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課”的特征及類型
(一)“金課”的特征
2018年11月,教育部高教司領導在第十一屆“中國大學教學論壇”上將“金課”的標準歸結為“兩性一度”,即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李志義教授直接總結出“金課”課堂的“金”應該由五個要素組成,即高階課堂、對話課堂、開放課堂、知行合一、學思結合。而對于高職教育領域來說,張新啟認為高職“金課”應體現三個特征,即能工作、體系化、有動力。綜合上述專家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高職“金課”在其建設過程中需要緊密聯系職業教育對技能型、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需求的特點。高職“金課”之“金”在于學生課程學習之“深”及學業之“成”,即課堂教學要突出“以學生為中心”,體現學生的“深度學習”和課堂活動的“有效參與”,以促使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二)“金課”的類型
在類型上,教育部高教司領導提出了我國建設五大類型“金課”的目標,這五種類型分別是線下“金課”、線上“金課”、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虛擬仿真“金課”、社會實踐“金課”。當前,基于大數據、云平臺、智慧終端等信息技術的智慧教育發展為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和發展注入了新動力,成為引領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新方向。本文聚焦探討的是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它有機融合了線下“金課”與線上“金課”的雙重優勢,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集中體現。
二、建立高職“金課”質量標準指標體系
(一)質量標準指標體系的設計
由于“金課”誕生于大學本科教育領域,是針對本科院校一流課程建設提出的。而本文的研究實踐立足于高職教育教學,其“金課”的內涵與要求必然區別于本科“金課”,二者的區別和聯系需要進一步明確。因此,為更好地進行高職“金課”建設路徑的探索,筆者以學習成果導向為理念,反推高職“金課”的內涵要義和質量要求,從價值引領、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考核以及教學效果等六個維度建立高職“金課”質量標準指標體系。詳見表1。
(二)質量標準指標體系的特征
在充分強調高職教育技能性、崗位性、職業性和創新性的育人特點上,本文建立的高職“金課”質量標準指標體系更契合高職課程教學的實際需要,并且具有如下四個突出特征:
一是深化推進“三全育人”,以課程思政作為“金課”的價值引領。每一門“金課”都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將知識和技能學習與思想品格教育相結合,通過挖掘背后蘊含的思政元素并巧妙融入專業教學,實現專業課程知識“顯性教育”和思政“隱性教化”的有機融合。
二是強調以學習成果為導向進行課程教學目標的設計。高職教育注重基于行業和企業人才需求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金課”在進行課程教學目標的頂層設計時,應以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成果導向理念為指導,基于專業人才培養的終端需求,反向設計教學目標,而后采用更有利于教學目標達成的教學策略和方法。
三是教學過程和課堂活動實施更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敖鹫n”之“金”在于學生學習之“深”及學業之“成”,即學生課堂的“深度學習”和課堂活動的“有效參與”。因此,“金課”教學要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作為課程教學的組織者,更多的是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多樣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自主思考、主動發現問題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課程教學中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培養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
四是“金課”考核更加強調過程性的多主體評價。課程考核堅持終結性與過程性相結合的原則,增加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綜合表現及努力程度的監測點,多點引導和督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動力,杜絕“平時放養,考前用功”的不良學習習慣。與此同時,課程教學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基礎上,還可引入第三方企業評價,客觀、真實地反饋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合理增加課程“挑戰度”。
三、高職“金課”的建設路徑
“金課”建設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既涉及課程教學的構成主體教師與學生,還根植于學校教育教學管理體制機制建設中,同時更應突破學校的藩籬,與行業企業人才需求無縫對接。因此,筆者嘗試從教師、學生、學校以及企業四個層面構建“四位一體”的高職“金課”建設路徑。
(一)教師層面:“金課”建設的第一主體
教書育人是每位教師最核心的本職工作,教師理應承擔起“金課”建設第一主體的角色。
1.立足課程教學,樹立高標準和嚴要求
思想決定行動?!敖鹫n”建設首先需要教師本身就具備對課程教學的高標準和嚴要求,而這不僅針對學生的“學”,更對教師的“教”提出更高的挑戰。教師要立足自身的課程教學,站好三尺講臺,做強育人文章,樹立以“金課”建設提升課程教學水平及育人質量的理想信念。
2.加強個人修養,提升教育教學能力
有了目標,還需具備促進目標達成的能力。教師需要時刻關注國家政策動態以及教育教學理念發展,通過參加培訓進修以及開展教學研究提升自身的理論水平,以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以及信息化教學技術武裝自己,并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善于總結反思,更新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3.以學生為中心,創新教育教學模式
“金課”要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高階思維,就需要教師以信息化為抓手創新教育教學模式,通過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信息化教學手段,打造辯論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參與式教學,實現從“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知識傳授型課堂向“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探究型課堂的轉變。
(二)學生層面:“金課”建設的實施對象
學生作為課程的受眾,是課程教學的實施對象。一門課程打造得再完美,假如學生意識不到它的重要性,不能主動配合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那課程的價值也就無法發揮了。
1.正確認識金課價值,端正課程學習態度
“金課”建設作為國家推動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舉措,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學生本人。通過更高標準、更嚴要求的課程學習,學生獲得的知識、技能和素養水平也會相應提高,更有助其今后的求職就業和職業發展。因此,學生要正確認識“金課”對自身專業學習和能力培養的價值,并且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端正態度,以積極、主動、配合的姿態迎接“金課”時代的到來。
2.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自主學習是與傳統接受式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是一種主動參與、勇于探究、勤于動手、善于創新、樂于獲取新知識、與同伴積極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更是一種主動建構知識的學習過程?!敖鹫n”對學生學習提出更高的要求,為此,學生應從自覺確定學習目標、科學選擇學習方法、自主監控學習過程、合理評價學習結果等四個方面提高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學校層面:“金課”建設的重要保障
學校是教育教學活動的生產場所,是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集合體?!敖鹫n”建設不僅需要教師的努力、學生的配合,更離不開學校的支持。
1.做好頂層設計,完善機制體制
高職院校應以國家政策導向為指導,將“金課”建設作為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抓手,從學校教學管理機制體制層面做好頂層設計。如啟動“金課”建設系統工程、編制“金課”建設行動方案、建立“金課”建設激勵機制、出臺“金課”建設保障措施等,多措并舉,營造良好的“金課”生態環境。
2.強化教師培訓,提升教學能力
課程教學質量提升依靠的是教師的教學能力,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快速發展的當下,學校要著力推進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通過組織教師參與信息化教學能力專項培訓,舉辦信息化教學能力比賽、開展優質課堂、示范課堂評選等途徑,為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設立多條提升通道。
3.推進產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
高職教育的特色和靈魂在于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在打造高職“金課”過程中,高職院校要密切與行業企業、社會組織聯系,堅持從企業中來到企業中去。一是要“走出去”,通過教師下企業鍛煉加深教師對行業、企業發展動態的了解,強化課程教學與崗位的對接,推動課程內容與行業標準、產業需求和崗位能力有機融合;二是要“引進來”,聘請行業中的能工巧匠、企業專家、技能大師構建專兼結合的課程教學團隊,共同參與課程標準以及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
(四)企業層面:“金課”建設的協同力量
高職“金課”的建設既需要教師、學生、學校的內部力量,也需要企業的外部協同。
1.淺層次協同:開放企業資源
企業與院校產教融合的程度有深有淺,較淺層次的協同是企業借助自身的產業覆蓋能力向職業院校開放資源:一是開放人力,選派企業專家、技術能手到院校兼職,擔任企業導師,協同院校開展教學活動和教師培養;二是開放物力,依托企業真實的生產場所和設備設施,與院校共建實訓實習基地,為課程教學提供真實的企業任務和實訓場域;三是開放財力,為“金課”建設提供經費支持,設立企業獎學金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2.深層次協同:共建產業學院
較深層次的協同是與院校共建產業學院。產業學院是在高職院校與企業深度合作基礎上建立的實踐教學基地,是高職院校實施工學結合的有效形式,能夠更好促進教育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的同頻共振。通過產業學院建設,企業可以開展專業共建,實施人才共育,培養“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立校企課程體系,建設實習實訓基地,打造協同創新平臺等。找準校企合作的共同利益點,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為高職“金課”建設和人才培養提效增速。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技能創新型人才需求逐漸增大,如何滿足未來產業轉型發展的人才需求是高職院校需要思考的課題。高職院校應將“金課”建設作為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從政策制度、組織管理、經費保障等方面予以高度支持,以發揮高職教育在高技能復合型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來源: 節選自《職業教育研究》2023年第5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