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新時期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職業教育如何借“新”突破,賦能新質生產力,是時代賦予高職院校的新命題、新使命。筆者認為,高職院校賦能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創新驅動、跨界協同、開放融合,持續增強服務發展的核心能力。
重塑辦學生態,產科教一體化打造新質平臺
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時代新進程中,職業教育要把準國家戰略和地方發展脈搏,重塑辦學生態,搭建能有效整合產業、科技、教育資源,能有效運行技術創新型教學科研的“新質平臺”。
聚力打造產科教一體化合作新平臺。針對新質生產力技術創新由單一環節創新轉向整個產業鏈條或產業生態圈創新的特點,高職院校應樹立平臺思維,根據區域產業形態和對技術創新的不同需求,實施區域發展“深融”計劃,立足“園區”、強化“實體”,探索“大園區統籌、小園區承接、多企業主體、產業鏈加盟”的體制機制,與政府、行業、企業等共同建設產教綜合體、職教集團、產業學院等不同形態、不同類型的實體“產科教一體化”平臺。如金華職院新建智慧航空工程創新中心,入股共建半導體科技實體企業,整體提升智能化精密制造產教綜合體;與行業企業共建“一個專業群對接一個產業園”的生物制藥產教綜合體,促進專業群融入產業集聚區發展,建成浙中生物醫藥工程實踐示范中心;吸引農業龍頭企業和科研院所參與,實體運行實驗農場,打造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等。
全力培育市域產教聯合新生態。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是國家推動職業教育管理下沉一級,資源聚合、輻射地方、支撐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與新質生產力集聚優質創新要素高效運行的屬性相契合。高職院校應通過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與區域發展深度捆綁,整合學校和企業資源,開展人才培養、聯合攻關、集中突破,破解過去產教聯合存在的虛擬化、空心化、表面化難題。金華職院作為牽頭單位,依托金華經濟技術開發區,聯合區域數十家企業、中高職院校、科研機構和行業協會成立“金義都市區產教聯合體”,積極探索產科教一體化、中高本一體化、職前職后一體化、產學研訓創一體化的“四個一體化”人才培養舉措,為加快培育突破性發展優勢產業集群、產業鏈條提供“躍遷勢能”。
下沉縣域打造校地合作辦學新格局。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需要精準配置高級生產要素,促進區域優質要素資源不斷集成、融合、發展。當前,我國縣域吸引和留住高等教育人才的內驅力極大增強,對聯合舉辦乃至獨立舉辦高等教育渴望迫切。下沉縣域辦學,將成為校地優質要素自主有序流動、配置效率提高、職業院校集成化關鍵辦學能力增強的有效路徑。近年來,金華職院積極下沉縣域,構建“主校區+N個分校區”的辦學新格局,與武義縣人民政府共建“武義學院”,在永康成立浙中五金智能制造產業學院,打造以縣域現代產業學院為形態、以中高職一體化為核心的區域產教聯合體新樣本。
升級專業體系,校行企一體化打造新質專業
專業作為職業教育與產業聯系的紐帶,應與新質生產力質態發展相統一,與區域產業布局、特色發展優勢相一致。高職院校要圍繞區域產業發展規劃、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發展布局以及產業鏈數字化和綠色化需求,規劃與之相契合的專業體系和教育資源,確保育人要素與生產要素匹配對接和融合統一。
循產建群,對接區域產業需求布局專業體系。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引擎,以新產業為主導,以產業升級為方向。高職院校應根據服務面向的區域中涉及領域新、技術含量高、知識密度大的產業發展需求,構建與之相契合的專業群體系。在此過程中,應著力加強智能制造、新能源、信息技術等領域的專業布局,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綠色低碳發展、數字經濟等國家重點戰略儲備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目前,浙江正在打造“415X”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金華正在打造“2+4+X”主導產業集群。金華職院綜合考量區域產業特色和學校專業辦學基礎,對學校內部專業結構體系進行全方位調整布局,從打造“一老一幼一制造”三大高峰向構筑“一工一農”新高峰強化,加強先進制造、新能源、信息技術、現代農業、生物制藥等領域專業布局,重點打造一批新技術全面融入的新質專業。
以群破界,融通專業群集群發展組織邊界。為充分發揮專業群在服務產業發展上的集群效應,高職院校應變革傳統的二級管理模式,打破院系之間的組織邊界,圍繞專業群建設,重新調整、整合教育教學資源,創新以專業群為核心的教學組織模式,以應對產業集群對體系化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金華職院以專業群為依托,按照“一專業群一平臺”的建設思路,對應每個專業群所面向的區域產業集群發展特征,集中力量架構一批產教融合平臺,組建多樣化產教協作組織,同行業企業聯合打造具有鮮明行業特征的專業群高峰。
科技賦能,推進專業建設的現代化迭代升級。加速建設同新經濟、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高度跨界、嫁接和融合的新興專業,是優質和高水平專業建設的核心。高職院校要適應產業數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的發展趨勢,借助5G、大數據、云計算等新科技推進專業建設迭代升級。金華職院立足“四新、四化”,對接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商科建設要求,強化技術技能的融合交叉,推動專業的現代化改革;對接浙江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升級版,將智能技術、數字技術廣泛融入專業教學,加快專業數字化轉型;聚焦雙碳目標、生態文明、清潔生產、可持續發展與循環經濟等,推動專業綠色化改造。未來3—5年,學校將重點支持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制藥等新興領域和養老托育、現代農業等重大民生領域的專業迭代升級。
創新學習模式,學訓創一體化打造新質課程
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職業教育必須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通過真實生產、實習實訓、科技研發、社會培訓、創新創業等更加多元跨界的途徑對學生展開系統培養,提升學生的跨界視野和協同合作能力,以應對復雜多變的工作環境和職業需求。
建構跨界協同人才培養機制。從“跨界”理念出發,以產科教平臺為載體,從產學研訓創一體化切入,將科技、科學和應用科研等要素有機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形成“企業項目進課堂、能工巧匠上講臺、師資隊伍下企業、師生作品進市場”的局面。高職院校要以解決工作現場復雜問題為目標,將技術技能和思想素養、人文素養、科學素養、數字素養、綠色素養充分融合;要以中國特色學徒制為主要培養形式,將工程思維、工匠精神、人文素養交叉融合,培養知識復合、技能較強、具備創新精神的“現場工程師”。
打造跨界混編科教創新團隊。作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熟練掌握新質生產資料的應用型人才的主力軍,高職院校教師不能停留在知識的傳授者角色,而應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創新的指導者。這當中,建構產學研訓創一體化跨界人才培養機制是關鍵,打造異質性跨界混編科教創新團隊是基礎。高職院校應以產科教平臺為載體,組建跨院系、跨專業、跨校企的異質性混編的科教創新團隊,培育以企業科技副總、產業教授和學校社會服務型教授為核心的科教團隊帶頭人;創新教師企業實踐機制,骨干教師要通過企業掛職鍛煉、訪問工程師等,提升社會服務能力,促進科研反哺教學。
開發跨界融合新技術課程群。要實現育人要素與新質生產力生產要素和生產關系、技術賦能的融合統一,高職院校應積極應對技術迭代變革帶來的沖擊挑戰,以“課程適應性”理念為核心,以新課程改革為載體,打通產學研訓創之間的育人邊界,校企共創基于產業鏈群、職業崗位、工程項目、工作場景的新技術課程體系,重塑課堂生態,提升專業群課程體系和行業銜接的耦合度。高職院校應以數智化、綠色化驅動課程開發和教學內容重構,重點建設專業群優質平臺課程、產科教融合高階課程、中高本一體化課程、技術發展前瞻課程、專業特色方向課程等“五個一批”的新質課程,實現課程鏈與產業鏈新科技、新標準、新工藝發展同步。同時注重學生生涯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面向特定產業領域,系統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素養,實現教育內容與產業技術發展的同頻共振。
(作者系浙江省現代職業教育研究中心首席專家、金華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
來源:中國教育報。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