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質生產力代表社會生產力的能級躍遷。在新質生產力形成過程中,作為一個跨界、獨特、復雜的適應性系統,職業教育與新質生產力具有伴生與耦合的現實邏輯,這既源自社會生產力的一般特征,也是由新質生產力的獨特屬性決定的,內含著現實優越性、創新性以及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是優化職業教育結構、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提升職業教育體系整體效能、推進教育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實踐中,面向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要求和部署,我國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可以圍繞以下幾個方面有序推進。
一、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高要求打造職業教育新形態
新質生產力在推動社會形態發生變化的同時,也會對教育系統產生顛覆性影響,必將引發教育、科技、人才綜合性重構,讓職業教育呈現新特征并形塑新形態。
一是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職業院校要注重由“育分”向“育人”轉變,構建適應數字時代要求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在個性化、多元化、差異化培養方面發力,在人才培育過程中把握新質生產力、運用新質生產力、創造新質生產力,推動思想政治工作與現代信息技術高度融合,有效增強全要素育人能力,全應用場景賦能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構建育人新秩序、新形態,大力培養國家需要的新型勞動者。
二是變革人才培養理念。職業院校要對標新質生產力對高素質勞動者的需求,將人才培養工作與發展新質生產力緊密結合,更新人才培養目標,把創新精神、工匠精神、科學精神等融入人才培養全周期各環節,培養全面發展的復合型、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適應技術系統演進和工作世界變遷,并引領現代科技進步、新質生產力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充足的戰略性人力資源。
三是深化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職業院校要堅持系統觀念,圍繞辦學目標、教育內容、教學方式、院校治理等,將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部署,統籌安排,重建培養體系、重設教育場景、重組辦學資源、重整教學內容、重構培養方式,著力深化“三教”改革,縱深推進對教師、學生等主體的評價改革,著力優化配置治理要素,全面推進人才培養全流程業務再造,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二、以協同創新為關鍵路徑,高品質提升人才培養新效能
新質生產力把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它的形成意味著生產力要素有質的變化,要求為其供給高素質人力資源支撐的職業教育應有新發展范式,在教育類型和層次有效融通且品質升級中形成高質量的人才培養生態。
一是統籌教育類型協同。職業教育在優化自身特色的同時要對標新質生產力對高端產業或產業高端人才的需求,積極整合優質資源,統籌推進與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的協同創新,持續深化綜合改革。職業教育要通過縱向貫通、橫向融通打破向高層次、高質量發展的制度壁壘,形成“中-高-本-研”貫通銜接的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實現多樣化發展、特色化發展、融合化發展。
二是深化交叉融合培養。職業院校要密切追蹤新質生產力演進趨勢及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的發展方向,深入研究由此衍生的新模式、新業態,在推動培養目標向高位移動、專業交叉融合、能力結構復合上下功夫,切實構建與新產業鏈、新技能體系、新崗位要求等相對接的專業結構體系,加快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匹配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新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助力布局一批未來產業。
三是構建職業能力體系。相關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快建設規范、有序、一體的國家資歷框架,面向新產業確立職業崗位能力標準體系和學習成果認證體系,建立以技能為核心的人才成長“立交橋”,在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之間搭建融合溝通的橋梁,為技能形成和人才評價提供基礎性準則與依據,優化技術技能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為解決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適應性差、技能錯配、供需錯位等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三、以共建共治為主要抓手,高水平構建產教融合新格局
新質生產力以顛覆性和前沿性技術催生的新產業為載體,立足于推動產業發展和產業體系重塑,而完整的產業鏈不可能缺少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職業院校,這就需要職業教育通過產教融合提高與新質生產力的耦合度。
一是完善產教融合制度。我國應就完善產教融合政策支持體系作出重要安排,圍繞如何助推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在貫徹落實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及系列相關文件基礎上,堅持問題導向、找準主要矛盾,深度挖掘產教融合多元主體背后的利益結合點,進一步加強政策的有效供給,突破制度低效的困境,激活創新鏈、撬動資金鏈、服務產業鏈,以此推動職業教育產教融合高質量發展。
二是構建產教融合共同體。新質生產力將催生一批新產業、新業態,讓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的關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所以,客觀上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過程必須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深層聯結、同頻共振,站在產業技術發展的前沿,以辦學模式和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動力,從結成利益共同體轉向命運共同體,持續深度釋放有效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演進的技術技能人才紅利。
三是強化整體性動態治理。新質生產力快速的迭代躍升效應將促使職業教育面臨更加動態、復雜的社會環境,因此要求職業教育動態追蹤新產業發展態勢,堅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以整體性治理為方向,迅速調整人才培養規格與產教融合發展模式,構建多元主體共治、共建、共享的治理共同體,形成高水平的新發展格局,積極應對可能出現的供需失衡挑戰。
四、以數字化轉型為核心動力,高標準激活數智賦能新變量
新質生產力的內核是以數字技術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創新,高標準推進數字化轉型既是打造產業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形成新質生產力、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也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是深化數字化轉型。面向新質生產力對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新要求,職業教育要深化以數字技術創新驅動專業建設范式變革,強化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尤其是專精特新產業的深度聯動,完善專業建設動態調整機制,優化專業建設內容,重設專業教學組織方式,著力化解社會發展與技術技能人才供需矛盾,形成相匹配的專業培養方案與教育供給方式,為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賦能。
二是打造數字化育人空間。面向數字技術催生新質生產力加速形成這一趨勢,職業教育要利用數智化技術拓展學習空間,統籌物理空間和數字空間、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優質教育元素,將智能化終端應用到人才培養及技能養成之中,形成更好的教學條件、更高效的實訓平臺,重塑學習形態,建立職業教育新體系,有效應對未來經濟形態、產業結構、職業結構的快速變化。
三是創新數智化教育模式。伴隨著新質生產力的逐漸形成和發展,工業時代的職業教育形態已無法適應當前數字時代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這就要求職業教育通過數字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于理念、體系、范式、內容、治理等不同維度進行實質性變革,形成智慧教育新思維、新模式,在職業教育規?;囵B和個性化培養之間找到平衡點,推進職業教育結構性改革,釋放數字生產力,實現育人全過程深度優化。
五、以價值創造為基本導向,高站位形成服務發展新優勢
新質生產力在空間結構上體現了更高層次的社會性、開放性和協同性,旨在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更大的價值空間,這就要求職業教育以人才為重要抓手,圍繞全要素提質增效,不斷增強價值創造能力、形成發展優勢。
一是賦能技能型社會建設。職業院校要積極適應工作世界呈現的生產技術數字化、勞動工具智能化、勞動內容復雜化、勞動關系協同化等特點,直面社會對技術技能人才的技術角色期待,將數字技術訓練、數字技能養成嵌入人才培養過程,加大數字勞動工匠培養力度,主動協同多元主體以構建社會支持機制,完善人才成長發展通道,為技能型社會建設賦能,為生產力的躍升提供新型高技能勞動者。
二是助力區域協同發展。在新質生產力形成過程中,一批優勢產業將跨區域精耕細作并全面融入全國大市場,職業教育要主動對接這一發展趨勢,面向區域經濟社會進行一體化發展戰略部署,主動推進跨區域資源整合,一體謀劃專業設置,建立協同治理機制,加大對區域支柱產業的支持力度,形成推動經濟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跨區域協調發展筑牢基底。
三是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職業院校要牢牢把握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發展契機,將數字時代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放在教育強國、教育現代化建設中并進行系統謀劃和定位設計,積極探索國際交流與合作新機制,助力我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形成新競爭優勢、贏得發展主動權。(節選自《高校教育管理》2024年第3期)
來源:高職觀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