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實現深層次的產教融合,必須形成科技創新、人才培育和服務社會的一體化機制。因此在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應建立一支立足于產學研一體化的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確立全方位教師隊伍建設的目標定位。
一、由課程教學向教學、研發、服務三位一體轉變
高職院校在國家建設示范校、優質校等政策項目的引導下,具有理論教學和實踐指導能力的雙師素質教師的數量日益增多。但是,這些教師承擔的功能主要還是課程教學,多數教師還沒有涉及與企業相關的技術研發和培訓服務,這與《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要求“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的要求不相適應。產教融合的前提是校企深度合作,基礎是互利共贏,是專業、人才、科研與產業互動,校企合作育人、協同創新和聯合服務。
互利共贏的機制是驅動校企合作的內在動力,才能使教育行為因更加契合企業組織目標而更有效率。因此,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應從功能擴展上著力,課程教學、技術研發和社會服務并舉、并重。毫無疑問,產教融合的核心要務必定是教學。但同時,“教”是為“產”服務的,離開“教”,“產”就失去了基礎。服務“產”是促進產教融合的粘合劑,而技術研發是服務于“產”的根本依托。當前,我國作為人口資源大國的優勢在逐漸減弱,過去30年以人口紅利為基礎的高投資、高出口拉動型的發展模式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
企業靠成本優勢堆積的增值方式已難以支撐經濟的持續發展,必然要從現有的低技術、低附加值、低效率發展模式向高技術、高附加值、高效率發展模式升級,以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和產品品質提升。高職院校的研發能力是最能夠吸引企業合作、推動產教融合的關鍵資源。而如何為企業和社會提供優質的服務,是產教融合賦予高職院校的又一重要功能,包括技術服務和培訓服務。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團隊只有實現了從單一的課程教學向教學、研發、服務三位一體轉變,才能推動產教深度融合。
二、由個體的“雙師型”向團隊的“雙師型”轉變
“雙師型”教師隊伍功能的轉變,要求其結構隨之改變?!秶衣殬I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指出要多措并舉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一般來說,“雙師型”可以分為個體的“雙師型”和團隊的“雙師型”兩類。前者大致有“雙職稱”說、“雙證書”說、“雙能力”說等,強調教師知技兼備,要求專業教師既能夠理論教學,又能夠實踐教學,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于一體,成為雙師素質教師;后者是基于知識共享的專業教師共同體,是根據課程與教學實施、專業建設與實踐平臺、科技研發與應用任務、技術推廣與技能培訓等多種功能有序組合的專業團隊。從國家政策要求和高職院校的辦學實踐來看,多數情況下都強調教師個體的“雙師”資格,即便是《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方案》提出的“雙師結構與雙師素質兼顧的專業教學團隊”,也是指專兼結合型的團隊,而較少考察“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團隊特征。
在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師不再只是從事與人才培養有關的理論教育與實踐指導、專業建設與課程改革、競賽輔導與教學資源開發,還要承擔更多與行業、產業、企業發展相關的研發與社會服務?!半p師型”教師個體可能具備完成這些任務所應有的專業能力,但卻不一定具備相應的實力,如充足的時間、精力、資源、信息以及專業化程度等,這些任務往往需要團隊合作才能完成。當然,“雙師型”團隊的概念也不僅僅是專兼職教師簡單的組合,一定要是在教學、研發和社會服務方面各有專長、優勢互補,能夠知識共享、利益共享的專業團隊。片面強調教師個體的“雙師型”會加劇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偏低、結構性矛盾、校企雙向流動不暢”等問題。因此,在高職院校建設“雙高”,全力推動產教融合的政策下,高職院校應從關注個體的“雙師型”轉向團隊的“雙師型”,即“雙師型”教師團隊。
(節選自《職業技術教育》202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