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教育部和財政部于2024年1月啟動了第一輪“雙高計劃”(即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驗收工作起,“新雙高”建設就成為高職教育領域熱議的話題,主要建設目標也逐漸聚焦到辦學能力高水平、產教融合高質量上。新一輪的申報方案也呼之欲出。且不管教育部如何設計“新雙高”的建設思路,職業教育都要回歸到其本真上來,都要面向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回答好習近平總書記“我們要實實在在地把職業教育搞好”的命題,重塑職業教育發展新體制,構建適應、匹配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職業教育良好生態。
眾所周知,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是一個系統性工程,當前被廣為關注的“一體兩翼”也好、“五金建設”也罷,都是這個復雜系統中的構成因素,只是創新推進“新雙高”建設的任務載體,即便是分為不同的“賽道”,也只是創新推進“新雙高”建設的路徑和服務面向,并非職業教育的全部。當然,“新雙高”建設更要著力破解上一輪“雙高計劃”建設中存在的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防止可能陷入不少高職院校出現的“重成果輕建設”“成果為王”等誤區。
我國醫學典籍《黃帝內經·靈樞》有云:“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謹而調之也?!苯栌弥嗅t對生命復雜系統的理論認識,我以為,在通往“新雙高”的路上,高職院校應把握好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規律,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圍繞“五臟不安”對癥下藥,先治好自身的“虛”癥,有效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實實在在搞好質量、能力、特色建設,主動適應時代之變、積極順應時代之需、高效回應時代之問。
一、治專業建設之虛,增強社會需求的匹配度。
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社會聯系最為緊密的一種教育類型,因產業而生、隨產業而興,應始終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然而,就當前的實際情況來看,為數不少的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的適配度不夠,主要表現為:專業設置缺乏前瞻性、針對性與規劃性,游離于辦學定位;專業開設存在扎堆、重疊的情況,未能凸顯自身辦學特色;專業群對接的產業鏈環節不準確、目標價值鏈層次不合理;過度追求當前的熱門行業,缺乏科學論證,脫離辦學實際;專業數字化改造遠滯后于產業轉型升級帶來的新需求;專業組群邏輯不清晰,存在融合壁壘,難以形成人才培養“合力”;專業課程結構體系缺乏靈活性、銜接性,與實際應用脫節;等等。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如果舞不好專業建設這一龍頭,高質量發展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在通往“新雙高”的路上,高職院校務必要圍繞如何增強社會需求的匹配度,治專業建設之“虛”。一是抓好專業組群。一攬子建立專業布局結構調控機制、專業動態調整機制、招生就業與專業設置聯動機制,切實錨定自身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打破傳統的“學科化”范式下的專業組群模式,實現跨領域、跨學科、重交互、重協同的組群邏輯,優化資源整合與配置,優化教學組織形態,發揮群聚協同效應。二是貼近產業發展。緊隨技術、市場和行業發展步伐,以當前熱點與長遠發展結合、主干專業與輻射專業貫通、學歷專業與職業培訓互補為思路,動態拓展專業方向,淘汰一批落后專業,更新改造傳統專業,增設和超前布局服務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新專業,推動專業建設向培養高技能人才轉型升級。三是適配崗位變化??茖W分析產業、職業、崗位、專業的關系,優化設置或重構專業課程結構體系,讓課程設置緊貼行業企業實際,讓新用場景與能力結構相對應,確保教學內容深度融入對人才能力素養的需求,增強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前瞻性、有序性、連貫性,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適應性。
二、治價值塑造之虛,增強立德樹人的達成度。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然而,高職院校在學生培養過程中依然存在著價值塑造虛化的問題,至少表現為:未能把德育融入課堂教學、技能培養、實習實訓等環節,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有機銜接;將思政元素標簽化地外嵌于專業課程中,讓課程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呈現“水油不相融”;為數不少的專業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育人意識不強,育人角度把握不準,育人能力不足;不少院校對工匠精神的認識普遍庸俗化、表淺化,人才培養目標對工匠精神規定性不足;“三全育人”工作缺乏創新和活力,協同育人機制不健全,難以形成系統、協調、動態的長效運行機制;等等。對高職院校而言,立德樹人是根本任務,如果價值塑造不到位,高質量發展就失去了“立身之本”。
在通往“新雙高”的路上,高職院校務必要圍繞如何增強立德樹人的達成度,治價值塑造之“虛”。一是優化育人格局。著眼于自身辦學特色和學生成長發展需要,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思政工作規律,有效統籌全方位育人要素和資源,創新協同工作機制,建構“大思政”工作模式,著力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融合互嵌,彰顯特色優勢,打造“三全育人”新格局。二是重構思政體系。充分利用新一代技術手段與方法,加快思政教育數字化轉型,構建多維一體的全方位融合的思政育人體系,聚焦精準化育人,創新場景表達方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體驗性、交互性、聯結性、開放性、多維性等,形成“數字思政”“全景育人”等新形態,強化數字化賦能立德樹人工作效能。三是強化工匠精神。將工匠精神納入人才培養目標體系及規格要求,作為思政教育和課程思政的重要部分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改革專業教學內容設計,創新評價體系,全方位營造弘揚新時代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育人環境,引導學生樹立技能報國、技能成才的志向,為大國工匠“育苗”。
三、治教學過程之虛,增強培養目標的有效度。
教學過程是達成人才培養目標的中間變量,直接決定了能否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然而,高職院校在落實職業教育新理念、將培養目標貫穿于培養過程方面依然存在著不少問題,至少表現為:人才培養方案編制、教學標準制定、課程設計、教材研發、資源建設等依然由學校主導,企業參與還止于表面;教學與生產融合不夠,教學內容未能及時融入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新規范等,滯后于工作崗位需求變化;在教材建設、課程開設和教學內容等方面與市場需求存在較大脫節,未能精準匹配人才培養和產業需求;崗課賽證綜合育人存在重形式輕質量、重結果輕過程、重眼前輕未來的尷尬狀況,融合邏輯有待優化;等等。對高職院校而言,如果教學過程管理缺位或異化,高質量發展必將成為“海市蜃樓”。
在通往“新雙高”的路上,高職院校務必要圍繞如何增強培養目標的有效度,治教學過程之“虛”。一是創新培養模式。以新經濟、新技術、新職業下的崗位需求為導向,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重構人才培養目標,實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把人才培養厚植在產業發展里,吸納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匯聚產教優質資源,廣泛開展中國特色學徒制,促進招工招生一體化,實現開放式人才培養。二是打造優質資源。以課程體系為載體,圍繞重點領域專業課程,聚焦行業企業技術前沿,建立校企協同教材開發機制,動態更新課程標準,序化知識能力要素,重組教學模塊,重構教學內容,合作共建易于更新、便于組合、形態多樣的教材,促進學歷證書與技能證書相互融通,大力推動優質教學資源庫建設。三是重建教學場景。有效運用虛擬現實、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技術,處理好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關系,把教學場景與生產場景相融合,構建“傳統課堂+虛擬課堂+企業課堂”的教學場景,建立數智賦能的新型教學關系,并精準開展過程評價、增值評價,促進職業教育與技術技能教育融合發展。
四、治教師隊伍之虛,增強智力底座的支撐度。
師資隊伍水平和素質直接影響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品質與人才培養質量。事實上,伴隨著高職教育近年來的迅猛發展,其弱勢及瓶頸已顯而易見地體現在師資隊伍建設這個“智力底座”上,呈現內虛之象,主要表現為:多數教師沒有正確處理好“職業性”與“高教性”的關系,對職業教育理念創新認知不充分;具有博碩士學位的教師比例依然不高,教育研究、應用研究、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較弱;高職院校教師補充渠道較單一,普遍來源于普通高校畢業生,實踐操作能力不強;教師的數字素養與技能整體不高,借助數字化智能技術有效開展互動式教學的能力不足;“雙師型”教師培養體系不完善,校企雙向流動困難,存在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的現象;等等。對高職院校而言,如果師資隊伍建設不到位,高質量發展就失去了“源頭活水”。
在通往“新雙高”的路上,高職院校務必要圍繞如何增強人力資源的支撐度,治師資隊伍之“虛”。一是深化人才引進。以院校特色和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為導向,改革學校教師招聘制度,建立校企人員互兼互聘機制,以兼職服務、項目合作、聯合攻關等多種形式柔性引進企業高水平技術人員、一線技能人才到校任教,設立產業教授特聘崗、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吸引大國工匠、技能大師、技藝傳承人等兼職任教。二是健全培養機制。制定師資隊伍成長發展規劃,建立整體設計、分段培養、開放一體的師資培養培訓體系,實施分層分類培養,貫通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針對課程改革、教材更新需求,有計劃選派教師到龍頭企業、領軍企業的生產、管理、研發一線實崗兼職,全覆蓋開展數智技術應用和教學能力培訓。三是變革評價體系。針對高職教育特點,樹立正確的引導方向,建立分級分類的考核機制、與業績匹配的激勵機制,建構過程性、結果性、發展性相統一的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著力優化教師發展環境,對師資隊伍進行科學、合理、公正、客觀的全方位的評價,促進專業化發展,打造技藝精湛的良匠金師。
五、治產教融合之虛,增強服務發展的貢獻度。
產教融合是實現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與價值鏈有機銜接的重要舉措,被視作衡量職業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標志。然而,產教融合在現實中存在著較突出的“合而不融”問題,對服務各方發展的貢獻度較弱,主要表現為:諸多院校熱衷于追求企業的業內地位,存在“重名輕實”的形式化合作;眾多校企合作“重量輕質”,往往停留在協議層面,缺乏深層次合作機制;很多高職院?!爸亟梯p產”,未能將生產實踐與專業教學活動進行有效對接,與市場脫節;校企雙方對合作目標和職責不明確,資源投入及配置不合理,缺乏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大部分院校在具體執行層面缺乏因地制宜地創新體制機制以破解產教融合“兩張皮”困局的勇氣;等等。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如果不能走產教深度融合之路,高質量發展就失去了“助推器”。
在通往“新雙高”的路上,高職院校務必要圍繞如何增強服務發展的貢獻度,治產教融合之“虛”。一是選擇適宜模式?;趨^域經濟社會發展特點,綜合考慮所設專業、所對應產業、所處產業鏈環節等方面的差異,確定擬服務的目標價值鏈,因地制宜地選擇單點聚焦、多點聯動、全鏈共生、矩陣協同等產教融合模式,因勢利導地結成產教融合共同體,著力破解產教利益不平衡、供需兩側不適應的難題。二是塑造發展形態。以區域發展戰略為引領,把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和高質量產業體系、高品質城市建設結合起來,打造市域產教聯合體、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構建開放的、多邊共創共享的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發展生態,實現“產教城”融合發展,形成職業教育和產業統籌融合、城市發展良性互動的新格局。三是提升融合成效。充分利用現有政策框架,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內部管理和監督體系,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探索切實有效的合作機制,激發行業企業深入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整合輸出產教融合服務,有效激發產教融合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教學成效、科研創新的影響以及對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
作者:南旭光 系重慶開放大學/重慶工商職業學院黨委委員、副校長
來源:騰云教育。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