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質生產力引發職業教育系統性重構
新質生產力是傳統生產力以技術革命為依托,由量變轉向質變,其突出的創新性、復雜的技術性、顯著的組合性、廣泛的滲透性、高效的跨越性顛覆了生產力發展的傳統路徑,推動經濟發展的方式與路徑突破了傳統的技術體系,催生了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產業形態,形成了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近年來,新質生產力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發展基礎,國家在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了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需求規模與結構有了更高的要求,職業教育的發展也迎來了新的窗口期。新質生產力給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帶來的全新變化,必將推動職業教育開啟系統性變革的進程,包括發展理念、組織架構、培養目標、辦學模式、教學體系、治理方式等,其帶來的影響也將是全面的、顛覆性的、深層次的,職業教育內部的基礎設施、管理隊伍、師資力量、教學技術、實訓方式、培養模式等也必將重構。職業教育迎來了邁向高位移、高層次、高質量的新的歷史時期。同時,新質生產力將推動智能化、自動化生產取代勞動密集型生產。生產過程的高度自動化、個性化、靈活化對工作裝備、工作崗位、工作內容、工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帶動了就業結構、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結構的變化。因此,職業教育需進行體系化重構和全流程再造,挖掘新領域、新賽道、新優勢,在發展能級上創造出新動力、新效率、新能力。
二、新質生產力推動職業教育知識體系復合性重組
新質生產力對產業發展所引起的變革,正在逐漸打破原有某個崗位依靠單一知識體系而形成的崗位標準和崗位要求,互聯網、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與產業的融合度逐漸增高,工業企業、生產企業、服務行業與互聯網企業之間的邊界變得模糊,設計崗位、生產崗位、管理崗位之間的界限不斷縮小,產業群、產業鏈在不斷進行分工、重構及融合的過程中對職業能力的需求趨向同質化,需要更多的具備跨界知識和技術技能的人才。也就是說,技術技能人才在掌握所學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從智能制造、數字制造的要求出發,掌握信息技術、機械技術、電子工程等多種相關知識,成為“專家型通才”的“T”型人才。發展新質生產力所需要的高深知識生產、技術元素融合和產業技術突破,再一次放大了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高度、深度與難度。因此,職業教育需要對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知識體系、技術要素、產業發展趨勢進行重新研判和研究,實現知識體系復合性重組,將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新分工、新崗位的發展要求貫穿于教育教學過程中,使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三、新質生產力助推職業教育重塑人才培養標準
新質生產力在催生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產業發展的同時,將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機器人、區塊鏈、AI等新興產業工具全面融入產業形態之中,產業結構、產業功能中的研發、設計、制造、銷售、服務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傳統的以程序化、標準化、流程化、規范化為主要要求的工業制造逐漸轉變為人對智能生產、機器人、生產平臺等的管理制造。也就是說,技術技能人才不再是單純掌握某項生產技能的制造者,而是復雜任務處理的控制者、協調者、評估者、設計者、管理者。技術技能人才除了要掌握一線生產所必備的技能知識,成為一個合格的技能操作者之外,還要具備工程師、程序員、分析師、問題解決者的能力。新質生產力對技術技能的延展性、跨界性要求,使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面臨新的挑戰,技術技能人才的適配性供給和復合化培養成為主要趨勢。所以,職業教育必須進一步重塑人才培養標準和能級,以適應新質生產力所帶來的技術技能變化。
四、新質生產力煥發智能學習的持續性重建
新質生產力的一個重大特性就是促進產業持續滾動地更新技術,相應地,崗位要求和標準也會不斷地產生變化和升級,產業形態和制造模式也將不斷重構,進而引領制造業不斷向新的領域轉變。這也決定了在新質生產力未來的發展中,很難預測與準確定位技術技能人才的具體標準。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要求人才具有強大的自我學習能力和智能學習能力,在進入職業崗位后仍保持持續的自我學習、參與業務培訓,不斷更新知識體系和技術技能體系以促進崗位適配能力實時提升。因此,職業教育必須正視新質生產力所帶來的這種變化,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夯實人才自我智能學習的理念基礎,增強其持續學習能力的自我建構,進而實現技術技能人才“全生命周期”“全職業周期”的有效學習。(節選自《教育與職業》2024年第12期)
來源:高職觀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