企業的合作,通過參與產業鏈建設完善教育鏈建設,持續提高專業教師的技術技能水平和創新能力,增強職業院校服務社會的能力。積極與外部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通過推進科教融匯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實現技術合作開發,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形成。
第四,積極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國際合作。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并舉,引導我國職業院校與國外院校、科研機構乃至先進企業開展合作,分享職業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的先進理念和先進經驗,共享技術研發成果和創新資源,推動新技術引進及運用,促進我國企業轉型、產業升級。鼓勵職業院校師生跨國實習、交流和留學,使其感受不同的教育、工作和文化環境,拓寬其國際視野,不斷提高新質生產力所需的顛覆性新技術的研發能力,進而實現突破性創新。(節選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4年第7期)
來源:高職觀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