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職業教育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職業教育得到快速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逐步完善,服務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越來越強。新時期,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結構的變化、學生及家長對教育公平的迫切追求以及對升學愿望的持續增強,中等職業學校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迫切需要全面解決。
對策1
拓寬經費來源渠道,全面推進辦學條件達標
職業教育重視技能訓練,需要比普通高中更多的投入來不斷優化辦學條件。但是與普通高中相比,全國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條件依然薄弱。
2022年11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實施方案》,旨在持續加大職業教育投入和政策供給,進一步優化職業學校布局結構,不斷提升辦學條件。盡管各地積極落實,但推進比較緩慢,主要原因是辦學經費投入仍然不足。表現為:一是中等職業教育財政性經費投入占教育財政性經費的比例下降,財政性經費投入在同級教育中占比較小。二是中等職業學校以縣級管理為主,縣級財政普遍壓力較大,地方教育費附加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30%的要求,在很多縣(市)沒有真正落實。三是社會力量捐(出)資辦學、行業企業投資中等職業教育的資金較少。四是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設備購置與更新改造貸款貼息、制造業中長期貸款等項目,中等職業學校獲批數量少之又少。五是國家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給了更多貧困家庭和農村戶籍子女就讀中等職業學校的機會,但是學校得到的免學費補助金遠低于學校過去收取的學費。
辦好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需要保證足夠的投入,資金來源必須多元化。因此筆者建議:一是嚴格落實國家和省規定的地方教育費附加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30%的要求。二是吸引社會力量捐(出)資辦學,提升行業企業投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增加學校來自社會的資助資金比例。三是調整學費結構,建立按照大類專業成本收費制度。四是調整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預算結構,適當向職業教育傾斜,確保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經費高于普通高中。
對策2
改革高校招生政策,實現升學比例職普相當
中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基礎,其地位和一定的規模必須予以保證,否則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和類型教育就無從談起。
從2023年中等職業學校招生情況來看,民辦學校已經出現招生困難的現象,盡管大部分公辦學校招生情況還可以,但總體來看中等職業學校的生源將會減少。主要原因包括四個方面:一是高中階段規模結構政策發生變化,由過去的“大體相當”改為“協調發展”,更多的初中畢業生有機會選擇普通高中學習。二是普通高中招生規模的擴大也會影響中職生源數量和質量。三是家長對學生進入普通高中學習的愿望明顯高于中等職業學校。四是隨著人口出生率下降,未來高中段學齡人口將會逐年減少。
目前,從家長和學生的需求來看,升學率是調節學生選擇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的重要指標。因此,建議職業本科和職業??茖W校的招生要以中職學校畢業生為主,確保普通高中總體升學率和職業學校總體升學率大體相當。為不同類型教育的學生提供同樣的升學機會,既體現了教育公平,也是解決家長升學焦慮的有效措施??傮w升學率職普大體相當,可以提升中職學校的吸引力,有利于中等職業教育保持一定的辦學規模。
對策3
創新中職升學制度,引導專業技能教學改革
技術技能教學是職業教育類型教育的重要體現,無論是就業還是升學,都應當強調技術技能教學。中等職業教育要為高職專科、本科教育打下技能基礎,高職??平逃獮楦呗毐究平逃蛳录寄芑A,將技能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縱向貫通的主線,才能加快大國工匠培養步伐。
目前,由于中等職業教育由就業導向轉向了升學與就業并重,這種轉變雖然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變化趨勢,但由于職教高考制度還不完善,一些省市職教高考存在著技能考試簡單化、專業課考試單一化的現象。中等職業學校在辦學中往往是職教高考考什么,學校就開設什么課程,不考的就不開設或者弱化。這就導致了學生把大量精力放在文化課和必考的幾門專業課、技能課的學習上,其他專業課和技能課的學習達不到國家專業教學標準的要求。
因此建議創新中職升學制度,引導專業技能教學改革。一是改革職教高考制度,按照專業大類招生,考試內容覆蓋國家教學標準所規定的所有必修公共基礎課、專業課和技能課;建立必考科目與抽考科目相結合的考試方式,必考科目提前公布,抽考科目在考試前一周由省考試院通過公開搖號的方式確定,這樣可以引導各職業學校開齊開全本專業的所有課程,避免考什么就教什么的現象。二是改革“3+2”“3+4”銜接轉段考試制度,設置淘汰率,將專業技能考核作為轉段的主要依據,形成競爭機制,激勵學生認真學習專業技能。三是探索建立技能大賽全覆蓋機制,將學生技能大賽融入中職升學考試制度,建立對技能大賽獲獎學生加分、免試升學或將技能大賽成績折算成學生升學技能測試成績的機制,引導學校重視技能大賽,強化技能教學。
(作者:謝勇旗,系河北師范大學河北省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ZD202013]階段性成果)
來源:《中國教育報》2024年04月30日第5版。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