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職業教育“三教”改革正成為國家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產業轉型升級倒逼職業教育通過“三教”改革來提升適應性,類型教育定位也需要通過“三教”改革來達成,而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活力課堂的打造更需要通過“三教”改革來支撐。本研究從政策邏輯、經濟邏輯和教育邏輯三個視角出發對職業教育“三教”改革的內涵實質展開系統闡述。職業教育“三教”改革的深化亟待完善國家職業教育制度體系,優化改革環境;構筑校企合作共同體,明晰改革主線;彰顯教師參與的主體價值,激發改革動力;校企聯合開發理實一體化教材,緊抓改革載體;打造理實互動課堂新生態,聚焦改革落地。
經濟社會發展變革與教育發展改革存在相互作用的辯證關系,經濟社會的制度環境、制度結構影響著教育發展,教育改革政策是社會經濟變革的潛在條件,并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的變遷而變化。當教育發展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時,國家就會制定出臺相應的教育改革政策,以促進經濟社會與教育協調發展。當下,我國經濟社會正在發生著深刻變革,新一輪技術革命正引發新的產業結構調整,新的產業結構調整必然會對職業世界產生強烈的沖擊,一大批傳統的職業崗位正在迅速消亡,與此同時新經濟也在不斷催生新的職業崗位,作為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職業教育,正遇到前所未有的現實挑戰。在經濟社會大變革的背景下,國家開始在職業教育領域重點推進教師、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三教”改革成為增強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實現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因此,在“三教”改革正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的背景下,十分有必要厘清“三教”改革政策實質內涵及其出臺的動因,以及如何系統深入推進“三教”改革進行。
一、職業教育“三教”改革的政策動因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教育制度是個人或利益集團之間經過斗爭而形成的教育契約,教育政策屬于教育制度的范疇”?!敖逃贫鹊男纬伞⒀葑兗捌浒l生動因,不僅要受到內部利益格局及當時環境的制約,而且會受到當時外部社會環境的影響”?!叭獭备母锸窃谖覈洕鐣D型升級以及中國職業教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產生的職業教育改革政策。
(一)產業轉型升級倒逼職業教育深化“三教”改革
產業轉型升級與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有著密切的互動關系?!凹夹g革命引發產業結構調整,產業變革引發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過程中,產業轉型升級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產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換,通過技術進步、供給側改革、創新創造推動產業升級;另一方面,低附加值產品向高附加值產品轉型,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從而不斷推動高度社會化分工生產向多功能綜合化職業活動轉變,倒逼單一工種轉變為復合工種,簡單職業轉變為綜合職業,單一人才需求轉變為復合型人才需求”。產業轉型升級對職業教育的影響不再局限于專業結構層面,而是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革命性的變革要求,因為傳統的流水線、生產線正在被柔性生產線所取代,智能化、信息化在工作場域的廣泛引入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技術技能人才的智能結構和素質要求?;诼殬I教育與產業轉型升級的互動關系以及職業教育與職業世界的緊密聯系,助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適應產業革命的迫切需要,已成為深化“三教”改革的重要動因。
(二)類型教育定位引領職業教育深化“三教”改革
深化“三教”改革是職業教育類型變革的必然要求。“職教20條”提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教育類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姜大源認為,職業教育類型化變革是指:“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要從普通教育轉向類型教育”?,F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邏輯主線是:“由參照普通教育辦學模式向行業、企業、社會化多元參與的類型教育轉變,目的是提高職業教育現代化水平,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人才支撐”。作為與社會經濟聯系最密切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最大區別是職業教育具有跨界屬性,企業與學校的跨界需求、產業與教育的跨界需求,不僅為“三教”改革提出了挑戰,也為其提供了改革動力。正所謂,改革改到深處是課程,改到痛處是教師,改到實處是教材,深化“三教”改革是職業教育堅持走類型發展道路的內在必然要求。優化職業教育類型教育的定位必須從“三教”改革入手才能夠實現,沒有教師理念的轉變、教材內容的革新、教學范式的轉型,職業教育類型教育定位的實現就是無源之水。
(三)活力課堂打造急需職業教育深化“三教”改革
深化職業教育“三教”改革是職業院校課堂革命的必然要求。“三教”改革是解決課堂教學問題的重要舉措,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課堂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主戰場和主陣地,也是“三教”改革的重要舞臺,課堂革命主要通過教師、教材、教法的深度改革來實現。為此,以“專兼互補”為原則打造“雙師”結構教學團隊,提升教師改革創新能力,是職業院校解決專兼教師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協作溝通不順暢的應然要求;以“資源互通”為依據創新教材資源開發機制,激發教材資源開發活力,是職業院校解決教材開發機制不暢,內容與企業需求融合不足的實然要求;以“理實互動”為邏輯主線推動課堂教學革命,提升課堂教學生命力,是職業院校解決教學活力不充足、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不匹配的必然要求。沒有“三教”改革的系統推進,就不可能打造活力而又高效的課堂,課堂盡管是人才培養落地實施的最終環節,卻是“三教”改革成效的最終檢閱場。
二、職業教育“三教”改革深化的內在邏輯
為了能夠精準把握職業教育“三教”改革的內涵實質,“三教”改革還需要通過多個視角進行深入解讀,從政策視角來看,“三教”改革是我國職業教育政策延續深化的必然結果,是職業教育深化改革的必然之路;從經濟視角來看,“三教”改革是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的關鍵抓手,是職業教育應對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重要切入點;從教育視角來看,“三教”改革是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系統舉措。
(一)政策邏輯:職業教育政策延續深化的必然結果
從“三教”改革政策溯源的連續性看,早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國家就實施了“三教統籌”“農科教結合”“燎原計劃”等職業教育政策安排。進入21世紀,國家連續出臺職業教育“三教”改革相關政策,保障職業教育政策的系統性與連續性。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委提出:“推動教學方法改革,通過真實案例與真實項目激發學習者學習興趣、探究興趣和職業興趣”。2019年4月,教育部與財政部印發《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提出:“組建高水平、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深化教材與教法改革,推動課堂革命”。2019年5月,教育部印發《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方案》,提出:“深化職業院校教師、教材、教法三教改革”。
2021年10月,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深入推進“三教”改革政策的協調性和系統性提出更高要求。一是加強職業教育教師改革,《意見》提出:“完善職業教育教師資格認定制度,在國家教師資格考試中強化專業教學和實踐要求。制定雙師型教師標準,完善教師招聘、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和績效考核標準。按照職業學校生師比例和結構要求配齊專業教師”。二是加強職業教育教材改革,《意見》提出:“強化教材建設國家事權,分層規劃,完善職業教育教材的編寫、審核、選用、使用、更新、評價監管機制。引導地方、行業和學校按規定建設地方特色教材、行業適用教材、校本專業教材”。三是加強職業教育教法改革,《意見》提出,“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普遍開展項目教學、情境教學、模塊化教學,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叭獭备母锸锹殬I教育一項系統性、連續性改革工程,意旨是從根本上解決職業教育發展動力、發展質量以及社會適應性等問題。
從“三教”改革政策內涵的連續性看,教育政策是根據黨和國家在一定歷史時期基本任務、基本方針而制定的教育行為法則。為實現我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國家實施的一系列關于職業教育政策創新,其政策內涵的連續性主要表現為:聚焦國家職業教育類型建設、聚焦國家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聚焦國家職業資歷框架制度建設、聚焦國家技能型社會建設以及國家職業教育考試制度改革、高水平教學團隊建設、職業教育教材改革等。這些改革政策內涵與“三教”改革政策內涵相互聯系,一脈相承,也必將成為推動職業院?!叭獭备母锏膬壬鷦恿?。
(二)經濟邏輯:職業教育增強社會適應性的關鍵抓手
經濟學家厲以寧認為,經濟社會發展與教育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互動關系,經濟社會的制度環境、制度條件,以及制度結構影響著教育的改革發展。教育發展既是社會變遷的動因,又是社會變遷的潛在條件,教育是一種適應性制度,隨社會之變遷而變更,縱觀我國幾次重大的經濟社會變革都時刻影響著教育的改革發展。“教育體制變遷根本的、乃至直接的動力通常均來自于社會體制變遷,教育體制變遷的整個過程始終受社會變遷的‘調控’,教育體制變遷所形成的‘教育體制模式’最終只有符合社會體制變遷所形成‘社會體制模式’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其自身才會‘被賦予’相應的生命力”。1990年,在當時社會變革的大環境下,我國教育綜合改革的重點在農村,而農村教育改革的重點主要是減少文盲、消除文盲,為此,國家實施“三教統籌”“農科教結合”等綜合教育改革政策,其目的是使教育制度改革適應社會制度變革的需要,提高農村教育的整體質量,尤其是提高農村職業教育的質量。到1992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確立,中國社會轉型的本身就是社會體制的轉型,而且是社會制度的創新”。為此,1993年,國家頒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初步建立起與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科技體制改革相適應的教育新體制”。
進入21世紀,伴隨著經濟社會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教育體制改革走與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相適應的教育發展路徑,統籌城鄉教育改革和職業教育改革。經過多年改革實踐,我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適應性不斷加強,教育資源配置不斷優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職業教育改革更加重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更加重視職業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職教20條”全文共8774字,關于“資源配置”關鍵詞就有20處,例如,“科學配置并做大做強職業教育資源”“健全專業教學資源庫,共建共享平臺的資源認證標準和交易機制”“倡導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并配套開發信息化資源”“為企業提供所需的課程、師資等資源,促進人力資源開發”等?!奥毥?0條”以及上述《意見》中關于“三教”改革的重要表述,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從“教師、教材、教法”的視角來優化職業教育資源配置,重構職業教育資源市場化機制,提升教育資源使用效率,使職業教育改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相適應,“三教”改革是提升職業教育社會適應性的重要抓手。
(三)教育邏輯:職業教育自身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
進入新世紀,中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邏輯主線為:辦學規模由數量擴張向提升內涵質量轉變,辦學模式由參照普通教育向類型教育轉變,辦學主體由政府為主辦學向社會化多元參與辦學轉變。當職業教育改革遇到換擋提速、提高質量的瓶頸時,國家就會制定多種組合政策舉措,以此來推動職業教育發展。2006年至2010年國家實施首批100所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項目,以工學結合為突破口,提升高職院校專業建設教學質量,2010年至2014年國家實施第二批100所示范性高職院校(骨干高職院校)建設項目,以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口,提高校企合作辦學整體質量。為深入貫徹落實“職教20條”,推動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2019年,教育部、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重點遴選高水平高職院校和專業群共197個,圍繞辦好新時代職業教育新要求,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引領新時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2021年,中辦、國辦頒布的《意見》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支持和幫助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中國職業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時期,其政策邏輯表征為,諸多政策已上升到國家層面,而且出臺的政策數量多、頻次快、覆蓋面廣、針對性強、舉措實、見效快。“三教”改革作為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政策,不僅要解決“三教”改革中“誰來教”“教什么”“如何教”的問題,更為重要的是要解決如何教出質量,教出什么樣的質量,用什么方法教出質量等問題。“三教”改革政策必將成為推動我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三、職業教育“三教”改革深化發展的未來路向
推進職業教育“三教”改革深化必須進行頂層設計、系統籌劃,明晰政府、學校和行業企業在推進“三教”改革過程中的角色定位,系統優化國家職業教育制度體系,為職業學校內部“三教”改革深化創造良好的改革環境。除此之外,還應破解校企深化合作的體制機制障礙,彰顯教師參與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以理實一體化為目標提升職業教育課堂活力和效益,推進“三教”改革的深化。
(一)完善國家職業教育制度體系,優化改革環境
完善國家職業教育制度體系是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盡管《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政策制度對“三教”改革在院校層面提出了“誰來教”“教什么”“如何教”的政策安排,但是“三教”改革作為國家職業教育制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僅僅依靠職業院校來推動還遠遠不夠。國家職業教育制度體系建設的完善還需要中央、地方和社會三個層面之間相互協調、共同推進,不斷優化國家職業教育制度體系改革的社會環境、教育環境、院校環境和制度環境。依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國家制度建設的目標和要求,教育部、人社部、財政部等國家各相關部委共同開展職業教育“教師、教材、教法”政策制度的頂層架構設計;地方政府、各相關行政部門、職業院校、行業企業等共同制訂“教師、教材、教法”政策制度的實施細則,并負責具體的執行;社會力量(行業企業)積極參與“教師、教材、教法”政策制度評價評估,國家、地方和社會等多主體圍繞“制度設計”“制度執行”和“制度評估”等重要環節,共同優化現代職業教育制度體系,為重構國家職業教育制度體系創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
(二)構筑校企合作共同體,明晰改革主線
職業院校和企業應基于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基本原則,通過打造合作模式實體化、辦學功能一體化的校企共同體,打破阻礙“三教”改革成功實施的體制機制障礙,以校企互融為核心打通校企之間的組織“壁壘”,真正實現校企之間資源的無障礙流通互融。在“教師”改革方面,以“校企共同體”為基礎,可以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雙師”教學團隊,在充分的企業實踐中提升教師隊伍的實踐教學能力和專業建設能力,實現專兼互補。在“教材”改革方面,以“校企共同體”為基礎,可以將企業的新技術、新規范、新標準、新工藝融入到教材之中,加強行業企業參與高職院校教材開發的力度,實現資源互通。在“教法”改革方面,以“校企共同體”為基礎,可以推動課堂教學革命,打造理實一體化課堂,提升課堂教學生命力,實現理實互動。以“校企互融”為理念構建的校企共同體可以解決當下“三教”改革體制機制不活、頂層規劃缺失的難題,可以充分激發企業參與“三教”改革的主動性。
(三)彰顯教師參與的主體價值,激發改革動力
教師是“三教”改革的主體,是主導并駕馭整個教育教學活動的人,是教學的組織者、協調者、引領者,教師參與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影響著課程改革的成效。高職院校教師積極參與課程改革的動力,一方面,取決于教師的崗位職責以及教書育人、無私奉獻的職業精神等內在動力,另一方面,教師參與課程改革的外在動力也時刻影響著教師主動性的發揮。因此,學校對于參與課程改革成效顯著的教師個人,在優質教學資源配置、工作環境及條件改善、教學改革項目及經費配套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學??梢酝ㄟ^制定一系列政策制度,向參與課程改革的優秀教師傾斜,激發教師參與課程改革的能動性,例如,遴選聘用制度、薪酬分配制度、績效考評制度、職稱評審制度、教學質量評價制度等。
(四)校企聯合開發理實一體教材,緊抓改革載體
教材是“三教”改革的載體,主要解決人才培養“教什么”的問題,是承載知識的基本載體,是教師傳授知識的基本依據和學生獲取知識的基本途徑,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背景下,校企聯合開發高職教育理實一體化教材,夯實教材開發載體,需要做到三個方面:一是教材開發內容要動態融入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流程、新產品、新方法,保障教材內容與企業生產動態適應性,實現教材開發與企業需求緊密對接;二是教材開發要動態融入企業的先進設備、生產型車間、生產任務單、工作手冊等優質資源,保障高職教育教材資源建設實時更新,實現校企雙方資源互通;三是建立常態化校企聯合開發理實一體教材機制,成立由企業車間主任、工程師、能工巧匠與學校教務主任、專業負責人、骨干教師、專業教師等組成的高職教育教材開發工作機構,校企聯合形成教材資源引進機制、教材開發修訂機制、教材開發評估機制、教材開發出版機制、教材開發激勵機制、教材開發經費投入機制等,保障理實一體教材開發高效順暢,實現教材開發成果校企共享。
(五)聚力打造理實互動課堂新生態,聚焦改革落地
教法是“三教”改革的導體,主要解決人才培養“怎么教”的問題,是人才培養的基本方法手段,是教師和教材之間的紐帶中介,在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要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互補互動、互釋互融,需要做到以下三點:一是要深刻理解“理實互動”教學方法的基本原理,理實互動的“理論”與“實踐”具有教育學和技術學的雙重規定,理實互動的過程表現為問題序化、方法序化和知識序化的有機統一,理實互動蘊含著“先實后理、實中蘊理”的行動邏輯,體現著教學內容的跨界性和整合性的統一,教學過程的問題性和探究性的統一,教學實施的一體化和情境化的統一。二是要為理實互動課堂改革創造必要條件,例如,建設理實一體化教學場所、培養理實一體化教師、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內容設計、編制理實一體化教材、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等。三是強化對理實互動課堂教學改革成效的檢測與評價,編制理實一體化教學質量評價量表、編制評價內容、設置評價系數、檢測實施過程、反饋評價結果。課堂教學評價是檢測教學成效、激發教學改革活力的重要手段。
來源: 職教課改,作者梁寧森系杭州職業技術學院發展研究中心教授;梁宇坤系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公共基礎教學部助教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