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雙師型”教師培養一直是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的重點和難點,“雙師型”教師數量不足、水平不高極大影響了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針對“雙師型”教師能力標準不清晰、培養路徑不系統、考核評價單一化等突出問題,筆者所在的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以旅游類專業為試點,圍繞專業課教師培養,堅持“標準引領、校企協同、聚焦專業、精準培育”的培養理念,通過開發標準、完善內容、搭建平臺、創新模式、健全機制等,科學構建了“分層進階 分類發展”培養體系,系統培育了一大批德能雙優的“雙師型”教師,探索出了旅游類專業“雙師型”教師培養新模式。
標準引領:開發“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
沒有標準,就沒有質量。學校借鑒系統論和教師職業生命周期階段理論,結合職業院校教師素質的共性要求和旅游類專業的特殊要求,強化師德第一標準,從師德修養、教育教學、專業實踐三個維度,厘定了七方面21項素質能力要素,并設置相應觀測點,重點突出了課程設計、技術研發等通用能力,以及服務精神、文化交流等專業特色能力。同時,系統開發分層分類認定標準,根據教師成長規律設置普通教師、骨干教師、大師名師3個層級,并根據教師多元發展需求,結合高校教師分類和職教特點,設置突出教學本位的教學為主型、兼顧應用研究能力的教學科研型、側重應用研究和社會服務能力的科研服務型3種類型,形成素質能力對應矩陣,明晰教師多元成長路徑。
需求導向:完善“雙師型”教師培養內容
以滿足教師個性化發展需求為導向,學校系統構建了專業特色鮮明的“雙師型”教師培養模型,一體化、分模塊設計了由10個課程包組成的培養內容體系,涵蓋了以理論學習為主的課程和以實踐研修為主的項目,服務教師進階或轉型。其中,針對新入職教師定制開發基礎綜合課程包,設計以提升教師崗位勝任基本能力為主的項目,配備業務導師,開展為期一年的基本能力達標工程,教師通過考核后自主選類。依據素質能力對應矩陣,根據類型由低到高分層級開發9個進階課程包,實施普通教師成長工程,助力教師夯實育人根基;實施骨干教師培育工程,培育課程團隊帶頭人;實施大師名師造就工程,培養專業團隊引領者。
校企協同:搭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平臺
好平臺是“雙師型”教師的“孵化器”。學校全面深化校企合作,與華住等頭部企業協同,共建校內生產實訓中心,依托科技部眾創空間項目“筑巢引鳳”,孵化“如家”校園酒店等運營實體,搭建教師教學實踐輪崗平臺;依托全國研學旅行職教集團、山東省現代酒店業職教集團等“借船出?!?,建立企業研修中心,打造教師崗位實戰平臺;依托省級名師工作室、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平臺等,組建旅游研究中心,打造應用技術服務平臺。同時,設立教師發展中心,組織師德考核、課程培訓等工作,統籌各平臺聯動式支撐教師培養。通過搭建協同培養平臺,構建“理論—實踐—創新”梯度循環系統,實現“產、學、研、訓”一體化。
項目驅動:創新“雙師型”教師培養模式
學校與洲際集團等共建國內首個旅游類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校企共同選聘名師大師,共同開發實戰項目,共同搭建高端平臺,共同實施考核評價,支持教師依據所在層級和所選類別分批進站,駐站流動培養。組建“學校名師+企業導師+行業大師”導師團隊,大師引領,發揮“傳幫帶”優勢。根據教師發展需求,依托一體化課程包,量身設計、引入不同實戰項目,為每位教師定制培養路徑,服務教師多元成長。實施教師發展學分制,引導教師根據個人發展規劃,制定駐站學習計劃,接受相應大師團隊指導,依托聯動培養平臺,必修、選修不同課程和項目,獲取流動培養學分,形成發展成績單,計入個人成長檔案。教師修滿學分后出站,申請相應“雙師型”教師認定。
機制保障:構建“雙師型”教師考評機制
依托教師發展大數據中心,學校綜合教師教學、研究、服務等數據,形成教師個體成長精準畫像,服務教師對照標準開展自我診改,增強教師成長獲得感。明確不同層級、不同類型“雙師型”教師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的業績范疇與權重,實施以學生、教師、督導、行政、企業等為主體的多元評價,以年度為周期開展績效評價。組建多元化專家評議認定委員會,明確破格條件,以三年為周期,開展“雙師型”教師認定或復核。認定結果作為績效工資分配、職稱評聘和評優推先的重要參考,有效激發教師發展內生動力。
(作者系西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在讀博士、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處長)
來源:中國教育報。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