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職業教育一頭連著教育,一頭連著經濟,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不僅是教育問題,也與經濟工作和社會發展有著直接而密切的聯系,職業教育既體現著內在的教育性,也體現著外部的經濟性,必須從實現二者相統一的角度來審視職業教育的類型定位,以解決職業教育類型定位不夠清晰的困境。
對于職業教育而言,其最鮮明的類型特色是通過人才培養更好地滿足受教育者個體發展的需要,同時滿足企業的要求。早在50多年前,美國學者福斯特在其《發展規劃中的職業學校謬誤》一文中就對學校職業教育和職業學校教育進行了區分,并提醒職業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們要將關注重點從學校拓展到職業,從教育拓展到產業。
職業性是職業教育類型定位的基礎屬性,在貫徹習總書記對職業教育重要指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的過程中,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積極推進1+X證書制度試點改革,建設“雙師型”教學團隊,發展高質量職業培訓,進一步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通過培養學生的職業發展能力,將職業院校打造成地區性或區域性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創新服務基地。
健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經歷了一個長期的過程。從1985年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逐步建立起一個從初級到高級、行業配套、結構合理又能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到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提出“建立、健全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并與其他教育相互溝通、協調發展的職業教育體系”,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再到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一直是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布的《教育2030行動框架》指出:“目前,迫切需要開發貫穿一生的靈活技能與能力,因為人們需要在一個更加安穩、可持續、相互依存的知識型及技術驅動型世界里生活和學習?!爆F代職業教育發展離不開完備的體系,這種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教育體系是提升人力資本水平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路徑。
在深化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需要提高職業教育供給適應引領創造新需求的能力。這就要求在普職等值和中高銜接的理念指導下,延伸職業教育發展鏈條,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以適應廣大職業教育受教育者的個性化、差異化、品質化需求,持續擴大優質職業教育服務供給。其中,既要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也要發揮??聘叩嚷殬I教育的骨干作用,并夯實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地位,重視培訓體系建設,開展高質量培訓。
與此同時,一方面,加快推進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制定符合國情的國家資歷框架,實現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和轉換,更好地將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相銜接。
另一方面,將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繼續教育、終身教育相融合,把職業啟蒙與培養、社區教育作為突破口加以推進。
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
進入21世紀后,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矛盾在短時間內集中爆發,“技工荒”現象是最明顯的表征,“技工荒”與“低技術陷阱”的發展困境并存,即勞動報酬越低,就越難留住技術技能人才,企業也越難提升自身的技術技能積累水平。
為降低生產成本,企業雇傭大量的廉價勞動力,甚至不惜用打價格戰的方式進行競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短缺嚴重影響高質量發展。在“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的背景下,職業教育被賦予新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是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
人才質量最終是通過學生專業知識、技能、技術、素質等的發展變化來體現,影響技術技能形成的因素是多元的,包括敬業精神、職業興趣、實踐鍛煉、教學方式、智力悟性和行為反思等方面。而人才培養模式的具體要素包括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方式、評價模式、保障機制等方面,這就需要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學理基礎、培養方案、機制保障等方面開展系統深入研究,全面把握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專業設置和課程開發原則。
職業教育的發展源于對技術與技能人才的培訓,重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作為最早的職業教育形式之一,學徒制以技能教育為中心,強調直接經驗的獲得,因此,要在總結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的基礎上,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為行業企業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育成更多能工巧匠、大國工匠。
激發職業院校辦學活力
辦學活力一般體現在理念、目標、層次、類型、專業、教學、布局、運作、管理和規模等多個方面,每個方面都有一定的選擇范圍和空間。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作為核心議題浮現出來,并逐漸成為激發職業院校辦學活力的基本路徑。從“產學研結合”到“產教結合”再到“產教融合”,這些概念盡管在表述上有所差異,但均在傳播一種共同的理念,即教育與社會的結合。產業和教育,本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產業是孕育教育的溫床,教育是促進產業的動力,無論是教育端,還是產業端,均強調學校與社會的結合,反對孤立地就教育論教育,就產業論產業,因此雙方都對產教融合有著較大期待。
一方面,所開設專業需要適應當地經濟發展以及產業結構情況;另一方面,培養的人才也要有利于推進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制造業、服務化的有效發展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現均要求有相應的技術技能人才作為保障。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辦學的基本特征,被喻為理解職業教育的一把鑰匙。但受傳統體制機制因素的制約,行業企業參與職業院校辦學和人才培養的動力不足,缺乏相應的激勵政策,導致職業教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不能完全適應。特別是多數職業院校是在脫離行業主管部門的情況下開展辦學,社會力量參與支持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使產業與教育深度融合受到影響,校企協同、實踐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微觀層面也尚未形成,導致職業教育發展面臨著一定制約。
在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發展壯大現代產業體系的背景下,深化校企合作成為職業院校推進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任務以及提升職業院校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驅動力量。
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
提升人力資本水平和人的全面發展能力是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根本宗旨。要更好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職業教育必須適應技術進步和生產方式變革以及社會公共服務的需要。當前職業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結構不盡合理,質量有待提高,辦學條件薄弱,體制機制不暢。為此,職業教育要長入經濟、匯入生活、融入文化、滲入人心、進入議程,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全面增強適應性,更好地服務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需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現實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現代產業體系的形成。
因此,要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服務業繁榮發展。尤其是在推動職業優化升級過程中,要適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需要,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亟需發展技能密集型產業,建設一大批公共實訓基地、產教融合基地、示范性職業教育集團,打造技術技能協同創新服務平臺,并廣泛開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職業技能培訓,有效提高職業教育服務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能力和水平。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而職業教育以促進就業為導向,體現在辦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教育教學模式等方面,均是以提升學生就業能力為目標,因此,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與以就業為導向本質上是統一的。
提升職業教育社會吸引力
當前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職業教育仍是我國教育發展中的一塊短板,社會認同度不高、吸引力不足的問題依然存在,這導致職業教育在我國教育生態中處于邊緣地位,而這種地位又強化了人們對職業教育發展的社會心理及行為制約。讓人感到欣慰的是,近年來出現的一些令人鼓舞的狀況使得社會對職業教育發展開始形成一種共識,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我國的深入開展,有活力的初創企業與成熟的企業之間,以及社會公眾與職業教育之間建立的聯系將更加緊密,通過與社會公眾的互動提升認同度和吸引力,這是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環。
要從法律層面明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之間是相互支持、相互補充的關系,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應與普通高等教育培養的學術和技術研發型人才處于同層次且等價的地位,建立與普通教育等值的職業教育體系,完善學歷教育與培訓并重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暢通技術技能人才成長渠道。積極推動職業院校畢業生在落戶、就業、參加機關事業單位招聘、職稱評審、職級晉升等方面與普通高校畢業生享受同等待遇。
逐步轉變社會上輕視職業教育的傳統觀念,大力宣傳優秀一線技能人才的社會貢獻,在理念上崇尚一技之長,不簡單唯學歷、唯文憑,在全社會營造重視技能的氛圍和職業教育發展的良好社會環境。
來源:《教育與職業》。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