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出適應性,打造“扎根地方、服務產業”的區域性產業學院
1.增強對區域產業的適應性。產業學院應圍繞國家戰略和區域主體產業的發展而建,區域性產業學院應緊扣數字化改造和轉型升級需求,結合生源來源、培養質量、就業質量等因素,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同時,區域性產業學院要履行育訓結合職責,面向當地行業企業員工開展崗前培訓、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多渠道提升區域內相關企業員工的技術技能。區域性產業學院要對接區域企業需求,實施委托培養、訂單培養和具有中國特色的學徒制培養,以增強人才培養模式對區域產業發展的適應性。
2.增強對區域實體經濟需求的適應性。近年來,社會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已成為必然趨勢。這要求區域性產業學院需在三方面調整:一是優先保障合作企業的人才使用權,通過“雙主體管理、多元化培養”,確保能為當地企業發展輸送大量急需且適用的技術技能人才。二是要充分運用產學研服務平臺,校企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和生產線工藝改進等工作,進一步提升區域龍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三是要以真實工作情境為標準,共建學習型智能工廠、虛擬仿真實訓室,構建自主學習、協同創新的智慧學習工場,確保為當地廣大中小企業員工提供在崗培訓,幫助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3.增強與區域企業的匹配性。建設區域性產業學院的前提條件是要在區域內找到具備堅實發展基礎、履行社會責任的現代化企業。作為多組織融合的新型教育機構,產業學院建設的質量與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關系極為緊密。大中型企業、行業龍頭企業或頭部企業,其發展較為成熟,已邁過了艱難的創業初期,重心在追求更高層次的文化推廣和戰略擴張上。企業責任已從最低層次的經濟和法律責任轉向更高層次的社會和戰略責任。與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可在解決學生就業問題的基礎上為當地領軍企業培養出一批高質量的技術人才,也間接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輸送人才,無形中承擔起了引領區域行業發展的社會責任。
二、凸顯教育性:強化“委托、訂單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功能
1.堅持產業學院的育人主體功能。產業學院的首要職責是育人,多方共建的產業學院是學校與行業、企業等合作主體的對話平臺。一方面,通過對話平臺,推動制訂與產業需求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方案、重構課程體系,推動課程內容與企業標準對接。另一方面,通過對話平臺,實施“引當地龍頭企業入校、聘能工巧匠到校任教”,校企共同實施啟發式、項目式、生產性實操教學等改革。此外,引導教師將科研項目融入課程教學中,并積極完成科研項目的轉化與服務企業過程的轉化,進一步提升產業學院的育人成效。
2.落實“委托、訂單和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產業學院要匯聚產教資源,深入開展委托培養和訂單式培養,進一步為社會發展提供具體的人力支撐和技術支持。例如,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與浙江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成立“浙江能源學院”,將企業的“學徒工”標準、內訓體系、項目化教學資源、考評體系和管理制度等引入學校,雙方按照“雙元制”模式聯合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和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簽約合作共建“比亞迪應用技術學院”,開展比亞迪訂單班、學徒班、冠名班;面向公司員工舉辦定向委培班、學歷提升再教育班;面向社會人員招收“比亞迪入職資格培訓認證班”;面向“一帶一路”境外國家,開設本土員工培訓班。依托產業學院開展多種人才培養模式探索,進一步將產業學院的教育屬性落實。
3.強化多方共育的人才培養協同功能。一是產業學院創新產教融合育人的實施路徑。通過將職業行業技術標準引入教學內容,將企業優質資源引入教學過程,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引入教學考核,將企業文化引入職業道德素質教育,實現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與行業多樣化需求的共振,補齊供需缺口。二是產業學院提供了“雙師型”校企混編教師隊伍培養平臺。通過將事業收入按一定比例用于激勵分配,實行年薪制、科研技術項目制等,引進一批行業領軍人才、產業教授、企業技能大師,解決人才培養的師資短缺問題;聘請企業家、企業經理和研究團隊作為創業實踐的導師,共建專兼結合的創新創業指導團隊,全方位保障育人質量。
三、強調融合性:聚焦“供需對接、多元合作”的建設任務
1.以“院校需求+企業需求”為導向明確多元合作內容。產業學院的核心利益相關者是校企雙方。學校和企業屬于兩種不同類型的社會組織,學校大多數屬于事業單位,具有較強的組織慣性;企業多屬于私有制,組織活性較強。實踐證明,堅持“院校需求+企業需求”導向,激活內生動力,可以保障產業學院的健康發展。作為產業學院主體一方的職業院校,其主要需求為校企共同開展黨建活動、共同開展中國特色學徒制班或訂單班、共同開展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共同培養“雙師型”教師、共建職業教育“走出去”型海外分校、共同開發專業教學標準等六項;作為產業學院主體另一方的合作企業,其主要需求為校企共同設立技術創新研發平臺、協同開展企業員工內訓、合作開發企業認證證書、共建產教融合共同體或實習基地、共同服務企業“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共同開展社會培訓六項。堅持需求導向、效果為王,逐步形成“供需有效對接、多元合作”的穩固合作局面。
2.建立產業學院“共建共商共治”的治理體系和內容。一是健全治理體系。構建面向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等多元主體協同的治理體系,組建產業學院董事會,明確各方職責和權利義務,形成“共建共商共治”管理體制與運行保障機制。二是共建一支具備穩定性且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設立專職崗位負責產業學院的具體教學工作。校企商議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商議學生培養質量標準、商議課程教學內容、共同編寫工作手冊式教材、共建實踐教學平臺、共同完成學生考核評價。三是創新產業學院人事招聘、績效分配、金融資產管理、教學科研管理等制度,科學設置和調整內部崗位,優化完善考核辦法,建立“重實績、重貢獻、重人才”的內部分配機制等,健全完善產業學院治理體系。
四、突破限制性:構建“四螺旋協同、多元主體共贏”的實體化機制
1.重構“多元主體共贏”的一致利益目標。產業學院必須建立符合多方共同利益取向的目標。另外,主體各方在物理空間上盡量符合就近原則,便于在運行過程中商議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節約教育、研發、實訓和人才招聘成本。在一致的利益目標下,政府發揮牽線搭橋、政策引導的作用;企業全過程參與人才培養;學校將專業建設、“雙師型”教師培養、技術研發與社會服務、學生實訓實踐、創新創業和企業員工培訓等有機融入產業學院運行中,形成各方“相互依存、利益交融”的命運共同體。
2.探索國有與市場相結合的產權制度。產權管理制度是對法定主體之間責、權、利和各種權益關系的規范和約束。產業學院作為公私混合的典型案例,一是需要盡快立法確定產業學院的法人屬性,明確其獨立法人地位。二是加強黨對產業學院的全面領導,由黨委統籌紀檢監察、審計、國有資產管理等部門,實現法制化管理。三是發揮“一院一制”自主權,賦予產業學院發展與改革所需的人權、事權、財權等資源配置權。四是建立激勵機制、產權保護和退出機制。推進混合所有制或股份制取得實質性進展,保障企業等社會資本無后顧之憂。
3.建立“四螺旋協同”的實體化運作機制?!八穆菪崩碚撚?995年勒特·雷德斯道夫和亨瑞·埃茨科瓦茨提出的“三螺旋”理論發展演變而來?!叭菪崩碚撜J為,高校、政府與企業既相互獨立,也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三者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以螺旋遞進的方式進行。隨著實踐的發展,吳琨、袁靖宇等人提出應增加社會或公眾作為第四螺旋來完善,由此形成了“政府—企業—高?!鐣M織”四螺旋理論的初步設想。
本文提出產業學院“四螺旋協同”實體化運作機制,主張由政府、行業、院校和企業四方出資人組成董事會,構建“四螺旋協同”運營的企業領導機構,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其中,政府是制度保障中心,行業協會是組織引導中心,職業院校是知識輸出中心,企業是經濟創新中心。產業學院院長在企業家、社會成功人士、職業院校中公開競聘選任。董事會對章程、制度、專業群建設、人才培養等重大問題進行審議、決策、監督。通過“四螺旋協同”,促進形成政行、政校、校企、行企等兩兩協同的資源融合區域,匯集人才培養、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升級等功能于一體,促使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交叉融合,保障四方主體獲得切實利益,夯實實體化運作的物質基礎。采用“四螺旋協同”機制,有助于實現“政行校企”同頻共振,有利于實現“多方共贏”“四鏈融合”,增強人才培養的社會需求適應性,為創新產業學院實體化運行與管理建立了一種新機制。(節選自《教育與職業》2023年第14期)
來源:高職觀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