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學院是一種以產業需求為邏輯起點,多元主體共同建設、共享資源、共擔風險、合作共贏,產教深度融合的辦學形態。2020年7月,教育部、工信部印發《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將用四年左右的時間,“打造一批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企業服務、學生創業等功能于一體的示范性人才培養實體”。這個建設目標蘊含著產業學院功能的基本要素,為產業學院的功能定位提供了重要參照。結合產業學院的具體實踐,其功能定位應為人才培養、技術研發、創新創業、社會服務和信息交流等,按照各功能所處的地位不同,將其概括為1+N范式(圖1)。
圖1 產業學院的功能定位:1+N
其中,1為人才培養,這是產業學院所必備的核心功能,具有根本性和唯一性;N為其他功能,包括技術研發、創新創業、社會服務和信息交流等,這些是產業學院的諸多基本功能,具有可替代性,各院??梢曌陨砬闆r進行增減或調整。
一、1+N之“1”:人才培養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人才培養是學校的本然使命,是任何一所學校毋庸置疑的存在前提。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功能,一方面具有與其他院校的共同之處——通過教育教學活動實現育人目標。圍繞教育教學目標規劃課程、教材、師資等,輔之以恰當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專業教學和綜合素質培養,并將評價與督導滲透到人才培養全過程中。另一方面,由于產業學院的“產業”屬性,決定了其人才培養與其他傳統院校存在諸多不同。一是人才培養目標的獨特性,產業學院面向產業需求,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二是人才培養內容的獨特性,在產業學院教學過程中,“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教”與“學”的內容與取向,專業之間、學科之間呈現明顯的互滲性和跨學科性;三是人才培養范式的獨特性,產業學院屬于技能密集型教育范式,學生學到的更多是實踐技能和默會知識,可以實現畢業與就業無縫對接;四是人才培養模式的獨特性,產業學院的人才培養不是經院式的、封閉型的,而是開放的、與區域經濟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五是人才培養評價的獨特性,產業學院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是多維介入的結果,不只是院校單方評價,還體現不同利益群體的訴求??傊a業學院的人才培養是基于產業發展需求的產教融合育人過程,強調“課程內容與技術發展銜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融合”。
在產業學院的1+N功能定位中,人才培養為“1”,是產業學院若干功能的核心和根本。脫離人才培養,產業學院即使承擔再多的功能,也會虛浮無根,難以持久。當前,產業學院實踐探索靈活性有余而規范性不足,主要表現在:一些“產業學院”只是原專業校企合作訂單班、“冠名班”的簡單更名;一些院校則把原生產性實訓基地掛牌為“產業學院”;另有一些院校則將培訓機構作為“產業學院”,將產業學院辦成了蔡元培先生當年所批判的“職業資格養成所”;還有些“產業學院”設立了諸多研發中心,卻唯獨沒有教學機構。究其根源,就在于對產業學院功能定位缺乏清晰的認知,一味追逐功能的多樣性,卻忽視了人才培養這一根本功能,舍本逐末。產業學院無論采取何種建設模式和途徑,都不能偏離育人的宗旨,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永遠是產業學院的首要功能。
二、1+N之“N”:其他功能
產業學院有別于傳統學院的一個重要特征是與產業的緊密聯系,不僅人才培養要對接產業需求,還要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和相關服務,承擔技術技能積累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雙重任務。因此,除人才培養這一核心功能之外,產業學院還應承擔基于產業屬性的多種功能。
一是技術研發,指產業學院為產業的發展提供技術性支撐,包括標準制定、項目研究、技術攻關、產品研發、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等內容。高職院校產業學院的科研功能更多地集中于科學技術的應用和二次開發層面,主要體現在行業內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實現知識的生產、流通與應用。通過技術研發功能,實現技術鏈與教育鏈的有效銜接。二是創新創業,指為師生、企業營造創新創業的生態環境,包括開展雙創教育、創業指導、雙創研究、項目服務和企業孵化等內容。通過創新創業功能,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有效銜接。三是社會服務,指面向社會開展知識傳播與推廣服務,包括組織職工培訓、教師培訓、各類證書考試與培訓、組織技能大賽和技能認定等內容。以產業技術培訓為主要職能的社會服務,在教育鏈與人才鏈的銜接中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四是信息交流,指教育與產業間信息的分享和交流,包括產業技術展示、企業產品發布、企業需求和畢業生信息共享、合作洽談、專家講座和專題研討等內容。信息交流功能作為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教育鏈銜接中的情報系統,對“四鏈”的精準銜接起著保障作用。(節選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年第22期)
來源:高職觀察。
版權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