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修訂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在職業院校課程教學領域,職業教育該具備什么樣的類型特征,本文認為,其應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行動性知識的學習領域。這一特征回答的是“教什么”的問題。在這一的問題上,普通教育更多指向的是符號性知識的學習,即通過符號表達的知識與范疇,它們是人類發現的規律性認知。而職業教育要傳授的主要是行動性知識,這些知識表達的是人類的經驗、技巧以及做事的智慧,與符號性知識一樣,它們都是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具有同樣重要的價值。這兩種不同類型的知識,共同組成了學校課程教學的內容集合,它們既相互區別又深刻關聯。當我們在“怎么做”的基礎上,追求為什么的時候,行動性知識就與符號性知識產生深刻聯系,導向“理實一體”與“知行合一”。因此,職業教育課程的理想內容組織方式是“項目化”,通過項目化把理論性知識與行動性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理實一體;在教材的呈現上則需要“立體化”表達。
二是做中學的習得方法。這一特征回答的是“怎么教”的問題。對于普通教育而言,與符號性知識的傳授相對應,比較多地采用講解、問答、探究等教學方法,而職業院校的課程教學應主要采用“做中學”的方法。做中學的教學方法與行動性知識的傳授要求相一致,它的核心要義是通過“行動”習得技能與技術。對于教師而言,主要教學方式是“示范、校正、指導”;對于學生而言,主要學習方式是“操作、反思、改進”。講授式教學以符號為媒介,通過思維展開與學習對象的互動,從而形成記憶、理解與知識的運用。做中學主要通過工具與工作對象產生互動,訓練身體的機能,形成技能、獲得經驗、產生認知。因此,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應倡導通過“真實任務”學習,在真實情景中學習,這是職業院校課程教學與普通教育最大區別之一。做中學的本質是讓學生動起來,首先是讓學生的身體動起來,即操作起來;其次,讓學生的腦子動起來,在行動中反思改進;最終產生心動,即把事情做得更好,產生追求美的沖動,這就是高位的工匠精神。
三是職業能力指向的學習結果。這一特征回答的是學得“怎么樣”的問題。職業教育的學習結果指向的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以及核心素養,即順利完成職場任務的能力,解決工作實際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表現在能夠快速、有章法地解決問題,并在工作中展開與他人的協作,表現出良好的素質。對于課程教學的目標達成與否,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有著不同的測評方式,符號性知識的掌握主要通過紙筆測試完成,而職業能力與素養的測定則需要通過項目化載體實現。如當年的學徒制,木工可以獨立完成手推車的制作并實現其功能,以此評價其是否可以“出師”。顯然這一過程需要較長的時間,因此,職業院校課程教學需要安排足夠時間和獨立環節,通過職業能力的輸出與測量幫助學生形成綜合職業能力。(節選自《職業技術教育》2024年第20期)
來源:高職觀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