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提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目標,要求優化高等教育布局,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為職業本科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探索職業本科教育的新路徑,不僅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一次深刻反思、變革與重構,更是對技術理性與教育本質形而上思考的實踐回應。這就要求我們深入探究職業本科教育與人的全面發展、知識創新與職業技能深度融合的內在邏輯,在快速發展的制造業新趨勢中,開辟出一條既能傳承教育教學精髓,又能引領未來發展趨勢的職業本科教育新航標。
職業本科教育之“道”
“形而上者謂之道?!痹谥袊糯軐W里,“道”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概念,它既可以指某種必然性的規律,也可以指某種普遍性的原則。“藝近乎道”,我們應從規律性的高度研究和闡釋職業本科教育之道。
職業本科教育應關注育人的基本原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未來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將更加多元化和復合化。全面發展教育能夠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他們不僅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團隊協作精神和創新能力,能夠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職業本科教育的基石,根植于對教育對象內在認知規律與成長軌跡的深刻洞察和遵循,致力于全方位促進學生的成長與成才,推動學生的全方位發展。正如英國杰出科學家W.I.B.貝弗里奇在《科學研究的藝術》中所深刻闡述的,教育的多元化能夠激發創新思維,避免單一領域深耕導致的視野局限與思維僵化。在追求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職業本科教育與普通本科教育共同承載著培育新時代青年的重任。因此,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確立為職業本科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最高追求,必須超越理論層面的探討與空洞的口號,將其深植于職業本科教育實踐的土壤之中,滲透到職業本科教育的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實踐環節、綜合素質評價等每一個細微環節,使之成為引領職業本科教育實踐的行動指南和核心價值。
職業本科教育應掌握科學的基本原理,推動科技創新。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性,而創新的關鍵在于人才。職業本科教育作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其核心使命之一便是確保學生扎實掌握科學的基本原理。這包括但不限于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科學等自然科學的基礎知識,以及工程技術、管理學、經濟學等應用科學領域的核心理論。當前,部分高職院校在實踐中過度聚焦于技術技能訓練的強化,不自覺地縮減了理論教育的比重。誠然,這種做法短期內提升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即時就業競爭力。然而,從長遠看,可能限制了畢業生的職業發展空間,削弱了他們的綜合適應能力和長期可持續發展能力。深刻理解和掌握專業領域的基本原理,不僅有助于拓寬學生的就業視野,使他們在更廣泛的職業領域保持競爭力,還能增強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為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職業本科教育應重視學科的基本原理,推進學科建設。學科作為現代知識生產的一種組織建制,將人類千百年來創造的知識分門別類、成體系地組織起來。將有關職業教育的實踐經驗理論化,將職業教育的理論認知系統化,就形成了職業教育的學科知識體系。職業本科教育應當高度重視對學科基本原理的掌握,學生通過系統學習,建立起扎實的學科基礎,為后續的專業技能培養和創新實踐奠定基礎。職業本科教育應遵循學科與專業一體化發展規律,將專業建設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專業實驗室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學與研究基地建設的系統工程納入學科建設規劃,形成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互動機制,提升專業的社會聲譽與競爭力。
職業本科教育之“術”
“術”即技術、方法,是實現某種目標的手段與工具。職業本科教育的術,是為達到一定職業教育目標,所采取、運用的教育方法、手段與技術,它是職業本科教育的要素之一。從實踐來看,職業本科教育的“術”就是如何圍繞產教融合形成辦學特色。
科學找準自身定位。每所院校都有其獨特的辦學歷史、文化底蘊和資源優勢,職業本科教育應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教育模式。既要避免對應用型本科教育的簡單模仿,也要避免對高職專科教育的路徑依賴,還要防止成為高等職業??平逃蛻眯捅究平逃龣C械相加的產物。只有根據學校的辦學條件,確立職業本科教育辦學目標,才能逐步形成自身的優勢和特色。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職業本科教育應以產教融合為核心驅動力,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全面創新。不僅要求教育體系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更強調在人才培養的全鏈條上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無縫對接。通過搭建校企合作的廣闊平臺,職業本科教育能夠深入了解行業動態、技術前沿及企業需求,從而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優化課程內容,確保所傳授的知識與技能緊貼市場實際。
對接產業設置專業。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和新興產業的快速崛起,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與高職??平逃啾?,職業本科教育專業的學制、生源和要求等均發生了較大變化,要積極探索跨學科專業的建設與發展,通過整合不同學科的優質資源,構建具有創新性和前瞻性的專業結構,確保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保持高度契合。要對接高端制造產業和產業高端設置專業,優化專業布局、明確培養定位、構建課程體系、組建教師團隊、完善管理機制,形成特色專業品牌,帶動辦學特色的形成。
職業本科教育之“業”
職業本科教育之“業”,是職業本科教育原理與方法的系統闡發,是對行業企業的應激性反應和適應性自覺,是體現職業本科教育的“本業”問題。這種“本業”除了課程設置、評價方法、實踐教學等之外,最重要的應該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強調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類型定位。職業本科教育在層次上屬于本科層次,突出強調培養的技術技能特點。與職業??平逃啾龋殬I本科教育層次更高,在職業技術的理論要求上,必須具有寬厚的、扎實的技術理論基礎。為此,職業本科教育體系需構建與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相適應的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和實踐平臺。課程體系應注重基礎理論的廣度和深度,同時融入前沿技術和行業動態,確保學生知識的時效性和前瞻性。教學模式則需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如案例教學、校企合作等,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實踐平臺包括校內實訓基地、企業實習基地以及創新創業孵化器等,將學生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技能。
突出人才職業特色的培養屬性定位。職業本科教育是為生產一線輸送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人才能夠直接應用于生產一線,高度貼合職業崗位的標準要求,是職業本科教育始終堅守的特色。為此,職業本科教育體系需精準對接行業、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明確各職業領域的特色與核心能力要求,進而將這些特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有效培養學生的職業特色。
落實“全人化”人才的培養要求定位。德國思想家洪堡早在19世紀就提出了“全人教育”的理念。全人教育要求職業本科教育不僅要注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更要關注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養、身心健康以及創新思維等多方面的培養。職業本科教育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通過思政引領、德技并修,實現從“學歷本位”到“能力本位”“人格本位”進階,使學生能夠在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中持續成長,真正成為國家和社會有用之才。
(作者系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大學黨委書記)
來源:中國教育報。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