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制度建設的行動理念
為改變當前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制度建設過程中的工具管理主義傾向,應當從規范取向下的制度行動理念向發展取向轉變。發展觀取向下的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制度建設包含兩層含義:一方面,承認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制度是歷史變化之物,具有動態發展的特性。此處的發展觀指向的是以發展的眼光看待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制度體系?!半x開歷史性談具體性,制度就會成為凝固不變的東西;離開具體性談歷史性,制度就會成為沒有實際內容的抽象的東西”。任何制度體系都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它與一定社會發展階段與發展狀態相適應?!半p師型”教師制度既是歷史的,又是具體的,它隨著歷史發展階段變化而變化。當“雙師型”教師制度建設堅持發展取向時,就不會設想以一種同質的、萬能的制度形態來解決所有類型教師的發展問題。另一方面,厘清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制度的根本目標是“促進教師發展”。此處的發展包括“‘雙師型’教師的發展”與“職業院校學生的發展”,即將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存在的“個人意義”與“他人意義”有機結合,促進教師的發展與學生的成長相統一。
二、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制度建設的行動規則
從教師成長的階段來看,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制度行動規則建設涉及職前培養制度、入職資格制度和職后培訓制度。
1.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職前培養制度規則體系
建立和完善“雙師型”教師職前培養制度,是從“源頭端”保障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與質量。應當健全當前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培養制度體系。具體而言,構建以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為主力軍,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學與普通師范院校聯合舉辦職業技術師范專業,推動教育型企業、產教融合型企業的深度參與,引入行業相關力量支撐的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雙師型”教師培養主體體系;拓寬“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對象,吸收以職業技術師范生和技術實踐人員兩類人員作為“雙師型”教師培養對象的主要來源,鼓勵技術實踐工作者通過專業化培養程序進入職業教育師資隊伍;促進培養內容的有機融合,將教育知識與職業知識、跨學科的職業知識、職業知識與職業文化進行融合,培養全面發展的“雙師型”教師;樹立實踐取向的“雙師型”教師培養方式,堅持“基于實踐、在實踐中、指向實踐”的培養觀,搭建實踐取向的培養評價指標體系;建設系統化的“雙師型”教師培養教學平臺、資源平臺和智慧平臺,全面支持“雙師型”教師培養。
2.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入職資格制度規則體系
實施“雙師型”教師資格制度,是從“入口端”保障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專業化發展。實施全國統一的、規范的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資格,“有助于提升技術技能人才的職業教育教學能力與素質,能夠更高效地對接職業院校的育人工作,從而確保校企合作育人目標的實現”。因此,建立全國統一的“1+X”“雙師型”教師資格準入制度勢在必行。其中,“1”代表教師資格,“X”代表著技術認知、技術操作、技術創新等技術實踐活動所需要的一切資格或資歷。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1+X”資格制度既不是物理上的機械連接,也不是強行的被動組合,而是產生化學反應式的交融,旨在達成一個相互影響、相互共存的關系網絡。
3.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職后發展制度規則體系
科學合理的教師職后發展制度不僅能夠激發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動力,而且能夠使教師隊伍保持專業化發展的活力。一方面,建立“雙師型”教師培訓學分銀行制度??梢劳腥珖殬I教育教師信息管理系統,加強對在職“雙師型”教師培訓項目的信息化管理,建立“雙師型”教師培訓和發展的“學分銀行”制度,建立科學合理的培訓框架體系,擴大培訓成果的認定,將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的培訓學時、培訓學分、培訓成果、培訓證書轉換為相應的工作量,納入績效工資分配的重要參照指標。
另一方面,構建“雙師型”教師培訓網絡體系。搭建“中外合作—國家—省級—地市”四級覆蓋的“雙師型”教師培訓體系。具體而言,對標世界職業教育發展水平,推薦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學名師進行中外合作培訓,建立平臺,搭建機制,引進世界級職業教育技能人才到中國進行交流,帶動我國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走向國際;國家層面的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培訓要按照國家級技術技能大師的標準進行相關實踐培訓,注重培養“雙師型”教師的反思能力、創新能力、研發能力與工匠精神,更加強調培訓過程的高標準與嚴要求,注重培訓質量與效能的提升;省級培訓強調各省市職業教育發展的特點,進行省級層面的有機統籌,實現省域內職業教育相關要素資源的整合,為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培養提供平臺支撐與要素支持;市級培訓應該進一步擴大覆蓋面,強調培訓常態化、培訓內容多樣性、培訓方式靈活性,使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全員都能獲得專業化的職后培訓。
三、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制度建設的行動機制
1.共同愿景: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制度建設的多元共治機制
高度復雜性的社會現實,需要調節多方的利益、匯合多種專業領域的知識,顯然不是僅靠一個部門或同一性質組織間的合作就能完成的。它要求多種利益主體的共同參與治理,樹立共同愿景。從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制度作用范圍來看,政府、職業院校、企業、行業協會、社會組織、職業教育受教育者與公眾無疑都是利益相關者。應將發揮不同功能屬性的組織與主體,按照一定的規則與標準搭建合作共治平臺,從而形成合力。觀照利益相關者的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制度設計與安排,有利于充分調動多元主體的積極性,有助于發揮不同系統的資源優勢,促進不同類型資源的配合與協調,從而打破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制度失范困境,提升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制度運作效能。
2.柔性力量: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制度建設的文化支持機制
為推動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制度建設與運行,需要借助非正式制度的柔性力量。具體而言體現在:
一方面,加強宣傳引導,營造“雙師型”教師制度建設與實施的有利文化環境。不斷強化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制度建設的引導和宣傳,營造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良好氛圍,將企業參與“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價值效能進行廣泛宣傳,并內化為企業認可的文化價值理念。通過互聯網、微信平臺等媒體技術,宣傳和解讀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制度建設工作的重要價值與現實意義,深化企業、行業與社會公眾對于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制度建設的認識。
另一方面,強化企業的責任意識,形成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良好氛圍。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與利益相關者在長期交往中沉淀下來的一種可預測并普遍遵守的共同經驗的匯集[23]。應加強宣傳強化企業參與到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工作當中,發揮企業服務社會的重要作用。同時,對參與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的企業的資質與條件進行嚴格審查,特別加強對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項目的履歷和水平的審核,嚴厲打擊企業只為享受相關政策優惠而參與到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過程的投機行為,提高企業進入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過程的標準。
3.效能保障: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制度建設的評價監督機制
為了保證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制度充分發揮其保證質量、促進發展的基本作用,將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制度結構體系轉換為真正的制度效能,應當加強對職業教育專業實踐制度構建、應用與效果的全程進行評價監督。即組建多元評價主體,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標準體系,綜合采用問卷調查法、深度訪談、案例分析等途徑獲取評價數據,采用“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數據分析方法,對“雙師型”教師制度進行體系化評價。
來源: 節選自《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年第2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