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群是以一個或多個辦學實力較強的重點、特色或優勢專業為核心,以區域產業集群作為依據,由相關專業所形成的具有集約性和功能倍增性的聚集體。專業群的建設必然要求打破原有專業體系,按照集群的邏輯進行重構,以形成“1+1>2”的集群放大效應,實現資源集約和功能倍增,推動專業群高水平發展。而已有的高職專業群研究主要集中在以資源共享為功能目標的專業群(簡稱“資源共享型專業群”)構建,較少關注以協同創新為功能目標的專業群(簡稱“創新型專業群”)構建,不利于對專業群的全面理解和科學構建。因此,廓清創新型專業群的內涵特征,明確其構建的要求與原則,剖析其集群放大效應生成的機理,梳理其構建的保障條件,能為更好地構建創新型專業群,推動高職教育專業群高水平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一、創新型專業群構建的理論依據與現實驅動
創新型專業群的構建根植于區域產業集群理論的不斷發展,也是高職教育適應區域產業集群演化的必然要求。
(一)產業集群理論是創新型專業群構建的理論依據
專業群是產業集群理論在高職教育領域的擴展及應用,產業集群理論對產業集群發展階段的闡述為專業群從資源共享型向創新型轉型提供了理論依據。
從全球范圍來看,產業集群化已是一種普遍的經濟現象,且對各國和地區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1990年,美國學者波特正式提出了“產業集群”的概念,他把產業集群界定為某一特定領域內相互聯系的企業及機構在地理上的聚集體,該聚集體內部存在產業鏈上企業的縱向聯系和競爭企業與互補企業之間的橫向聯系。從產業集群的發展來看,資源共享是相互聯系的企業或機構最初集群的目標。這類企業或機構之間的集群是為了方便利用生產要素和市場信息,以分工為基礎,通過地理聚集和市場聚集延伸和拓展產業供應鏈和價值鏈,減少彼此對生產要素和市場信息搜索和使用成本并形成規模效益。但以資源共享為功能目標的產業集群只有低層次的競爭力,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各國開始關注產業集群形成競爭優勢過程中創新所起到的基礎性作用。1999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集群——促進創新之動力》的研究報告中提出了創新產業集群的思想。2001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對發達國家的創新產業集群進行實證研究并出版了研究報告《創新集群:國家創新體系的推動力》。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研究的帶動下,創新產業集群受到廣泛關注,成為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趨勢。
創新產業集群是技術創新推動下產業集群高級化發展的結果。從其概念的歷史流變來看,盡管學者對創新產業集群概念存在著認識分歧,但也有共識,均認為:創新產業集群構成要素及創新活動參與者的多元化、創新活動參與者之間的戰略聯盟和合作關系是其主要內部結構,通過協同創新形成競爭力優勢等。由此,創新產業集群可以理解為一種以協同創新為功能目標,企業、研究機構、大學、風險投資機構、中介服務機構等通過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形成戰略聯盟或各種合作,是一種聚集經濟和大量知識溢出的技術—經濟的集群。它具有市場聚集和地理聚集等資源共享型產業集群的共性,更具有協同創新的個性。進入知識經濟時代,資本對生產與產業發展的作用一定程度被減弱,技術逐步成為第一生產要素,由于技術創新不是孤立事件,而是趨于沿著產業聯系路徑外溢,在經濟集群體中頻發,形成協同創新,促進生產及產業變革。因此,協同創新是創新產業集群形成核心技術競爭力、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也是創新產業集群高級化發展的主要動力。
(二)創新產業集群變革是創新型專業群構建的現實驅動
創新產業集群是我國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智造轉型的必然集群形態。創新型產業群的構建不僅根植于產業集群理論的發展,經濟生活中創新產業集群的變革也驅動了專業群從資源共享型向創新型轉型,通過面向創新產業集群培養高素質復合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及提供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服務,更好地服務區域產業集群和經濟發展。
1.面向創新產業集群培養高素質復合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
人是技術創新和轉化的主體。內生增長理論認為人才既是技術研發部門的基本投入,也是新技術傳播和采用的主體。因此,人才是創新產業集群發展的關鍵要素。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定位是生產、服務與管理一線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創新集群不僅要求這些技術技能人才具備實踐能力,勝任經濟生產,更要求他們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擁有更豐富的知識儲備、更寬闊的專業視野和更強的專業技術綜合應用能力,以成為傳播新技術和將新技術轉化為生產的主體,更有可能在諸如產品研發及工藝改進等技術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這必然要求高職專業群打破專業之間的界限,以協同創新人才培養為功能目標,整合各專業的教育資源和創新資源,構建專業群人才培養模式,提升人才培養的整體性和系統性,促進知識體系綜合化、特色化、相互聯系及轉化,為培養高素質復合創新型技術人才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2.面向創新產業集群提供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服務
就實質而言,創新產業集群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區域創新體系,把高職教育納入其中是區域創新體系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職教育在新時代發展的重要歷史擔當。創新集群的主要功能目標是通過市場聚集、地理聚集和協同創新,形成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并將創新鏈上的創新成果不斷植入產業鏈中,創造更多的價值,推動產業發展和變革。這要求高職教育的專業群不僅要形成與之相適應的人才鏈和教育鏈,加強高素質復合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和供給,為創新鏈、價值鏈和產業鏈的運行提供人才保障,而且要以協同技術創新為主要功能目標,強化技術創新集群,形成與創新鏈對應的創新優勢,為集群中的企業,尤其是缺乏技術創新能力的中小企業提供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服務,促進區域產業變革。
二、創新型專業群的內涵特征
創新是集群結構優化、功能倍增的源泉。創新型專業群以協同創新為主要功能進行專業集群,促進專業群資源有機整合和功能優化,以更有效地培養高素質復合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為創新產業集群提供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服務。
(一)應用型是創新型專業群創新的基本定位
創新是高職教育的重要歷史使命。由于教育類型和教育層次等因素,高職教育創新必然與本科及以上普通教育的創新有所區別。就實質而言,高職教育創新指向現實世界中行業企業和教學問題的解決,如通過校企合作或單獨系統地解決具體實踐問題;創造新概念、新知識的原創性工作或通過創新的方式使用已有知識以產生新概念、新方法、新發明或新理解;因研究而產生或發現的知識的應用,包括把研究理論和技術應用到行業企業具體實踐中,或學校教學過程中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中心(UNESCO-UNEVOC International Center)則認為職業教育創新是指開展職業教育方式的實質性變化,這種變化能使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和環境的聯系更緊密,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職業教育創新是指一種“實質性的變化”,也就是一種與新實踐相關的系統性轉變;二是職業教育創新必須與外部參與者相關,也必須與職業教育系統相關,具體包括職業教育舉辦機構組織管理、生態系統(與外部參與者聯系)、教與學過程和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等四個方面的創新。
綜上可見,高職教育創新是一種應用型創新,旨在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實踐問題,既包括面向外部行業企業的創新,也包括面向教育系統內部的創新。專業是高職教育創新的基本單位,高職教育創新的大部分任務由專業來實現。因此,根據面向對象及對應創新內容的不同,創新型專業群創新大致可歸類為兩種:一是面向行業企業的技術創新。主要面向行業企業產品研發、生產和服務環節的具體實踐問題和面向行業企業組織管理方面的具體實踐問題的創新性解決或通過已有創新成果的運用來解決。二是面向學校專業(群)的人才培養創新。主要面向學校專業(群)的人才培養工作,對專業(群)層面涉及人才培養目標、方式和保障等要素,如專業戰略和理念、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模式、實驗實訓基地和專業(群)管理模式等實踐問題的創新性解決或通過已有創新成果的運用來解決。
(二)協同創新是創新型專業群的主要功能目標
在高職教育專業群發展歷程中,資源共享型專業群是初級發展階段,它以資源共享為功能目標,群內各專業主要圍繞共享共建專業資源開展合作。而創新型專業群是以協同創新為主要功能目標的專業群,群內各專業圍繞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創新,開展深度合作或集體行動,專業資源突破傳統的人才培養和技術研發組織方式,在專業間流動、交換、共享和積累,創新活動在群內大規模和大范圍地發生,由此形成教育鏈和創新鏈。
專業群集群放大效應是規模效應和功能倍增效應的綜合,其生成情況是資源共享型專業群和創新型專業群發展水平差異的主要原因。資源共享型專業群通過集群降低各專業整合和共建資源的成本,提高專業資源的利用率,形成資源的規模效應。但由于較少在資源共享基礎上進一步廣泛、深入地合作,開展技術協同創新和人才培養協同創新不能完全引發專業集群功能倍增效應,因此,資源共享型專業群是一種具有不完全集群放大效應的專業群,是高職專業群發展的初始形態。創新型專業群各專業則在資源共享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技術協同創新和人才培養協同創新,不僅能產生規模集成,強化資源共享的規模效應,而且產生功能集成,通過協調性和匹配性改進群內各專業技術創新服務功能和人才培養功能,形成功能倍增效應,優化專業群整群功能,形成專業群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力,推動專業群向高水平發展。因此,創新型專業群是一種具有完全集群放大效應的專業群,是高職專業群發展的高級形態。
來源:高職觀察,節選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年第17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