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2010-2022年中國274個城市的面板數據,從職業教育的視角研究城市新質生產力水平的影響因素,構建了職業教育賦能新質生產力水平的影響模型,以期為理解職業教育在新質生產力提升中的作用提供依據。研究結論與政策啟示如下:
一、研究結論
新質生產力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力量的協同推動。以職業教育發展賦能城市新質生產力,既是黨和國家賦予的重要任務,也是職業教育的當代使命。本研究采用中國274個城市2010-2022年的面板數據,探究了職業教育發展對新質生產力水平的影響。研究發現:一是職業教育發展有助于提升城市新質生產力水平,該結論在替換變量、剔除異常樣本和近似外生工具變量檢驗后依然成立。二是職業教育通過技術成果市場化和產業數字化間接推動城市新質生產力提升,其中技術成果市場化的“驅動器”效應更為明顯。三是職業教育發展對城市新質生產力的影響呈現多維異質性。中西部區域職業教育發展能顯著提升新質生產力水平,然而東部區域,職業教育對新質生產力的提升作用不顯著。雖然職業教育發展的3個維度(教育經費、教育規模、教育成果)均能顯著促進城市新質生產力發展,然而這3個維度的影響力存在一定差異,其中教育經費投入的影響力最大。此外,職業教育發展對新質生產力水平較高城市的提升作用更明顯。為此,應進一步優化職業教育發展,提升城市新質生產力水平,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二、政策建議
1.緊扣社會需求,大力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本研究證實,職業教育可以作為提升新質生產力的動力引擎。為此,一要加強產教融合。推動企業與職業院校深度合作,共同制定符合市場需求的教育培訓計劃,確保教育內容與實際工作緊密對接。二要優化專業設置。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及時調整和優化專業設置,增設與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相關的專業,以滿足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三要提升師資水平。加大對職業教育教師的培訓和發展力度,引進行業專家和企業技術人員參與教學,提高校內教師的技術水平和校外專家的教學水平。四要強化實踐教學。增加實訓基地和工學結合課程,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學習和鍛煉,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2.暢通轉化渠道,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加快技術成果市場化和產業數字化的機制作用
應建立健全技術成果評價和轉化機制,鼓勵師生參與技術創新和研發,將技術成果轉化為實際的產品和服務。通過舉辦職業競賽、技能展示等活動,提高技術成果的市場認知度和接受度,有效推動技術成果的市場化進程。為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加快產業數字化方面的機制作用,應與企業合作共同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和實訓平臺,提高學生數字技術基礎研發和應用能力。同時借助職業教育資源,引導企業員工提升數字技能和數據管理能力,全面系統推動企業業務數字化轉型。
3.遵循比較優勢,制定差異化職業教育發展政策
對東部地區和新質生產力水平較高城市,要合理引導職業教育發展,避免趨同和低水平重復建設,打造我國職業教育高地。對中西部地區和新質生產力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城市,要給予針對性的政策傾斜,借鑒東部地區的優秀經驗,積極增強職業教育的開放性和適應性,充分釋放職業教育“紅利”。(節選自《職業技術教育》2024年第16期)
來源:高職觀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