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是加快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立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樹立大職業教育觀,著眼長遠看待高職教育,從宏觀和微觀兩個維度,系統性采取舉措,統籌推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創新,為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提供優質人才支撐。
一、宏觀層面:全面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
1.以系統觀念為引領,更新高職教育人理念
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核心。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統籌安排和一體化部署。在新形勢下高職院校要樹立大職業教育觀,以創新驅動為核心,統籌推進人才培養工作,以協同配合、系統集成和共同塑造方式,筑牢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基底。一方面,國家要做好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打造中國特色職業教育育人體系。引導高職院校注重學生數字化、綠色化、藍色化意識和知識應用能力培養,使高職學生具備扎實的數字化技術應用能力,學校要在保持傳統優勢專業基礎上,科學開展人工智能、大數據和云計算等專業人才培養和超前謀劃未來新興產業專業人才培養布局,為新質產力發展提供大批高素質高職人才。國家要鼓勵高職院校因地制宜開設綠色低碳和藍色海洋經濟專業,將生態文明思想和藍色經濟發展思想融入高職人才培養全過程,培養滿足綠色生產力和藍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高職人才。另一方面,國家要充分發揮高職教育在“教科人”一體化發展的積極作用。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端應用人才資本主要提供者,能夠聯結和交匯教育、科技與人才,在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高職院校要圍繞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探尋人才培養新方位和新模式,促進教育、人才、科技、產業和創新的鏈條有機銜接,助力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2.拓展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層次,構建多元化人才培養格局
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需要多元化高職人才,因此,拓展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層次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國家要增加職教本科人才供給量。當前,我國已經開始試點職教本科人才培養層次,并取得不錯育人成效,但是職教本科人才供給數量還不能有效滿足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需求。因此,國家應增加職教本科人才供給數量,按照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和《本科層次職業學校設置標準(試行)》要求,加快全國職教本科職業院校設置論證進度,優先鼓勵辦學質量高的高職院校試點職教本科人才培養,增加職教本科人才供給數量。其次,要規范高職高專人才培養行為。高職高專人才培養是當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主要層次,并且是相對成熟的人才培養層次,然而,社會往往對其有不正確的認知。因此,國家應引導和規范高職高專人才培養,制訂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質量監控指標和考核方式,盡量減少對高職高專人才培養不必要“干擾”,引導高職院??茖W有序開展??茖哟稳瞬排囵B,避免出現“極端”辦學行為。最后,積極發展職教研究生和技工教育,滿足新質生產力對科技創新和專項技能人才需求。國家要積極試點職教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人才培養,在培養學生技能基礎上,培養學生學術研究能力,以增加高職院校科技創新貢獻率,以此助力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同時,鼓勵高職院校和技工學校聯合開展人才培養,形成職技一體化育人格局,高質量向社會供給專項技能人才。此外,高職院校要以職業啟蒙教育為載體,服務和融入普通教育人才培養;以繼續教育和社會技能培訓為媒介拓展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渠道,增強高職教育社會服務能力和影響力,集聚和釋放高職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動能。
3.立足“一帶一路”倡議,引導和規范高職教育“出?!毙袨?/span>
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是各生產要素互相暢通的結果,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過程是一個開環實踐活動。國際交流是高職院校開展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一方面,高職院?!俺龊!毙袨橐蠂野l展戰略?!耙粠б宦贰背h是我國重要的對外開放戰略,高職院校要站穩政治立場,積極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主動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開展高水平人才培養交流,努力實現人才培養合作雙贏。有必要出臺國家層面高職教育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規范行為指南,規范高職院校“出?!鞭k學行為。要嚴格監控民辦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行為,避免出現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效益以及危害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的行為,以維護職業教育“出?!钡恼w良好聲譽。另一方面,高職院?!俺龊!毙袨橐櫲珖野l展大局。營造我國高職教育外向型發展良好氛圍。高職院校要按照國家統一部署積極與友好國家開展人才培養交流合作,增強職教“出?!贬槍π?。在國際交流合作中,高職院校要探尋助力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的共同性和個性性路徑,賦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微觀層面:扎實做好人才培養具體實踐環節
1.樹立服務意識,注重人才培養社會效益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是服務行為。而高職院校助力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本質上就是服務屬性的社會實踐活動。當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局部出現的“功利性”色彩是多方面原因造成,因此需要政府、社會和高職院校協同努力,才有可能最大化消除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局部性“功利性”色彩。首先,政府要盡可能減少“形式主義”的考核評價活動,實施高職院校育人科學“減負”工程。考核評價是確保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重要督促手段,然而,部分考核評價帶有形式主義色彩,政府要科學論證考核標準和方式,提前預判高職院校為了達到考核評價過關目的,所采取各種“極端”辦學行為。如職業技能大賽考核指標,強調了政府舉辦職業技能大賽屬性要求,此項要求對辦學實力雄厚的高職院校是非常容易滿足的,而對辦學實力較弱和民辦高職院校來說,滿足要求的難度相對比較大。此類硬性規定,可能不會提升區域高職人才培養質量,因此,采取柔性和差異化考核指標顯得非常有必要。其次,社會要正確認知高職院校人才培養,企業行業產業要盡可能立足實現社會效益原則,積極與高職院校合作開展諸如產教融合、產教融合體、行業聯合體建設,減少經濟效益追求對人才培養負面影響,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經濟價值觀,為其積極主動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奠定基礎。最后,高職院校領導層要樹立正確育人效益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行為與領導育人效益觀有一定的關聯性,國家要積極引導高職院校領導和舉辦者正確認識人才培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樹立高職教育育人的服務理念。
2.多措并舉,促進教師教學與科研能力雙提高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關系到高職院校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而人才培養質量與教師教學和科研能力是緊密相關的。高職院校提升教師教學與科研能力,是其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有效途徑。一方面,高職院校要擴大教師來源渠道。當前,高職院校教師主要來源于企業、普通高等學校,他們所擁有的能力存在差異性,如來源于普通高校教師有科研能力,但是缺乏技能教學能力;而來源于企業的教師往往具有實踐教學能力,但是缺乏科研能力。高職院校要修改教師隊伍建設標準,拓展多元化教師引進渠道,并且嚴控教師招聘源頭,注重教師品德考核,優先錄用有家國情懷的人員,為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奠定基礎。另一方面,以物質和精神獎勵相結合方式,提升教師經濟社會地位。高職院校要積極爭取政府扶持政策,努力擴大在崗教師事業單位編制,使他們能夠享受事業單位社會福利待遇,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使其專注教學和基礎性科學研究,提高他們教書育人職業獲得感和幸福感,使其成為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育工作者,培養高素質人才和供給高質量科研成果,助力新質生產力形成和發展。此外,鼓勵教師參加多樣性培訓,提升教學與科研能力。通過學習培訓,了解其他單位助力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的有益經驗,有助于教師正確認知自身在新質生產力形成中的作用和定位。
3.積極推進職教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努力消除高職學生層次差異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生源主要是通過夏季高考和職教高考獲取生源,兩者學生錄取原則不同,生源選拔質量也不盡相同。生源質量是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為了提高高職教育生源質量,有必要對高職教育招生考試制度進行改革。首先,繼續發揮夏季高考對職業教育人才選拔積極作用。按照國家要求,夏季高考招生改革要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通過夏季高考選拔一批具有學術研究潛力學生,打牢高職院校基礎性科學研究基底,進而增強高職院校在科技創新中的實際效能。其次,扎實推進職教高考改革。職教高考是高職院校獲取生源的主要渠道,當前職教高考是省域教育行為,不同省域的職教高考沒有實現互認,造成參加職教高考的學生不能在全國范圍選擇理想的高職院校。因此,職教高考在保持現有“文化+技能”考試設計基礎上,有必要推行全國統一文化課程考試;國家統一技能考試標準,技能測試仍由省域組織實施,跨省域互認技能測試成績。最后,杜絕民辦高職教育商業化招生行為。民辦高職教育招生行為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關系到我國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的現實性問題。民辦高職教育是比較特殊高職教育類型,其社會吸引力不高,獲取生源難度相對比較大。為了滿足生存發展需要,民辦高職教育出現了商業化招生行為,“扭曲”了高等教育招生社會公益屬性。因此,為了解決商業化招生給民辦教育發展帶來了各種不利影響,國家應該安排專項生源計劃,滿足民辦高職教育對生源的需求。同時,政府也應該將民辦高職教育發展納入財政撥款范疇,擴大民辦教育融資渠道,降低民辦高職教育對生源數量依賴強度,引導和規范民辦高職教育高質量發展,形成公辦和民辦高職院校協同助力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良好局面。(節選自《職業技術教育》2024年)
來源:高職觀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