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學院是職業院校和社會企業有機融合的主要載體,是校企協同培養高素質高質量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更是職業院校類型教育專業化轉型的基本方法。應借助產業學院的運營構筑校企雙方合作新模式,實現產業鏈與教育鏈有效對接,徹底變革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加快“三教改革”的深入發展。
一、變革人才培養模式
產業學院的創設是職業院校變革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與載體。產業學院作為校企合作的企業方應當全程參與到人才培養過程中,以育人為本,以德技并修為綱,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關注學生成長成才、全面發展。實施工學交替、理實一體的授課模式;實施因材施教、分類培養的育人方式;工作流程引領教學過程、教學理念,培養符合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人才,助力我國高端產業快速發展。
1.通過現代學徒制培養模式實現校企雙元育人
學校與領域前沿企業和行業組織共同商定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方案,以產業需求為引領,以企業用工標準為依據重構專業課程,任課教師和企業導師共同組建雙元育人團隊,開展實踐教學。教學環境既可以是校園實訓室,又可以是企業工作場所,通過工學交替、理實一體的授課方式,營造真實的工作氛圍,使學生了解崗位需求和行業從業人員應當具備的素質與能力,促使校企共同承擔人才培養責任,相互協作完成人才培養任務。
2.校企聯合培養模式落實1+X證書制度
應破除以往僅以學校為主體的模式,讓企業與校方共同參與其中,實現在校學理論、由企業實施職業培訓,將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無縫對接。校方與合作企業、行業組織共同梳理領域前沿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技能點及工作崗位對人才的要求與標準,挖掘與本專業相契合的1+X證書,借助產業學校的職業特性形成職業資格證書體系,將職業資格證書考核要點直接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助力學生考取1+X資格證書,夯實就業基礎。
3.特色訂單班培養模式以就業為導向、以企業需求為出發點
學校與主流技術合作企業、行業組織共同考核學生,將學生分門別類,組成特色訂單班,分層次、分類別實施培養過程。校企雙方共同制訂特色訂單班的培養方案、授課實施方案及課程教學體系,本著學生自愿的原則遴選進入特色班的人選。在特色班中,依照企業崗位標準重構課程內容,依據專業特點和崗位真實工作流程靈活調整理論課與實踐課課時比例,或增設技術研發課程,即讓學生進入真實項目開發團隊,表現突出且具有一定貢獻率的學生,企業導師根據實際表現進行打分,實現與相關專業課程的成績置換。通過這種方式實現因材施教,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二、建設高水平專業群
產業學院的創建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區域經濟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其目標指向性和產業隸屬性極其明顯。所以,產業學院的建設與運營一定要圍繞高水平專業群建設這個核心展開,堅持以產業發展為要義,面向產業需求開展產教深度融合,形成精準對接產業鏈的產教相互映射有機體。
1.建設與產業發展相一致的高水平專業群
產業學院一定要依托自身資源和技術優勢辦出特色,否則與產業學院的辦學宗旨不符。因此,產業學院專業群要與地方產業發展動態和趨勢相吻合。由于地方產業發展狀況是實時更新的,這就需要專業群具備動態調整機制和升級優化措施,以便更好地適應產業發展需求,引領產業發展方向,服務地方產業快速發展。
2.重構與崗位標準相對應的優質課程體系
充分發揮校企雙方在技術、資源、師資等方面的優勢,以實踐工作和技術創新為核心,改革、優化已有課程資源,創建突顯德技并修、利于專業能力持續提升的新課程資源,將專業核心課、集中實訓課、專業拓展課、頂崗實習課構造成前后銜接、脈絡清晰、邏輯遞進的優質課程體系。以真實項目實踐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這樣不僅能夠彰顯企業崗位的真實需求和實踐工作過程,還能嵌入企業文化,以潛移默化、無痕深入方式完成專業課程育人的任務,助推高質量、高標準、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建設高水平專業群,有利于專業深度融合、協同發展,也有利于整合各專業優勢,促進人才培養目標向復合、創新方向轉變,為經濟社會發展儲備人力資源。
三、校企共育“雙師”教學團隊
產業學院師資要體現“雙師”型特點,既可以勝任專業課講授和實訓指導任務,也可以直接帶領學生從事項目研發工作,這就需要建成一支專兼結合、理念先進、技術精湛、能力卓越、視野開闊、結構合理、分工科學的“雙師”型教學團隊。產業學院的構建為專任教師進入企業參與各類科研項目搭建了平臺,能夠成為企業儲備人才資源的搖籃。可見,產業學院成了精準把控校企雙方真實需求和雙方利益共享的基地,有利于構建共建共育共享的師資團隊。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校企雙方管理層應當共同確立激勵、監督和管理機制,制定有利于師資隊伍成長和發展的用人選人、績效考核、職稱評審、崗位晉升制度。在實踐中,通過引進高層拔尖人才、培育專業領軍人才、聘任領域兼職大師、提升專任教師實踐能力、培養青年教師“雙師”素質等一系列工作,激發師資團隊干事創業的動力,增強開拓進取的活力,提升團隊凝聚力和戰斗力,使產業學院教師均成為名副其實的“雙師”型教師,為實現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夯實師資基礎。主要措施包括:通過學校與企業之間師資相互融通、外部引進內部培養、相互聘任人事混編等模式,盤活師資隊伍,實現人員在校企間雙向流動;建立健全教師考核聘任特色制度,實施柔性引才方案,既為進入產業學院的教師營造發展空間,又能夠吸引專業領域教師加盟師資隊伍,充實團隊力量;創建專業技能大師工作室,吸收行業大師、能工巧匠進入產業學院教師團隊,共同參與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四、創建工學交替實訓基地
理論夠用、注重實踐是產業學院育人的理念原則,實踐平臺和實訓基地的構建是實現育人理念的關鍵環節。產業學院實訓基地的建設不同于普通實訓室的建設,要面向領域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技術,校企雙方要共同設計共同建設,力求實訓基地定位準確、設備先進、特色鮮明、資源豐富、管理科學,較好地實現崗課賽證融通功能,努力建成集授課教學、實驗實訓、項目開發、課題研究、社會服務、大賽集訓、取證考試、培訓學習于一體的高水平、智能化實踐教學基地,打造國際先進、國內領先的一流實踐項目研發中心,配備先進的軟硬件環境和優質的教學與實訓資源,建設突出專業特點的任務驅動教學體系,以實際工作環境規劃實訓環境,以崗位能力為標準整合教學內容,提煉專業技能點,助推學生在產業學院提升學習質量,不斷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產業學院為紐帶,整合并優化校企雙方實驗實訓資源,對接產業行業的新技術、新平臺、新業態,滿足企業崗位新需要和新標準,實現合作各方的互利共贏,加強校企深度合作,形成校企協同授課、共同育人、聯合研發、協作服務、合作創新的新格局,加快產教融合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來源:高職觀察,節選自《河北職業教育》2023年第1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